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脑屏障是治疗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障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新型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类递药系统可通过受体、转运体、吸附等介导的转胞吞作用,以及暂时破坏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性等多种机制跨越血脑屏障并完成脑内药物递释,达到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跨血脑屏障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5,(8):844-849
脑组织局部及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一方面保护了脑组织免于各种有害物质的损伤,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药物到达治疗部位的难度。随着脑部疾病发病率增加,加上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药物脑靶向递送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任荣  李正翔 《天津药学》2014,26(5):54-58
血脑屏障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阻碍了药物或者诊断剂向脑部递送。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针对树枝状大分子纳米载体不同的修饰方法在脑靶向系统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修饰后的树枝状大分子作为向脑部递送药物或者基因的系统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纳米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共31篇,从纳米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控制药物释放以及定位给药等优点,在药物的经皮吸收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结论纳米药物载体为药物的经皮通透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但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传统吸入疗法不能使药物靶向到肺的特定部位,而纳米载体药物的肺部给药系统可克服传统吸入药物的不足。其中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固体和液体脂质的混合物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后形成的纳米粒,具有更好的胶体稳定性和持续的药物释放行为。其组成成分具有无毒、生理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特点,还具有良好的雾化特性,特别适用于肺部应用,并且生产过程简单(高压均质),适合大规模生产。本文介绍了常见肺部给药纳米载体,概述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应用于肺部的优势,为其在肺部给药领域中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增强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和疗效,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已成为现代药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对纳米载体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2013年度国内学者在纳米靶向给药制剂中载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脑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方法:查阅近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综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受体介导转运载体、吸附介导转运载体、基因载体、内源性物质载体及药剂学修饰等载体的特点及应用。结论:新的脑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将极大地促进脑部疾病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脑靶向纳米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相关最新发表的文献,对纳米载体给药系统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血脑屏障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过程的一道难题,血脑屏障既可以保护大脑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定,同时也限制了药物进入脑部发挥其治疗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纳米凝胶,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应用使药物的跨血脑屏障转运和脑内传递成为可能。这将该变脑部疾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在防止异物入侵,保护脑功能正常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药物特别是大分子药物跨过BBB入脑是脑疾病药物治疗学和脑药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近年促进药物跨BBB转运体系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0.
鞠曹云  张灿 《药学进展》2016,(4):250-260
新型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于难治愈性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而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材料的设计。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的载体材料能使载体实现靶向功能,将药物定位浓集于病灶部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效低毒的作用。基于不同的靶向策略,包括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响应肿瘤微环境的靶向,综述了近年来一些新型纳米载体材料的设计,为新型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纳米载体经皮给药系统是近几年经皮给药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各种纳米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其中囊泡、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已得到相对深入的研究,而新型纳米载体如胶束、树状大分子和细胞促透多肽等尽管研究较少,但基于其明显的促渗作用,将会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脑靶向给药栽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方法:查阅近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综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受体介导转运载体、吸附介导转运载体、基因载体、内源性物质栽体及药剂学修饰等载体的特点及应用.结论:新的脑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将极大地促进脑部疾病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叶酸受体在许多恶性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则几乎不表达或只有少量表达。利用叶酸受体表达的特性,通过将叶酸修饰于药物载体表面,可使药物靶向输送至叶酸受体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中,从而避免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提高药物疗效;而纳米给药系统因粒径较小等原因可使药物在肿瘤部位浓集。本文对近年来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纳米给药系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肾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由于多数肾脏药物都具有较大的毒性,为了降低药物的系统毒性,很多药学工作者已经对肾靶向给药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了低分子质量蛋白质(LMWP)、微粒、糖基复合物等药物转运载体,前体药物和抗体以及基因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最终实现肾脏靶向给药的目的。本文通过系统地介绍肾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对上述各类肾脏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纳米载体可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靶向。此文综述了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纳米凝胶、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等纳米载体系统脑靶向给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许多药物难以入脑,促进药物跨血脑屏障成为关键。纳米粒具有小粒子特征,能携载药物跨血脑屏障实现脑靶向,并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本文综述了PLA、PLGA、PCL、PBCA、PAMAM、CS等作为载体材料制备的纳米粒入脑的情况,并重点探讨纳米粒粒径大小、表面修饰等对入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使给药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动学过程,而且减少毒性。细胞给药系统不仅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而且可将药物靶向到特定细胞间隔,生物相容性好。其中红细胞载体给药系统能在体循环内连续几周持续释药,载药量大,易于制备,传统和生物药物都能被其容纳,还可作为抗体和造影剂的给药载体。在人体进行的大量研究已证实红细胞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用红细胞载体传递新药和传统药物在给药系统和处理复杂病症中,尤其是当副作用严重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OCTDDS))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不仅降低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且能将药物输送至病灶处,减少给药剂量,提高患者的顺应性;还能提高多肽、蛋白等类药物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笔者将近年有关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研究综述如下。1口服结肠释药系统的应用1.1时控给药根据时辰药理学原理,应用药剂手段使药物在一定的时滞后释放,使之与人的生理周期相匹配,可用于治疗哮喘、高血压、心绞痛、消化道溃疡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节律性的疾病。结肠靶向给药…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传统抗肿瘤药物存在靶向性差,细胞毒性强,患者不易耐受的缺点.因此,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已成为抗肿瘤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方向.随着肿瘤分子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某些受体在肿瘤细胞的表面过度表达,这种肿瘤特异性受体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1~3].本文就叶酸受体的组织分布和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优越性,以及叶酸修饰的纳米材料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脑靶向给药的主要方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脑给药受到了严格控制。为使药物更专一地靶向至大脑,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办法。本文综述了治疗大脑疾病的靶向给药系统的2种方式:基于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脑靶向给药系统,以及它们在治疗大脑疾病方面的应用,为脑部给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