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的部分病人,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我院进行体检的部分健康人作为对照,并根据消化道溃疡部位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所有人均行幽门螺杆菌测定仪、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分析Hp感染在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及对不同人群发生消化道溃疡的影响。结果:①肝硬化组中Hp感染率为58.33%,肝炎组Hp感染率为71.97%;②肝硬化合并溃疡组的Hp阳性率为54.55%,肝炎合并溃疡组Hp感染率为69.35%;③肝炎和肝硬化合并不同部位溃疡的H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体检组(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明显升高,Hp感染是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消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200例非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p感染和服用NSAID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Hp感染服用NSAIDs的患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患胃溃疡之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服用NSAIDs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NSAIDs对胃溃疡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而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消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200例非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p感染和服用NSAID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Hp感染服用NSAIDs的患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患胃溃疡之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服用NSAIDs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NSAIDs对胃溃疡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而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相关性,探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136例RAU患者作为RAU组,同时选择同期1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均采用C-尿素呼气试验(C-UBT)及胃镜进行口腔及胃Hp检测;将RAU组消化道Hp阳性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莫西林+雷尼替丁+甲硝唑三联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RAU组口腔Hp阳性61例、消化道Hp阳性46例,阳性率分别为44.85%、33.82%,健康组口腔Hp阳性20名、消化道Hp阳性19名,阳性率分别为14.71%、13.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Hp阳性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率分别为78.26%与6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U组46例消化道Hp阳性患者中观察组23例治疗总有效率82.61%,对照组23例治疗总有效率5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复发性口腔溃疡有一定的相关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Hp阳性率高于口腔健康者,抗Hp三联治疗后对口腔溃疡的愈合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67-569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NSAID人群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及干预效果。方法以我院风湿免疫专科及心血管门诊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所收治204例长期服用NSAID药物患者为观察组,204例非NSAID药物服用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黏膜损伤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根据不同方式对患者继续分组,以明确临床干预在减轻该人群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方面效果。结果 204例NSAID人群中,187例(91.7%)患者存在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显著高于非NSAID人群的22.5%(P<0.05);Hp阳性患者胃肠黏膜损伤发生率为98.0%,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的85.8%(P<0.05)。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根除组与非根除组随访开始前胃肠黏膜损伤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结束时干预组胃肠黏膜损伤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显著低于非干预组(P<0.05),4例(7.5%)患者存在溃疡并发症,显著低于非干预组28.3%(P<0.05);根除组胃肠黏膜损伤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显著低于非根除组(P<0.05),6例(12.2%)患者存在损伤情况,显著低于非根除组34.7%(P<0.05)。结论长期服用NSAID人群普遍存在胃肠黏膜损伤情况,且Hp感染人群概率更高。对未发生Hp感染人群,胃肠黏膜保护剂可减轻损伤,而Hp感染人群则需首先根除Hp再应用胃肠黏膜保护剂,以更好地保护其胃肠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Hp感染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胃病患者104例,统计分析不同类型胃病患者的Hp感染率、上皮细胞凋亡率及IFN-γ、IL-4蛋白表达情况,按照是否Hp感染将患者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上皮细胞凋亡率、IFN-γ、IL-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炎患者Hp阳性率最高为92.86%,胃溃疡患者为75.76%,胃癌患者最低为82.76%(P<0.05);胃炎、胃癌患者的IFN-γ蛋白表达高于胃溃疡患者,胃癌患者高于胃炎患者(P<0.05);胃溃疡患者的IL-4蛋白表达高于胃炎和胃癌患者,胃炎患者高于胃癌患者(P<0.05);Hp阳性组患者上皮细胞凋亡率、IFN-γ蛋白表达高于阴性组,IL-4蛋白表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Hp感染增加了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为胃肿瘤的发生提供了细胞增殖、凋亡异常的基础,其凋亡与促进IFN-γ蛋白表达和抑制IL-4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Hp)的分布特点及与牙周炎、胃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慢性牙周炎患者150例作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分为轻度牙周炎患者93例、中度牙周炎患者31例,重度牙周炎患者26例;检测口腔Hp和胃Hp感染情况。结果牙周炎组口腔Hp阳性率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48.0%(P<0.05);牙周炎组胃Hp阳性率为85.3%高于对照组43.3%(P<0.05);轻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分别为78.5%、87.1%、92.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48.0%(P<0.05);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于中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于轻度牙周炎患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Hp阳性患者胃Hp阳性率为91.1%高于口腔Hp阴性患者57.7%(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口腔Hp感染和牙周炎及胃Hp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含呋喃唑酮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效果,以降低Hp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5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含呋喃唑酮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不含呋喃唑酮的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临床缓解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89.88%,高于对照组的7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呋喃唑酮方案可以提高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Hp根除率,增强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CV重叠感染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复制水平与临床预后影响。方法对68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7例重叠HCV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重叠感染)以及41例慢性丙肝患者分别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和临床预后的比较。结果发现重叠感染组患者HBV-DNA复制水平较慢性乙肝组显著下降(P<0.01);而重肝、肝硬化、肝癌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和慢性丙肝组(P<0.05,P<0.01)。结论重叠感染组患者中HBV-DNA复制水平下降,并未直接减缓肝脏炎症的进程,反而加速了肝脏病变的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胃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降低Hp的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溃疡出血组50例和溃疡组30例,选择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和胃液中IL-6、IL-8含量,并对各指标与年龄、病程、临床症状、Hp感染、体质量指数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溃疡出血组患者血清及胃液中IL-6、IL-8含量均明显高于溃疡组和对照组(P<0.01),且溃疡组IL-6、IL-8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5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检测Hp阳性22例,阳性率44.0%;Hp阳性患者血清及胃液IL-6、IL-8含量均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 IL-6、IL-8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胃液中呈高表达;IL-6、IL-8在消化性溃疡出血中的表达与患者Hp感染有关;IL-6、IL-8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病及是否合并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