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与制定临床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医院行腹部手术患者1 82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并制定与执行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 829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54例,感染率为2.95%;急诊手术、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基础疾病和应用抗菌药物等为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基础疾病是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4例切口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上述因素提出适宜的护理干预方式,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足月分娩行会阴侧切的500例产妇临床资料,记录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调查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导致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产妇中共有1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4%;切口感染产妇送检标本分离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占35.1%,革兰阳性菌21株占56.8%,真菌3株占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30kg/m2、合并基础疾病及孕期并发症、产后住院时间>5d、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产妇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产后住院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导致手术切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控制影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降低术后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查阅患者病史、病程记录、化验单、特殊检查和细菌学检查报告等资料,观察患者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术前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情况、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结果 共574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33例,感染率为5.8%;感染部位为腹腔感染11例、切口感染9例,腹腔、伤口联合感染8例,全身性感染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年龄、性别、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时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术中输血以及手术时间为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感染发生与性别、高龄、患有糖尿病、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评分较高、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观察Ⅰ类手术切口(甲状腺、乳腺、腹外疝)用与不用抗菌药物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情况。结果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浅部切口红肿的轻度感染症状,感染率为0.3%,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类手术切口用与不用抗菌药物,术前、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因素时,若手术时间≤2 h,术前1次使用一代头孢菌素便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5月行剖宫产生产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对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手术失血量、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阴道试产时间;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异常、胎膜早破和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异常、阴道检查次数多、阴道试产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术前应避免该类因素,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咽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耳鼻咽喉科行下咽癌切除手术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患者行下咽癌切除术术后发生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0例行下咽癌切除手术患者中,11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3.7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基础疾病(β=0.898,OR=2.542)、抗菌药物使用(β=1.847,OR=5.584)、侵入性操作(β=2.135,OR=7.103)、术前放疗(β=2.007,OR=6.361)、营养不良(β=1.909,OR=5.866)是导致耳鼻咽喉科患者行下咽癌切除术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术前放疗、营养不良是导致患者行下咽癌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注意无菌操作,以及术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加强患者自身免疫力,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术后切口感染状况.方法:观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白内障、甲状腺、疝气、乳腺、颅内血肿、关节置换、肾切除术)用与不用抗生素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生素天数,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61例,使用率为22.59%. 所有手术中只有3例手术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1%,其中有2例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例未使用.因此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感染中有2例伤口出现渗液,1例伤口附近出现组织坏死.结论: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时,可以应用抗菌药物,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一般一代头孢就可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6].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12月在医院手术室手术的2699例患者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间安排、急诊/择期、手术次数、术中抗菌药物应用,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评价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危险因素.结果 2699例患者中24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89%;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间安排、急诊/择期、手术次数、术中抗菌药物应用等与感染相关;对单因素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础疾病、未使用抗菌药物、急诊手术间、急诊手术为危险因素.结论 为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应提高手术室环境洁净度、手术人员的手的无菌程度、熟练程度、手术质量,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对策,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0月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327例,随机抽取12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切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6.67%,其中年龄>55岁、肥胖、Ⅱ、Ⅲ类手术切口、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在夏季手术、有糖尿病、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影响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两个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率的独立因素,按照其价值大小排列:术前未抗菌药物使用、有糖尿病;根据表中相对危险度可得出: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切口感染2.217倍,而存在糖尿病则可以增加术后切口感染风险1.475倍。结论影响腹部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独立因素有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是否有糖尿病,在预防上做应加强切口无菌干预以及患者全身的护理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性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医院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00例复杂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5.17%;医院感染主要部位为手术切口11例占35.5%,其次为呼吸系统8例占25.8%;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46.8%,革兰阴性菌19株占40.4%,真菌6株占12.8%;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菌则对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呈现较强的耐药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卧床时间>5d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是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性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采取措施控制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妇科2011年6月-2012年5月接受经腹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487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判定为术后医院感染患者24例,感染率为4.9%;患者年龄、合并疾病、麻醉方式、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切口疼痛程度、陪护人数、患者对健康教育依从性以及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等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有合并疾病、全麻、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术后切口疼痛强烈、陪护≥2人、患者对健康教育依从性差以及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等因素为经腹子宫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腹子宫切除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对于具备上述危险因素患者加强护理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 了解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调查2004年6月-2005年12月,无菌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41例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40例对照组比较,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性别、麻醉方式等无相关性,与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有关.结论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等,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因此,提倡无菌手术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普外科1 207例腹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 207例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81例,感染率为6.71%;原发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性质、年龄、手术时间长、营养状况、术前吸烟、住院时间长及术后未早进食时间等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6.67%及9.1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切口感染。结论增强预防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纠正营养不良、术后早期进食、避免术后剧烈咳嗽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患者感染风险因素,旨在降低术后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6年8月在医院行鼻内镜手术患者2 934例,回顾性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疾病分类、吸烟史、肥胖或营养不良、放化疗史、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鼻内镜手术感染高危风险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 2 934例鼻内镜手术患者,发生感染28例、感染率0.95%,鼻部肿瘤、鼻中隔偏曲患者感染率高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且鼻部肿瘤患者感染率高于鼻中隔偏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糖尿病)、吸烟、肥胖或营养不良、放化疗、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和住院时间为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糖尿病、吸烟史、肥胖或营养不良、放化疗史、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是鼻内镜手术者感染的高危独立风险因素,而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是鼻内镜手术感染的唯一保护因素。结论鼻内镜手术患者感染风险因素较多,定期积极筛查鼻内镜手术感染因素,明确风险,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手术感染,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诊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包括:姓名、年龄、血糖情况、留置引流管、引流天数等,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甲状腺乳头癌患者中1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5%;感染部位分别为呼吸道、泌尿系统、手术切口及其他,分别占46.67%、33.33%、13.33%及6.67%;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与血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无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引流天数3d、有留置橡胶引流管、血糖≥6.2mmol/L等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该根据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2008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59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113例及非感染组479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影响感染组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结果 59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13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19.1%;一般资料分析中,其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23、存在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50 min及抗菌药物使用>3 d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23、存在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50min及抗菌药物使用>3 d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行术前营养支持、稳定血糖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实施围术期保暖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进行剖宫产术发生感染的3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例发生感染患者中手术时间≥1h的感染率为80.65%,与<1 h的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7d的患者感染率为67.44%明显比<7 d的感染率(32.26%)高(P<0.01);产程>12 h的患者感染率为70.97%,明显高于<12 h的产妇感染率(29.03%)(P<0.001);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感染率77.42%,明显高于无基础疾病的产妇(P<0.001);侵入性检查次数≥3次的产妇感染率发生较高为74.19% (P<0.001);有胎膜早破的产妇感染率为74.19%,高于无胎膜早破的产妇(P<0.00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产妇感染率相对较低,为19.35%(P<0.001).结论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长短、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胎膜早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以期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收集1 984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984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56例,切口感染率2.82%;其中≥60、3060、<30岁的感染率分别为4.88%、1.88%、1.72%;手术时间≥2、<2h的感染率分别为3.67%、1.53%;合并基础疾病、无基础疾病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4.95%、1.59%;Ⅲ、Ⅱ、Ⅰ类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5.16%、2.13%、1.00%;住院时间≥20d、<20d的感染率分别为3.46%、1.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类型是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根据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相应预防对策,以预防和控制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5月-2013年5月实施胃肠肿瘤外科手术1050例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术后切口感染70例,感染率为6.67%,共分离出病原菌7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占64.29%,革兰阳性菌21株占30.00%,真菌4株占5.71%;年龄、肿瘤类型、住院时间、手术季节、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切口类型、合并基础疾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体质量指数等是导致胃肠肿瘤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切口感染是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根据其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讨乳腺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实施乳腺外科手术的患者1 3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1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 33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4例,感染率为2.55%;共检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60.71%,革兰阳性菌11株占39.29%;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乳腺癌手术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乳腺象限切除术、乳腺肿物切除术、化疗置入取出术、乳腺肿物穿刺术和乳腺科其他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导致乳腺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手术类型、手术切口类型和手术时间,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处理,以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