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62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阴道微生态、宫颈液基细胞学以及HR-HPV检测。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乳酸杆菌检测大/中量380例,少或无242例;阴道清洁度1~2度522例,3~4度100例;BV、念珠菌感染、滴虫感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76例、84例、2例;HPV 16阳性68例,HPV 18型阳性为0,HPV其他12型阳性138例,其中混合感染34例,HPV感染168例,无HPV感染者454例。经过随访后发现,宫颈正常者468例,存在宫颈病变者154例。对于阴道微生态与HPV、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与HPV(-)比较,HPV(+)在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以及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宫颈病变者比较,宫颈正常者在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以及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阴道微生态而言,乳酸杆菌是维持正常的保护性因素,而阴道清洁度差及念珠菌感染则属于危险性因素,常容易诱发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和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该院妇科进行体检的318例女性中,根据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高危HPV检测及阴道微生态的结果,将纳入研究的女性分为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HPV阳性组患者持续回访并分析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结果HPV阳性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同类型阴道炎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阴道微生态四项指标中,两组患者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患者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H2O2三项指标的阳性例数与四项指标全部阳性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HPV阴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HPV阴性组无病变与不典型鳞状细胞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两组患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鳞状细胞癌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异常变化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呈现相关性,控制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是预防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危妇女人群进行HPV疫苗接种,并探讨接种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8月,最终结束时间为2021年8月,任意选取80例前往妇科进行就诊的HPV高危感染妇女参与研究,将参研对象依照HPV疫苗接种情况分为对比组(未接种,n=44)与分析组(接种,n=36)。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与感染情况。结果:分析组妇女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比组,而该组发生感染的人数与几率则明显更低,且组间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高危妇女人群在接种HPV疫苗后,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发生HPV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临床效果与价值较为显著,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同时实施HPV和阴道微生态检测的5 159例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0~65岁。按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组,高危型HPV阳性组953例,HPV阴性组4 206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危型HPV感染率18.5%,感染者阴道微生态失衡中细菌性阴道病(BV)168例(17.5%)、滴虫性阴道炎(TV)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8例(2.9%)、需氧菌性阴道炎(AV)83例(8.7%)、混合性阴道炎16例(1.7%)、清洁度异常193例(20.3%)。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与HPV阴性组比较,BV、VVC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V、混合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中,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BV阳性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VVC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全球第四大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以及CC的原因[1]。随着对宫颈病变及HPV感染研究的深入,阴道微生态的变化与宫颈HR-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间有较明确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关于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相关的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育龄期女性阴道分泌物微生态评价和基本信息评估,探讨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就诊于苏州九龙医院妇科门诊的育龄期女性300例,根据HPV筛查结果分为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各150例,通过采集病人基本信息、阴道分泌物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阴道分泌物的pH、清洁度、病原体及微生态情况。 结果 HPV阳性组孕产次、性生活频次、性伴侣个数均多于HPV阴性组,而初次性生活年龄低于HPV阴性组,而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于HPV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V阳性组阴道分泌物pH、清洁度异常比明显高于阴性组,且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感染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生态指标H2O2、SNa阳性率HPV阳性组高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PV感染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积极治疗阴道感染和保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HPV感染。 相似文献
7.
宫颈HPV(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查,特别是对高危型HPV的筛查.也是帮助诊断与处理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发现HPV阳性了怎样处理.这是非常困扰女性朋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老年患者的阴道菌群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98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老年患者设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8例HPV阴性的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内环境和阴道内乳酸杆菌种类,分析微生物群落构成。结果两组患者的阴道清洁度、pH值、菌群、阴道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老年患者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pH值4.5、菌群Ⅲ度、有阴道炎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高危型HPV老年患者阴道内微生物群落种类较多,以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对照组阴道内微生物群落86.38%为厚壁菌门(P0.05);高危型HPV老年患者阴道内惰性乳酸杆菌、卷曲乳酸杆菌和加氏乳酸杆菌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清洁度、pH值、菌群、阴道炎与高危型HPV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患者阴道菌群失衡,惰性乳酸杆菌、卷曲乳酸杆菌和加氏乳酸杆菌减少。 相似文献
9.
《社区医学杂志》2017,(2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门诊实施宫颈癌筛查患者460例,根据最终病理诊断结果分为对照组(良性病变或健康组)、癌前病变组及宫颈癌组,分别为220、150、90例。比较三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及具体分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癌前病变组及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8.18%、54.67%、92.22%,且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0例患者中183例感染高危型HPV,其中HPV16型检出率(67.21%)最高,与HPV18、HPV33、HPV52、HPV58及其他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尤其是16型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幼保健》2019,(18)
目的通过对细菌性阴道病(BV)合并高危型HPV感染女性患者阴道冲洗液Th1/Th2细胞因子的测定,探讨该类患者阴道冲洗液Th1/Th2在免疫防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BV合并高危型HPV感染,对照组为健康体检志愿者,各84例,Nugent评分法检测BV,PCR检测HPV高危型,采集患者阴道灌洗液,ELISA法检测所有阴道灌洗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2、IL-2、IFN-γ、IL-8、IL-4、IL-13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阴道冲洗液Thl/Th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BV合并高危型HPV感染女性患者阴道冲洗液存在明显的Thl/Th2漂移现象。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妇幼保健》2017,(1)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合并人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4型(EBV)、解脲脲原体(UU)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并分析年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患者46例、低级别病变(LSIL)患者42例、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病变(ASCUS)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NILM)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荧光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HR-HPV、CMV、EBV、UU感染情况。并通过SPSS 17.0软件运用χ~2检验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状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UU感染率在各组中均为最高,其次是CMV,EBV感染率最低。UU、CMV感染及年龄在各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及以上微生物合并HR-HPV感染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MV、EBV、UU合并HR-HPV感染分别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大,病变风险增大。且UU更容易合并HR-HPV感染。HR-HPV及微生物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的预防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6)
目的分析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孕产妇1000例为研究对象,高危孕产妇586例为高危组,正常孕产妇414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高危组医院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23例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11例,占47.8%,生殖道感染7例,占30.4%,切口感染4例,占17.4%,泌尿系感染1例,占4.3%;23例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占55.0%,革兰阴性菌8株,占40.0%,真菌1株,占5.0%;正规产检者、城镇户籍者、无侵入性操作者、住院时间<7d者、阴道分娩者的医院感染率低于未正规产检者、农村户籍者、侵入性操作者、住院时间≥7d者、非阴道分娩者(P<0.05);侵入性操作、分娩方式是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高危孕产妇的医院感染率较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侵入性操作、分娩方式是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Vaccine》2020,38(51):8167-8174
Understanding genital infections by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where vaccine uptake is low. We investigate HPV prevalence and antibody status in 150 women (ages 18 to 25) in Montpellier, France. At inclusion and one month later, cervical swabs, blood samples and questionnaires (for demographics and behavioural variables) were collected. Oncogenic, non-vaccine genotypes HPV51, HPV66, HPV53, and HPV52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viral genotypes overall. Vaccination status, which was well-balanced in the cohort, showed the strongest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HPV infections, with an associated odds ratio for alphapapillomavirus detection of 0.4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22;0.58]). We also identified significant effects of age, number of partners, body mass index, and contraception status on HPV detection and on coinfections. Type-specific IgG serological status was also largely explained by the vaccination status. IgM seropositivity was best explained by HPV detection at inclusion only. Finally, we identify a strong significant effect of vaccination on genotype prevalence, with a striking under-representation of HPV51 in vaccinated women. Variations in HPV prevalence correlate with key demographic and behavioural variables. The cross-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vaccine against HPV51 meri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