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与总结"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该方法的适应症。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根据患者年龄、耳后乳突区皮肤厚度及松紧度差异,选择年龄大于8岁、耳后皮肤松弛的患者共220例采用"全扩张法"耳郭再造术。手术分三期完成,一期耳后扩张器置入术,二期全耳再造术,三期再造耳修整术。结果 2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196例(89.0%)患者及家属对再造耳廓形态满意,21例(9.5%)认为再造耳廓可以接受,3例(1.4%)对再造耳形态不满意。216例(98.2%)患者胸部瘢痕均未超过4cm,最短只有1.5cm,未出现明显的胸廓畸形;扩张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再造耳并发症发生率5.0%。结论"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理想术式之一。患者年龄大于8岁、耳后乳突区皮肤松弛,是"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再造耳廓位置的定位方法(苏氏定位法[1])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收集89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苏氏定位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以289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目测测量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术后半年测量再造耳廓与健侧耳廓的前后、上下位置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两侧耳廓前后、上下位置差值(0.55±0.18 cm、0.43±0.15 cm)小于对照组(0.71±0.22 cm、0.63±0.19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氏定位法应用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手术中,能使再造耳廓位置更准确,优势明显,是目前耳廓再造手术中较好的定位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探讨高分子聚乙烯人造耳支架植入行全耳廓再造术的临床效果与经验。方法 收集2003年5月—2021年6月诊治的小耳畸形患者1 057例(1 063耳),分别对其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耳廓的对称度、耳廓精细结构显示、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听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1 063耳手术均成功,耳廓形态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露。对耳廓的7个对称度指标进行评分,均在5分以上;对耳廓的14个精细结构进行评分,945耳(88.90%)≥10分。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00%(978/1 063耳)。同期行听力重建的患者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听力改善。结论 先天性小耳畸形高密度聚乙烯人造耳支架植入全耳廓再造术在临床上安全可行,可以作为耳再造的方法之一;并可以同期行听力重建术,在再造耳廓的同时取得较好的听力康复效果,也可以使再造耳廓在形态上更加逼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耳畸形的手术治疗(附2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耳畸形的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评估同期行耳廓成形及听力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3年本科收治的24例(24耳)先天性耳畸形的患者,分别为单纯外耳道成形术6耳,外耳道-鼓室成形术10耳,同期行耳廓耳道成形及鼓室成形术8耳。结果行听力重建术的18耳,术后1个月纯音测听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缩小10~30dB;外耳道成形24耳中,5耳耳道狭窄;耳廓再造8耳均成活,近期耳轮、对耳轮出现,但远期效果较差,耳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变形。结论外耳道成形及听力重建术是治疗先天性耳畸形有效的手段,而同期行耳廓成形是可行的;以扩张后的薄皮瓣行耳廓成形效果较好,耳后带蒂皮瓣修复外耳道能有效防止外耳道再闭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耳模矫治器治疗西北地区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的矫治效果, 以期推广临床应用。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使用EarWell耳模矫治器治疗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 定期随访, 矫治前后对比照片由耳科医师及患儿家长共同评价疗效。结果收集57例(91耳)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 先天性耳廓结构畸形6耳(6.59%), 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85耳(93.41%)。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中环缩耳24耳(28.23%)、招风耳12耳(14.12%)和Stahl’’s耳11耳(12.94%)最常见。开始治疗时间为出生3~98 d, 治疗疗程4~10周,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EarWell耳模矫治器治疗总有效率耳科医师评估为95.6%, 患儿家属评估为97.8%(结果为优或良)。按开始治疗年龄分层评价疗效, 开始治疗年龄<2周、2~6周、>6周耳科医师评估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08%和50%。结论采用EarWell耳模矫治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疗效显著, 尤其耳廓形态畸形, 成功率高, 疗效取决于耳廓畸形严重程度及开始矫治时间。因此, 此种非手术治疗纠正患儿先天性耳形态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通过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植入,覆盖颞顶筋膜瓣及表面植皮,I期完成全耳廓再造术,术后观察耳廓外形变化,耳廓的精细结构及双耳对称度,了解I期耳廓再造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前来就诊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术前进行外形、影像学及听力学评估,行MEDPOR支架植入,覆盖颞顶筋膜瓣及表面植皮,I期耳廓再造术,部分患者还同时或分期行听力重建术。术后2周起,定期观察患者耳廓外形恢复情况,了解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临床病例102例108耳,术后随访3个月到10年,平均16个月。再造耳廓恢复良好,外形逼真,精细结构显示良好,双耳对称度佳,行听力重建手术对再造耳廓外形没有影响。结论 用该方法进行I期耳廓再造术,具有疗程短、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佳等优点。该方法切实可行,可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2例行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分析其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治对策。结果  42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并发症,27例未发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先天性小耳畸形部位、耳廓再造方法、外耳道听力重建术径路、手术时间与未发生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年龄、慢性疾病、耳廓畸形Max分型、外耳道闭锁分级和术中出血量均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影响(χ2=4.686、6.650、6.637、4.747和7.219,P 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岁、合并慢性疾病、耳廓畸形Max分型III型、外耳道闭锁分级D级、术中出血量>50 ml均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先天性小耳畸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10岁、合并慢性疾病、耳廓畸形Max分型III型、外耳道闭锁分级D级、术中出血量>50 ml,临床应针对性给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用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儿20例,患儿均为单侧耳畸形,年龄6.5~15岁,平均年龄8.7岁。一期手术首先处理残耳,分离耳后乳突区形成囊腔,同时行耳垂转位。取患耳对侧的肋软骨雕刻成耳廓支架,在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同时雕刻出耳屏,将耳屏处的基底垫高,尽可能的加深耳舟、三角窝,耳屏、耳屏间切迹的深度,在修剪耳轮时,将耳轮脚的前端尽可能垫高,尖端留置的更长,以凸显耳轮脚的深度。将耳廓支架埋置于耳后囊腔内;二期手术行"立耳",颅耳角成形;三期手术行耳甲腔成形。结果 20例再造耳一期手术出现血肿1例,二期手术出现感染1例,支架外露1例,通过局部处理均恢复,并继续进行下一期手术。所有患儿三期手术术后随访3~9个月,再造耳双耳对称性佳,耳轮脚、耳屏处形态佳,颅耳沟加深,耳垂与耳廓下部接合处的线条流畅,再造耳总体外观满意。结论 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可更凸显耳屏、耳轮脚、三角窝及耳垂等部位的细微结构,更能呈现出再造耳的立体感,该方法可为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特点及全耳廓成形及听力重建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统计、整理2005-01-2010-10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8例(62耳)小耳畸形患者的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先天性耳廓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重度传导性聋。所有患者术前行颞骨CT检查并三维重建,听力学检查。手术分2期进行,一期行耳廓一次成形,外耳道重建,中耳重建手术;二期行耳后植皮,颅耳角再造,对术前、术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耳廓成形加外耳道、中耳重建术后再造耳廓外形良好,耳廓和外耳道口位置接近正常,大部分患者术后听力获得改善。结论:对先天性耳廓畸形并外耳道闭锁的患者,术前应精心设计,根据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确定听力重建入路及中耳畸形程度,全耳廓成形及听力重建术后可以同时改善耳廓外形和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全耳廓再造手术是整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1-3],且患者常伴中耳畸形,解剖结构复杂,面神经畸形的发生率很高[4],如果同期进行听力重建,则更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同时术前、术中、术后应该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处理。本文对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围手术期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