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正>追踪方法学是2004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全新设计的现场调查方法之一,2006年开始,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美国JCI医院评审过程中。2011年9月我国卫生部发布了《医院评审暂行办法》,陆续出台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并在评审工作中尝试引入追踪方法学(TM)作为评价方法之一。至此,我国新一轮医院评审工作已经展开。追踪方法学是利用真实患者就诊过程分析评价医疗服 相似文献
2.
郭佳华人民医院外二病区 深圳 ) 赵洁人民医院外二病区 深圳 ) 杨衬人民医院外二病区 深圳 ) 方向红人民医院外二病区 深圳 ) 何素娥人民医院外二病区 深圳 ) 《中国当代医药》2014,(23):143-144,147
目的:探讨和分析追踪方法学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2年2月引入追踪方法学前外科病区收治的15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2012年3~12月引入追踪方法学后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本院外科病区临床整体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与评价。结果观察组各管理型评价指标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执行型评价指标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对规范执业行为,强化护理质控意识,强调细节管理及提升护理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强化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目前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介绍持续质量改进(CQI)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并评估效果。结果:经过实施CQI,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有明显提高,检查发现的问题由实施前的158次减少为2次。结论:CQI是一种不间断进行的活动,有利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中有关药事管理与药剂科管理的部分内容为探讨对象,运用追踪方法 学对与药事管理有关的8个评审项目进行模拟检查.模拟检查的内容包括有针对性选定评审项目、模拟准备、模拟检查资料、模拟提问、模拟跟踪、模拟达标判断、分析和总结模拟检查的情况、制定持续改进计划和持续改进.药事管理有关的评审项目可以应用追踪方法 学进行模拟,为迎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法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从某院高危药品目录的确定、摆放、调剂、使用、检查等方面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根据制度实施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再采用PDCA法,以提高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为指标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定期检查效果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采取了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加强全员培训及重点科室的检查等多项措施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由改进前的80%提高到改进后的100%。结论:该院建立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切实可行,且PDCA法能够促进高危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医院急诊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提升药物安全管理水平.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介绍急诊高危药品的概念、影响因素,总结我院开展高危药品管理的体会. 结果与结论:通过管理有效降低了高危药品的使用风险. 医疗机构应对高危药品提高警惕,并采取措施,将潜在的高危药品差错消灭在萌芽中,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管秀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8):208-210
目的 探究在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开展PDCA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6~11月时段内门诊药房开具的高危药品处方110张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纳入2020年1~6月时段内门诊药房开具的高危药品处方110张为研究组,开展PDCA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对比两组高危药品管理情况及管理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收集各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未放置专柜、未按储存要求、高危药品无明显标识、无专人管理、药品有效期的管理不严格等。全院护士参与FMEA,实施12个月后评价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和效果。结果实施12个月后,高危药品未按要求储存、未按规范放置、过期失效等问题明显改进,危险分值的计数(RPN),除未及时清点一项外,其他各项均比实施FMEA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高危药品管理缺陷从626件下降至46件。结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管理,可有效提高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降低高危药品的用药错误,保障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提升医院药学服务与管理水平。方法使用Soft Hard Environment Litigant(简称SHEL)模式,对医院门诊药房收集的2011年高危药品发药差错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相应解决方案。结果采用SHEL模式进行分析干预后,医院门诊药房2012年高危药品发药差错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SHEL模式的应用能显著降低高危药品的发药差错率,从而保障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与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师在医疗机构内高危药品管理的作用和具体方法。方法参考美国ISMP公布的2012年版最新高危药品目录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推荐目录,并查阅文献搜集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的管理经验和策略。结果阐述了高危药品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最新的国内外公布的药品分类和管理办法;总结了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在高危药品管理上的新理念、技术和举措;分析了药师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作用;介绍了我院开展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及体会。结论建立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推荐目录和自身特点制定本机构内的高危药品目录,建立符合自身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索高危药品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参考美国医疗安全协会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依据说明书等确定高危药品的单次最大剂量和给药途径。基于医院信息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管理剂量和给药途径信息,嵌入医师工作站。结果与结论开发了高危药品单次最大剂量和给药途径的计算机辅助医嘱系统,可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2例高危药品用药错误(皮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浓氯化钠封闭注射)导致药物损害事件的实例。药师参与此2例药物损害事件会诊处理,患者恢复良好。建议医院对高危药品加以警示标识,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药房》2019,(20):2866-2870
目的:为提高医院高警示药品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和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管理要求,建立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包括高警示药品目录制订、标识与储存、医嘱开具、医嘱审核、调剂与使用、用药后监测等重点管理环节,并进行成效分析。结果: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措施实施后,药品存放合格率由实施前的29.28%提高到实施后的95.50%,涉及高警示药品的不合理医嘱率由实施前的3.43%下降到实施后的1.99%,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剂差错由每月35起减少至0,高警示药品相关不良事件从实施前每月18起减少至每月3起,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结论:我院建立了基于JCI和HIMSS标准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有助于规范高警示药品的管理,降低其使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军区总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医院高危药品的用药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在确定我院高危药品种类的基础上,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及Power Builder编程语言,开发了"北京军区总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系统"软件,对高危药品管理各环节进行计算机管理。结果与结论:该软件由字典维护模块、库房管理模块、处方预警模块、摆药预警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组成。该软件的应用使科室对高危药品数量管理一目了然,减少护理及卫生技术人员出错几率,避免了患者用药失误,有效降低了用药风险,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5,(25):3525-3527
目的:减少静脉药物集中调配差错,提高输液配制质量,保证临床输液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首先运用个案追踪法逐一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各工作环节,找出可能造成调配差错的原因,进行风险控制;而后运用系统追踪法,剖析系统或流程内部潜藏的安全风险与质量裂痕,制订对策,持续改进并评价前后6个月的管理效果。结果:通过追踪方法学找出造成调配差错的关键环节及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改进相关工作模式、改善工作环境、制订并完善相关制度。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调配差错由81袋减少到38袋,差错率由0.035%降低到0.011%(P<0.01)。结论:运用追踪方法学寻找调配差错原因及环节,针对性制订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可减少静脉药物调配差错,促进医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