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Gustilo Ⅲ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采用VSD技术控制感染的临床效果,为控制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Gustilo Ⅲ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800例,所有患者初次治疗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彻底清创联合VSD技术治疗,治疗后观察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结果术后骨折感染患者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7~65岁,平均(39.24±11.52)岁,7例患者感染时间为术后15~24d,平均(19.03±2.17)d,治疗医师对7例感染患者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4.79±3.06)个月,均无感染复发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93±1.16)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患者患肢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功能障碍及骨髓炎等并发症;7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株占37.50%,革兰阴性菌8株占50.0%,真菌2株占12.50%;7例感染患者中5例经单次VSD治疗后均Ⅰ期愈合,2例经2次VSD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移除;7例患者经VSD治疗后14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检查结果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Gustilo Ⅲ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的早期感染,在无骨髓腔感染的前提下,采用VSD治疗可以有效使感染得到控制,并可加快骨折区的周围软组织生长,对减少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复发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针眼相关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谱,为临床和医院感染管理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调查77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固定后针眼相关感染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培养出病原菌52株,病原菌分布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褪色沙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13株,占62.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45.5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占53.09%,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结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针眼相关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耐药菌株应严密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采用外固定架联合VSD、植皮或皮瓣移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2)治疗方式为外固定联合常规换药,二期实行植皮或者皮瓣移植,观察组(n=42)治疗方式为外固定架联合VSD,二期实行植皮或者皮瓣移植,分析治疗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评分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踝关节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创面清洁时间、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联合VSD、植皮或皮瓣移植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创面清洁、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助于肉芽组织尽快出现,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王伟  王秀玲 《现代保健》2010,(12):83-84
目的介绍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严重胫骨骨折患者进行清创,胫骨骨折部位行简单螺钉内固定,三维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一期或二期皮瓣移植、植皮手术消灭创面。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位置功能均良好,骨折愈合16~24周。伤口甲级愈合33例,乙级5例。结论三维外固定支架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能达到有效固定,既有利于骨折愈合,也有利于软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功能恢复,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交通领域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突发事故造成的踝部骨折有增无减,踝部骨折不仅伤情更严重、更复杂,而且多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严重污染的胫腓骨远端GustiloⅢ型骨折亦不少见。由于足踝部软组织覆盖少,结构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容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如软组织坏死、骨外露、骨髓炎和骨不连等,而且传统的石膏固定、骨牵引及切开内固定治疗不能很好地解决骨折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情况,同时对术后感染患者行中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观察其治疗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 5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术后感染患者均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检查,根据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平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27例,联合组行抗菌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单一组行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两组术后感染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率为2.11%(54/2 56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4.62%,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3株占35.3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较敏感。清创不彻底、引流不通畅及术前伴有糖尿病是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联合组治疗后清除效果优于单一组(P=0.029),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结论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对应抗菌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可有效清除病原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胫腓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最易发生开放性骨折,伴有骨缺损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应用内固定治疗有相当困难,我院于1998年5月~2000年3月应用山东潍坊生产的三维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各类胫腓骨骨折131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131例,男91例,女40例;年龄5~83岁,平均38.1岁。全部是外伤性胫腓骨骨折,单侧126例,双侧5例;开放性骨折68例,闭合性骨折59例,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4例;骨折呈横断型18例,短斜型45例,长斜型5例,螺旋型27例,轻粉碎型32例,严重粉碎型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合并创面重度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2月25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创面重度感染患者,对其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25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2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占51.8%,与其他的病原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的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35.0%。结论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重度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最多,在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时最好选择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比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皆是治疗骨折良好的方法,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使用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伴急性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桡骨远端骨折伴急性腕管综合征采用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待创面清洁或肉芽新鲜后,结合游离皮片、转移皮瓣或游离肌皮瓣移植覆盖创面。结果30例患者创面无感染,皮肤愈合好,骨折愈合良好,肢体功能良好。结论一期使用外固定架配合VSD可以复位骨折,创面及减张切口引流充分,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少血管、神经及肌肉的进一步损伤,是早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伴急性腕管综合征的一种有效、简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