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华 《工企医刊》2015,(3):1408-1409
目的 探讨传染病专科医院急诊科对传染病消毒隔离的管理对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 将急诊科分为A、B两个片区,A区仅一般处理,B区患者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将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分别通过A、B两区收治入院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区收治入院患者总数为105人,住院期间5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76%;B区收治入院患者总数为78人,住院期间2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56%。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急诊科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其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院前急救人员是与患者最直接、最密切的接触者之一,承担着特异性感染患者的转运与救护工作,更是面临着极大的职业暴露危险,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我院急救中心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采用监护型救护车共转运11例气性坏疽及7例破伤风患者,转运过程中严格做好职业防护与消毒隔离,未发生1例交叉感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诊科是一个高危科室,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人群,而且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之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或急性期的传染病患者。我院急诊科自2006年开始制定了适合急诊科特点的安全防护措施,使急诊科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较全面的考虑到职业防护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在医疗中的广泛应用,有很多的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肝炎和HBsAg(+)携带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病毒性肝炎又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此类患者透析时,应采取专门的消毒隔离措施,以便有效地防止透析中交叉感染的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基于品管圈活动下提高感染科患者传染病个人防护知晓率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12月期间100例感染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感染科品管圈活动开始时间(2018年10月)为时间点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探究品管圈活动对提升患者传染病个人防护知晓率影响。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患者个人防护知晓率从48.00%上升至96.00%;针对个人防护告知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中优、良占比分别为40.00%、50.00%,均较对照组20.00%、28.00%高(P<0.05)。结论 在感染科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可提升患者传染病个人防护知识知晓率,提升护士个人告知护理满意度,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HIV感染孕产妇的医院内消毒隔离与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IV感染孕产妇的医院内消毒隔离与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HIV感染孕产妇的产科处理资料及HIV职业暴露情况。结果:我院收治的4例HIV感染孕产妇均为无症状HIV感染者,3例没有进行产检,入院后检查发现,1例产检筛查发现;2例顺产、1例剖宫产、1例稽留流产行清宫术。在对HIV感染孕产妇的医疗操作中,先后有3名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结论:在妊娠、分娩、产褥期特殊生理阶段HIV院内传播危险性比非妊娠期大,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针对性地采取院内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改革对护士职业防护的效果.方法 以本医学院的643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4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329人,参与学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的教学改革计划以及护理改革措施,最后对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两组护生的情况.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明显的由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医学院护生的传染病护理教学中传染病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护理改革对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再次爆发,其扩散程度几乎是1976年流行病的3倍。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已经有大量人员感染并死亡。对于转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美国、西班牙、中国等国家都采用负压隔离防护的方式。基于"负压隔离"原理对新发、突发性传染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使外界环境免受污染,降低健康公众的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9.
SARS流行后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的认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如其来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危害健康的重大灾难。医院内传播是造成SARS扩散的重要原因。为增强防范意识,研究者采用自己设计的有关SARS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问卷,对成都市传染病医院115名医务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进行便利抽样(需要最方便获得的人和对象作为研究对象)[1]。于2003年11月对成都市传染病医院115名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临床护理人员64人,医师及医技人员51人;年龄20~52岁。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共15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主动为受检者提供全方位防护辐射措施,尽最大限度避免X射线辐射损伤,保护受检者,力争最大社会效益。方法 设计一款装置,比较使用该防护装置前后受检者照射野周围的辐射剂量,确定其防护效果及其实用性。结果 使用该装置可有效对非受检部位屏蔽,显著降低受检者照射剂量。结论 主动积极的利用屏蔽防护,便于医疗照射的最优化,减少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隔离标识在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设计制作床尾和病室隔离标识应用于临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医务人员、患者、陪护和探视者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隔离标识使用前(2006年7月-2009年6月)和使用后(2009年7月-2012年5月)的相关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在使用隔离标识后,戴口罩合格率为98.70%,显著高于使用前的90.61%(χ2=14.69,P<0.01);手卫生执行率由隔离标识使用前的86.83%提高至使用后的9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对患者、陪护和探视者的调查显示,认为使用隔离标识增强了对传染病防护意识的患者、家属和探视者分别占90.77%(118/130)、100.00%(33/33)、100.00%(36/36);认为增强了个人卫生行为者分别占83.85%(109/130)、87.88%(29/33)、97.22%(35/36)。结论隔离标识的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戴口罩、手卫生的依从性,患者、陪护和探视者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及个人卫生行为,对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科学规范的传染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Excel 2007和SPSS 15.0软件,构建传染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结果 选取来自卫生管理、高校、科研及疾控部门的专家15名,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各指标专家意见变异系数均小于0.1,第二轮总体协调系数为0.478,克朗巴赫α系数= 0.965。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疫情处置准备、疫情调查过程、疫情控制措施和疫情控制效果,权重系数分别为0.1468、0.2598、0.3492和0.2442。结论 初步构建一个能够体现传染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作为应急处置效果的衡量工具,具备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感染疾病科重症监护室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感染疾病科重症监护室(ICU)短期内出现的5例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以探讨预防发生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运用"三间分布"对2012年4月17—28日该ICU出现的5例发热患儿进行调查,并对工作中环境进行采样检测。结果 5例患儿,4例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痰培养阳性;对工作中ICU环境,包括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采样检测,合格率为25.00%(5/20),工作中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呼吸机管道冷凝水等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采取相关措施后(包括环境清洁及手卫生),对该环境再次采样检测,合格率为86.36%(19/22)。未再出现疑似病例。结论该ICU应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和医务人员手卫生,保持环境有效清洁,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性疾病科连续9年内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了解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抗感染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连续9年间感染性疾病科出院患者的诊断资料,以第一诊断为疾病分类依据,将疾病诊断分为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分析感染性疾病的构成比变化趋势,以及感染性疾病中的感染部位构成比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呼吸科收治呼吸系统感染患者构成比变化趋势。结果连续9年感染性疾病科出院患者总数14169人,其中感染性疾病患者4412人占31.14%,分析趋势发现,感染性疾病患者比例在2006、2007年为25%左右,之后连续7年的比例波动在30%之间;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中呼吸系统感染、血流感染、胃肠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合计占总体感染性疾病的比例近70%,其中处于前3位的是呼吸系统感染占30.05%、血流感染占13.67%、胃肠道感染占12.92%;从构成比不同年份变化趋势来看,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上升较为明显,前者由2006年21.61%上升至2014年的31.82%,后者由2006年的1.01%上升至2014年的5.33%,胃肠道系统感染由2006年的31.66%下降至2014年的6.79%,血流感染比例略有提升;9年的趋势显示,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比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感染性疾病科连续9年内收治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占比不高,与目前国家对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发展要求还不符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病种以呼吸系统感染、血流感染、胃肠道感染为主。感染性疾病科收治呼吸系统感染增多原因,可能与呼吸科收治减少有关。由传染科转变而来的感染性疾病科应加大感染性疾病的收治力度,真正提升医师抗感染的治疗水平,为全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A new guideline developed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suggests that hospitals adopt one of two alternative isolation systems: the category system or the disease-specific system. The older category system has been modified to reflect current knowledge; for example, the category of protective isolation has been deleted, new categories for contact precautions and tuberculosis precautions have been added, the specific precautions indicated in the other categories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modified, and many infections have been assigned to new categories. The disease-specific system, a newly developed approach, lists the specific isolation precautions indicated for each infectious disease. Whereas the revised category system offers greater simplicity in practice, the disease-specific system minimizes unnecessary precautions. Both systems allow patient-care personnel more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in determining which precautions to apply.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标准与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ent,SOFA)评分和快速序贯器官衰竭(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ent,qSOFA)评分对急诊科疑似感染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疑似感染的患者4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SIRS标准、SOFA评分、qSOFA评分评定,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1例和存活组409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三种评分系统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患者SIRS标准、SOFA评分、qSOFA评分分别为2(0,4)、(4.40±3.50)、1(0,3)分,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FA评分对预后的预测能力最佳(AUC 0.753),其次是qSOFA评分(AUC 0.714),SOFA评分和qSOFA评分对预后的预测均有一定准确性,而SIRS标准的准确性较低(AUC 0.579);与SIRS标准相比,评分>1分的患者,qSOFA评分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而SOFA评分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结论 SIRS标准、SOFA评分、qSOFA评分均能有效地预测急诊科疑似感染患者的预后。其中SOFA评分的预测能力优于SIRS标准、qSOFA评分,进而使医护人员对急诊科疑似感染患者采取早期的预后评估,相应地采取有效科学的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建立突发传染病疫情综合应急处置平台,为应急状态下实施科学、准确、及时的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方法 基于Windows平台,运用SQL server、Visual Foxpro决策模型等技术,构建突发传染病疫情综合应急处置系统平台.结果 该系统由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基础数据库(包括专家知识库)和疫情数据采集模块、信息检索查询模块、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模块、疫情预警模块和传染病疫情辅助判别和反馈模块、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构成.结论 构建突发传染病疫情综合应急处置系统平台对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而言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548例患者,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期间采取预见性护理管理,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记录两组患者的作息时间、执行医嘱情况、并发症、对护士满意度等,并进行相应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合理作息率为86.86%、82.12%遵医嘱饮食、20.07%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88.89%;对照组的合理作息率为68.61%、63.54%遵医嘱饮食、32.29%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7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管理方式使医院感染科陪护工作转被动为主动,使患者生活更加规律,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
I Almási  G Ternák 《Orvosi hetilap》1992,133(3):159-162
Between the 1st of January 1985 and the 31st of december 1989 101 patients were admitted for fever. Their data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procedures. 32 patients belonged to the first group. The causes of their fever were diagnosed within 24 hours by simpl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means. The second group held 42 patients whose diagnosis were made within one week after detailed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s. The third group (21 patients) fulfilled the criteria of FUO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and the authors analyse this group of patients. Most of the FUO group, 11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infectious origin, 1 tumor, 4 autoimmune. In three cases the diagnosis remained unknown. Authors conclude that patients coming to hospital with fever should deserve more attention of specialist infectolog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