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大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湖北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张焱桥综述孙瑜审校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种疾病,尤其在美国和其它很多西方国家,它是继肺癌之后的第二大常见高发病。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肠荡与环境因素(如饮食等)的关系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从分子&hellip 相似文献
2.
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体内外研究发现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很复杂,包括靶基因突变、靶基因扩增、DNA损伤修复能力差异、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浓度减少等。现从肿瘤细胞内在的分子异常如原癌基因表达异常,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异常及多药...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往研究表明其发生常涉及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seofhetero-zygosity,LOH)这一途径,并与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近年来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的发现和研究,使人们对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有了新的认识。1913年Warthin首次描述了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报道了一些胃癌、大肠癌聚集的家系。但直到半世纪后,Lynch等才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家系的遗传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根据是否发生肠外肿瘤将其分为LynchI和Lynch型。因此,HNPCC又被称为Lync…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前后报道的一些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相关新基因及目前国内外治疗MPN的现状.强调MPN治疗前需要进行风险评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风险评分可采用ET国际预后积分(IPSET)算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风险评分可采用Tefferi算法,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风险评分可采用动态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加强版(DIPSS-plus)算法.总结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静脉放血治疗、血细胞去除治疗及药物治疗的进展,尤其关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阿那格雷、针对JAK2基因的靶向药物芦可替尼以及国内治疗PMF的主要药物沙利度胺. 相似文献
5.
6.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化、年轻化趋势。以手术治疗为主 ,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但疗效不满意 ,5年生存率在 5 0 %左右。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其实质是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 ,即增殖过度或凋亡不足。有关大 相似文献
7.
8.
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标记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典型的多步骤过程,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癌基因、抗癌基因和其他分子标记的改变。这些改变的生物学意义有的已基本明确,大多还只知其现象而不知其本质,即不知其确切的生物学意义。大肠癌的预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症状出现时间长短、是否有肠梗阻、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过输血、外科手术质量、肿瘤的定位、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和范围、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浆CEA水平、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免疫反应)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因素,临床难以估价大肠癌病人的预后,为此人们希望寻找大肠癌发生过程中改变的分子标记,以… 相似文献
9.
大肠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李正生林言箴郁宝铭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200025)一、概况当前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上海市已上升到第三位。美国每年也有大肠癌新发病例大约150000例,每年死亡约45000例...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淋巴靶向化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常规化疗疗效不尽人意.淋巴靶向化疗能有效防治大肠癌淋巴道转移,降低术后复发,改善预后,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现就大肠癌淋巴靶向化疗的概念、临床意义、常用剂型、途径及国内外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摘 要:[目的] 通过转染siRNA沉默c-Raf基因以探讨其在大肠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siRNA转染入大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经Western blot验证siRNA的干扰效果。经MTT法、Transwell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下调c-Raf基因对HCT116和SW620增殖、迁移和相关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siRNA后相关细胞周期蛋白水平。[结果] HCT116和SW620转染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转染siRNA 48h后HCT116与SW620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4%、28%。流式细胞术发现HCT116和SW620在c-Raf基因下调后,较多细胞滞留在G1期(P<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转染siRNA后细胞p-Cdc2、E2F1、CyclinD1表达水平均有下降(P<0.05)。siRNA转染HCT116 和SW620细胞后,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9.68%±2.37%、7.29%±1.68%,均高于对照组(P<0.05)。siRNA转染HCT116 和SW620细胞后Caspase-3相对水平分别为0.57±0.11、0.47±0.09,Bcl-2相对水平分别为0.16±0.05、0.23±0.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转染HCT116和SW620细胞后N-cadherin相对水平分别为0.24±0.07、0.22±0.04,E-cadherin相对水平分别为0.47±0.12、0.58±0.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下调c-Raf基因的表达可将大肠癌细胞阻滞在G1期,促使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抑制大肠癌细胞发生EMT转化。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就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才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成为可能。在实体瘤中,大肠癌的发病机理最先得到了阐明,为理解其它肿瘤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1 大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历史 1978年Morson提出了大肠癌的发生遵循“腺瘤一腺癌”的组织发生顺序,1990年Fearon和Vogelstein在总结了大肠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近年来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大肠癌的病理研究已逐渐从组织学和细胞学的水平进入到分子学的领域,其研究成果对阐明大肠癌的发病机理、探讨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粘蛋白的变化是大肠癌病理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早在70年代,英国著名病理学家 Filipe 相似文献
16.
Epstein-Bars病理(EBV)是一种全球性分布、人群感染率颇高的DNA病毒。它能在体外特异性地感染B淋巴细胞,受染细胞可获得长期生存和增殖的能力而达到“永生化”。EBV除直接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一些免疫缺陷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原体之外,它还与一些人类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低分化鼻咽癌及其他一些恶性淋巴瘤密切相关。EBV作为一种潜在致瘤可能的病毒正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EBV的遗传学特点和致病机制的认识也正渐趋深人。本文试从分子水平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一、EBV的肿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常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浸润、转移涉及一系列多机制、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如原发肿瘤组织中具有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群的异常增生、黏附分子介导癌细胞间或癌细胞与细胞基质间的黏附与脱黏附、水解酶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癌细胞的迁移运动、新生血管的形成、癌细胞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等。针对癌细胞浸润、转移的各步骤,从分子水平进行阻断治疗,将会大大提高结直肠癌现有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相关基因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MDS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有表观遗传调节子突变(TET2、ASXL1、DNMT3A)、RNA剪接子突变(SF3B1、SRSF2、U2AF1、ZRSR2)、信号转导调节因子突变(NRAS、JAK2)和转录因子突变(RUNX1、TP53)等.已证实基因突变在MDS发病分子机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与某些临床表型、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深入研究MDS分子发病相关基因,对于明确MDS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肿瘤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决定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关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它是一个多阶段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迁移、粘附、生长5等,第一阶段都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