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2周内未使用过抗菌药物)肠道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110株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parc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突变情况,并与28株2周内使用过抗菌药物病人肠道分离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未用药组为12.7%~15.5%,用药组为20.8%~25.0%。测序发现60号敏感菌株没有任何氨基酸突变。11株耐药菌中,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存在83位突变,即Ser83→Leu;其中8株存在双突变,即同时Asp87→Asn;6株存在3个突变,还包括Clu214→Gly。par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中,有8株存在Ser80→Ile突变,另有2株存在Glu84→Gly突变。结论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2.7%~15.5%,主要由gyrA基因和parC基因位点突变造成,以gyrA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本院妇科分离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及与MIC值分布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妇科分离的45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PCR法扩增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及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结果筛出氟喹诺酮非敏感菌株143株,占31.6%,除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药物耐药率为30.07%~95.80%。143株氟喹诺酮类非敏感菌株中主要存在gyr A基因S83L和D87N突变、par C基因S80I和A108V突变,同时还存在qnr A、qnr B、qnr S及acc(6')-Ib-cr基因。低MIC耐药因gyr A及par C基因突变所致,而高MIC耐药则因gyr A及par C基因突变与PMQR基因联合携带所致。qnr A主要集中在环丙沙星MIC值为(4~8)μg/ml和128μg/ml时;qnr S主要分布在环丙沙星MIC值为(16~64)μg/ml和128μg/ml时及左氧氟沙星MIC值为(4~8)μg/ml和128μg/ml时。结论本院妇科氟喹诺酮类非敏感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不同水平MIC耐药机制存在差异,且PMQR基因携带与MIC值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内蒙古包头地区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征以及机制。方法收集2017-2018年内蒙古包头地区11所参与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技术方案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并且随机从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环丙沙星或/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组中筛选60株作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yrA、GyrB、ParC、ParE、qnrA、qnrB、qnrS、aac(6′)-Ib以及qepA基因,限制性酶切反应确定aac(6′)-Ib-cr基因型。结果共收集上述医院非重复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4 262株。耐喹诺酮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居前3位的医院分别为包头市肿瘤医院(79.37%)、内蒙古包钢医院(74.45%)和包头市第八医院(72.52%);前3位科室分别为泌尿科(90.74%)、呼吸内科(87.58%)和肿瘤科(77.87%);前3位标本分别为尿液(73.77%)、痰液等呼吸道标本(65.63%)和引流液(63.27%)。4 262株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类耐药组和喹诺酮类非耐药组占比分别为66.31%和33.69%,喹诺酮类耐药组对绝大部分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产ESBLs的检出率均高于喹诺酮类非耐药组(P<0.05)。60株试验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00.00%;GyrA、ParC和ParE亚基突变发生率均为100.00%,GyrB亚基突变发生率为16.67%;发生最多的氨基酸取代种类是Ser83→Leu(100.00%),其次依次为Ser80→Ile(96.67%)和Asp87→Asn(91.67%);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阳性率为18.33%,其中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ac(6′)-Ib-cr基因(15.00%)、qnrS基因(6.67%)和qepA基因(3.33%)。在GyrA亚基双突变的基础上,发生ParC亚基单位点(Ser80或Glu84)突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多在32~64μg/ml范围内;发生ParC亚基双位点(Ser80和Glu84)突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多为128μg/ml。在所有发生ParE亚基Ser458→Ala突变的菌株中均检测到含有GyrA和ParC亚基突变,与无ParE亚基Ser458→Ala突变的菌株相比,含有ParE亚基Ser458→Ala突变的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更高。结论内蒙古包头地区为耐喹诺酮大肠埃希菌高流行地区,且耐药水平高,常呈多药耐药。编码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这两种药物作用靶蛋白的基因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s)存在多个位点突变是引起本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在体外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性。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32株临床分离的氟喹诺酮类敏感大肠埃希菌分别进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诱导性耐药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22株大肠埃希菌诱导出稳定的高耐氟喹诺酮菌株;与原株比较,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32-3 000倍,三种氟喹诺酮药物诱导的耐药株对三种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进行测序的1株诱导高度耐药菌株的gyrA发生Ser83→Leu、Asp87→Asn,parC发生ser80→Ile的氨基酸替换,而测序的一株敏感菌株未发现氨基酸改变。结论在低浓度抗菌药物的长期压力下,可诱导大肠埃希菌产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获得性耐药,氟喹诺酮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临床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株的出现.方法 采用K-B和MIC法测定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8种常见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出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276株,对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6.38%、43.48%、42.72%、55.43%、65.22%、61.96%、52.54%、53.62%,且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敏感株(P<0.05);呼吸道、非呼吸道标本的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耐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呼吸道、非呼吸道标本分离株对多种常见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探讨qnr、qepA、aac-(6′)-Ib-cr质粒基因流行状况以及与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市两所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103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大肠埃希菌中qnr(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质粒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03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9.7%、7.8%、10.7%,有8株菌同时携带≥2种质粒基因,这8株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全部耐药,同时合并其他类抗菌药物耐药,其中52号菌同时携带3种基因[qnrB、qnrS、aac-(6′)-Ⅰb-cr],对6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广州市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居高不下;药敏谱呈多样化,多药耐药株比例高;菌株中存在qnrB、qnrS、aac-(6′)-Ⅰb-cr的流行,并呈现出两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株细菌的特征;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以ATB仪器检测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技术扩增大肠埃希菌中的qnr基因.结果 qnr阳性菌株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qnr阴性菌株;PCR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为24.0%;PCR阳性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显示,产qnrB-4基因和qnrS-1基因菌株分别为35、7株,未检测到qnrA和qnrC基因;42株产qnr基因的菌株中,95.0%为产ESBLs菌株.结论 产qnr基因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已较为普遍,且绝大多数为多药耐药株,临床应重视此类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彭公琼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559-1561
目的调查郧西县医院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选择该院细菌室非重复分离大肠埃希菌,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8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60株,其流行率为33.1%,15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大于90%;对其他β-内酰胺的耐药率在12.5%~55%之间;对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在70%~90%之间。上述药物中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的MIC50仍在敏感范围,氨曲南的MIC50已达中介范围,其他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均处于耐药范围。只有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ESBLs和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比较: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异无显著性,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该院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32.7%,产ESBLs菌株对多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仅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碳青霉烯酶的携带及耐药基因分布,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微量稀释法筛选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30株,通过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以EDTA/IMP、EDTA/CAZ复合纸片,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为底物,进行协同试验检测B类碳青霉烯酶(金属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基因,以确定基因的种类。结果 25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5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敏感;通过Hodge试验对30株大肠埃希菌表型的筛选,阳性菌株共28株,阳性率为93.0%;通过PCR基因分析,3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8株KPC基因,阳性率达到93.0%,30株大肠埃希菌中未发现VIM和IMP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在ICU和呼吸科,耐药原因主要是KPC基因,但是不能排除VIM和IMP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靶位基因突变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分别用琼脂稀释法和K -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检测了 80株致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环丙沙星MIC的分布和对四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PCR扩增大肠埃希菌的gyrA和 parC基因的QRDR区 ,分别对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SSCP分析 ,以检测药物靶位基因可能存在的突变。结果  80株致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中有 4 7株对环丙沙星耐药 ,耐药率达 5 8.75 % ,2 0株对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 gyrA基因QRDR区未发生改变 ,而 13株敏感株和 4 7株耐药株gyrA 2 4 7bp位点处均存在突变 ,且这 13株对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均对萘啶酸耐药。 33株对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parCSSCP分析 ,均未存在突变。 结论 ① 80株致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和对萘啶酸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 ;②gyrA基因是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在某些菌株中 ,其 2 4 7位核苷酸位点的改变仅使细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下降 ,parCQRDR区的突变使细菌的耐药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