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IF是气管切开术后的致命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6%,头部外伤者中较多见。发生出血的高峰时间在术后l~2周,术后21天内出血者占72%。引起TIF的主要原因是气管套管压迫和摩擦导致气管壁缺血和腐蚀坏死,常见受压部位为气管套管弯曲面、气囊和套管末端。气管壁腐蚀大多由于气囊或套管末端所致,多与长期正压呼吸及气囊过度充气有关,套管弯曲面导致TIF则主要与造四位置过低或无名动脉高位有关。其他使粘膜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如感染、败血症、应用类固醇、营养不良等亦可促使TIF发生。TIF的成功治疗依靠早期诊断。气管切口出血和/或气管…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预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管切开术自1909年Jackson描述以来,手术方法无大改进,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有其併发症的潜在危险,尤其是气管无名动脉瘘出血不可忽视,发病率约0.2~8.6%。作者们根据实例认为颈前下部有异常搏动、气管第四环以下切开、病人体位,尤其是颈过度屈曲或后仰者、气管套管有跳动、精神状态、糖尿病或长期服用激素者、肥胖、营养不良以及局部护理不当者均为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常规行纤维气管镜检查,观察有无因气管套管尖端压迫气管壁而致溃疡或腐蚀。若有应立即调整套管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6例气管切开术后合并无名动脉瘘,其中5例死亡,1例存活。据晚近文献分析,在3341例气管切开的病人中发生术后出血的占2.9%,其中8例引起延迟性致死的大出血,占术后出血的10%。(占总数的0.2%)Schlaepfer氏收集的115例中83例是无名动脉出血,其它的有颈总动脉、甲状腺上或下动脉、主动脉弓及无名静脉,也有找不到原因的出血。血管糜烂常因手术、感染或套管气囊及硬管的压迫等原因所造成。在正常情况下,无名动脉位于胸腔上口,自左向右横越气管,其上缘恰在胸骨下面。当头部过度伸展或向上牵拉气管时,上纵隔内容物可进入颈部。少数病例有无名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术后无名动脉破裂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无名动脉破裂大出血很可能是气管切开后期并发症致死的主要原因。为了阐明气管切开术后无名动脉破裂的原因,作者在尸体上行气管切开后测量气管套管与无名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10具新鲜成人尸体作解剖对象。男6,女4;9具白人,1具黑人。平均年龄69.3岁。自环状软骨至胸骨切迹,颈正中垂直切开皮肤,分离软组织暴露上部气管。锯开胸骨,暴露胸腔,看清两肺及上纵膈。继续分离暴露无名动脉,正中切开第2、3气管环,置入长6.7cm的8号shiley气管套管(男尸)或长6.2cm的6号套管(女尸,1具女尸置入长7cm的8号Portex套管)。其后正中切开整个气管,确  相似文献   

5.
小儿气管切开并发症16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较常见的手术,其方法和指征比较成熟。小儿气管切开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对手术的要求较高,同时并发症相对较多。本文对我院1977年8月~1997年及2月间有统计记录的小儿气管切开160例临床资料加以总结。1临床资料160例小儿气管切开病例中,年龄4个月~13岁,其原发病以外伤、昏迷和急性喉炎居多。详见表1。160例小儿气管切开病例中各种并发症24例,其发生率为15%。其中出血最高为6.9%;纵隔气肿次之为4.4%;气胸为3.1%;喉狭窄为0.6%。详见表1。表1160例中原发病及并发症2讨论2.回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气胸和纵隔…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有效急救方法,该手术虽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手术,但若处理不当,也可发生各种并发症。据文献报道,0.2%~8.6%的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大出血,由于受视野及手术切口的限制,常不能迅速成功止血,患者会很快窒息,直接危及生命。我院自2000—2007年行气管切开术218例,术后发生大出血5例。现就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紧急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疾病特点、术前术后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行紧急气管切开患者多见于肿瘤疾病(19例),非瘤性梗阻以头颈外伤(15例)和炎症性疾病(8例)为主。结果:2例患者术中死亡,2例患者术后死亡;呼吸困难明显、梗阻时间长的6例患者切开后发生了呼吸抑制;11例患者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出血、皮下气肿和局部副损伤是紧急气管切开的主要并发症。结论:紧急气管切开患者的状况不同于常规气管切开患者,术中时间短且多为自然体位,技术难度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常规气管切开者。长时间梗阻切开后不宜马上吸入纯氧,以防止出现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前气管切开对UPPP/腭咽成形术(PPP)手术中、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整个手术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分析我科1998~2003年104例手术治疗的重症OSAHS患者,将其分为术前气管切开组和非气管切开组,重点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严重性。结果:对重症OSAHS患者的治疗中,术前气管切开组并发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率(30.4%,7/23)明显低于非术前气管切开组(53.1%,43/81)。结论:对于重症OSAHS患者的治疗,术前气管切开是预防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对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分析98例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者均对证治疗。81例选择全麻(82.7%),17例选择局麻(17.3%)。同期或术前1周行气管切开36例,占本组全麻患者的44.44%),其中体重指数超过正常上限29例,最低血氧饱和度〈50%29例,同时行鼻部手术者5例,心脏异常或伴高血压20例。结果 1例局麻下气管切开时出现心率、血氧下降,气管切开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1例全麻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抑制,重新气管插管;术后创口出血1例,再次全麻止血;短期进食返呛23例(23.5%)。结论 重视OSAHS患者术前检查并对症治疗,以减少术中、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全麻患者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待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拔管;严重肥胖、重度OSAHS最低血氧饱和度〈50%或伴有较重的心血管合并症或同时行鼻部手术者,气管切开术可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减少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并发症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和教训,分析手术后气管切开病例原因,提出避免行气管切开术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258例行改良UPPP手术的OSAHS患者围手术期处理、麻醉药物选择、术中及术后呼吸道管理。根据是否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处理分为A组(32例无系统处理)及B组(226例接受系统处理)。术前均给予2~3d常规抗生素治疗,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前均未行气管切开术。B组中对多道睡眠呼吸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为“双50”(即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0次/h且最低血氧饱和度〈0.50)的68例患者术前行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呼吸机治疗1~3周,麻醉中选用分解代谢快的麻醉药,手术应用改良的压舌板。结果A组术后3例(9.4%)行气管切开,其中2例由于术后出血,1例因术后喉水肿;B组术后无气管切开病例;两组比较,X^2=21.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原发性出血3例(9.4%),B组患者无术后原发性出血。两组比较,X^2=21.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5例(15.6%),B组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26例(11.5%),两组比较,X^2=0.1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伤口裂开及反流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合适的麻醉药物使用、彻底的术中止血,可有效降低UPPP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分度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分度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将随访资料完整、AHI〉40的患者分成重度(AHI〉40~〈65)和极重度(AHI≥65)2个组。全部患者经术前CPAP治疗后均在全身麻醉下行保留悬雍垂的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全身麻醉前行气管切开者,鼻部、腭咽部手术同期进行,舌根部手术分期进行;未行气管切开者,鼻部、舌根部手术分期进行。结果:重度组198例中,169例全身状态可、手术耐受性好的患者未行气管切开,另29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率为14.6%(29/198),治愈9例(4.5%),显效137例(69.2%),有效24例(12.1%),无效28例(14.1%),总有效率85.9%。极重度组58例患者术前均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率为100%(58/58),显效25例(43.1%),有效12例(20.7%),无效21例(36.2%),总有效率为63.8%。术后3周,悬雍垂长度由术前的(4.89±0.58)cm缩短为(3.12±0.46)cm(P〈0.05)。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结论:将重度OSAHS进一步分为重度和极重度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重度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正确的围术期处理后,可以避免气管切开。而对于极重度患者,建议术前尽量行预防性气管切开。保留悬雍垂的改良UPPP,保留了悬雍垂的生理功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手术痛苦,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小儿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气管切开术的特点,其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36例小儿气管切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36例中发生各种并发症19例(14.00%),分别为出血6例、气肿6例、术中窒息2例、食道损伤2例、术后脱管3例。<3岁者、紧急、局麻下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7%、26.83%、26.47%。结论:小儿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手术时机、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及护理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监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围手术期监护体系在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OSAHS)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OSAHS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分为两组来对比研究,未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治疗者50例作为A组;建立围手术期监护者 50例作为B组。建立围手术期监护体系主要包括从手术前的系列查体,到各个专业的会诊治疗,从局部的影像定位和PSG监测,到3~7d的正压通气治疗,必要时的气管切开手术,从手术的麻醉护理的精深麻醉和配合,到手术后的ICU监护,而后到普通病房的特殊护理,到出院后的健康教育。 结果 A组术中因并发症死亡1例,术后发生原发性咽部出血10例、继发性出血10例、气管阻塞2例、气管切开2例。B 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咽部出血、气管阻塞、气管切开的情况。B组较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 05),两组均无其他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 OSAHS患者手术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建立OSAHS围手术期监护体系,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各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头颈肿瘤术后颈动脉破裂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头颈肿瘤治疗中发生颈动脉破裂大出血的原因、抢救方法 及抢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治疗的30例发生颈动脉破裂大出血的头颈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2~76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下咽癌11例,喉癌5例,甲状腺癌6例,其他恶性肿瘤8例.24例患者术前行放射治疗,剂量为40~126 Gy,其中40~50 Gy 6例,60~70 Gy 12例,90 Gy以上6例.10例患者入院前曾行至少1次手术治疗.本组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生颈动脉破裂出血,出血时间为术后5~47 d,平均20.1 d.出血原因为咽或食管瘘、伤口裂开、伤口感染及组织瓣坏死.有先兆出血的患者14例.结果 出血后及时压迫止血,保持气道通畅,颈动脉结扎前清醒25例,昏迷2例,因出血死亡3例.急诊行单纯颈动脉结扎7例,颈动脉结扎加胸大肌皮瓣修复17例,颈动脉加无名动脉结扎3例.术后意识、生命体征及四肢活动均正常者22例;1例无名动脉结扎者术后昏迷,生命体征平稳,21 d后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无随访;1例术后因脑梗死昏迷偏瘫,经治疗后好转;另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肌力下降.2例结扎前昏迷患者昏迷2 d后死亡.随访3~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6例生存5年以上.结论 颈动脉破裂大出血是晚期头颈肿瘤多次放疗和(或)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及时动脉压迫止血及保持气道通畅是能否抢救成功的关键.只要颈动脉结扎前能保证患者清醒,一般情况下术后死亡或偏瘫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分析--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4 38例气管切开术中 1 7例并发出血的原因 ,从临床解剖学角度探讨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 3.9%(1 7/ 4 38) ,占所有并发症的 4 1 .5 %(1 7/ 4 1 )。 1 1例出血发生在术中 ,6例出血分别发生在术后 1~ 6d ,出血致死 1例。损伤部位以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最为常见。结论 熟悉颈段气管周围的血管解剖学特点 ,并熟练地掌握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使术后并发症减至最低限度,要注意下列问题:(1)结扎颈前横越中线的静脉,过于依赖电凝可导致术后出血。(2)切断缝扎甲状腺峡,因后者位于气管第2、3环,正是气管切开部位,若保留不切断,术后因气管随吞咽运动使套管末端移位刺激气管前壁,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及损伤无名动脉。(3)避免在胸骨上窝锐分离或盲目钳夹。(4)避免缝合皮下组织以防止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5)避免作横切口,以免切口上方软组织压迫套管基部而使末端向后移位,刺激气管壁。(6)手术时颈部不要过度伸展,以免气管切口过低,术后颈部恢复正常位置后致套管脱出气管。(7)婴儿不宜切除软骨造窗;另外为防止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出血部位的判定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的部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6例鼻咽癌治疗后发生鼻咽大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案、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中7例患者鼻咽大出血发生在首程治疗,9例为复发再治疗,鼻咽部放疗量为70 ~ 160 Gy.16例患者均有先兆出血症状,发生大出血时间距最后一次放疗1~204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结果 16例患者的出血部位依次为:8例颈内动脉出血,7例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分支出血,1例为咽升动脉分支出血.采用颈内外动脉血管造影10例.本组所有患者开始均采用前后鼻孔堵塞,共有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采用血管造影术左颈内动脉球囊栓塞1例,颈外动脉上颌支栓塞6例,颈外动脉结扎术1例,前后鼻孔填塞1例.8例颈内动脉破裂出血者7例死亡,1例治愈;7例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分支破裂出血和1例咽升动脉分支出血者获临床治愈,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术是判断鼻咽癌治疗后鼻咽大出血部位的主要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并结合鼻腔填塞和气管切开是治疗鼻咽大出血的主要措施.鼻咽癌治疗后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在目前仍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气管科学     
158 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王勋贵州医药(5):28,1983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气管切开的主要适应症为喉梗阻,其后逐步扩大到内、外、儿、神经和传染等科的有关病例。本文135例气管切开病例中,因上呼吸道梗阻切开者73例,因下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及气体交换不足而切开的有62例。共有28例次发生各种手术并发症,为解除喉梗阻作切开的并发症出现率是33.3%,其他原因手术的并发症为11.5%。喉梗阻愈严重,产生并发症的机会愈多,患几年龄愈小,也容易发生并发症。为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把紧急气管切开转化为常规切开,即对有严重喉梗阻病人先作气管内插管,再按常规步骤切开气管。2.最好在良  相似文献   

19.
上纵隔暴露术在颈部晚期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累及颈根部和上纵隔区域的颈部晚期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方法。方法 1992~1999年对18例颈部晚期癌行不同方式的上纵隔暴露术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其中晚期气管造口复发癌10例,晚期复发甲状腺癌2例,晚期颈段气管癌2例,锁骨上巨大转移癌4例。根据肿瘤的部位和侵及范围行单纯胸骨柄切除10例,切除一侧胸锁关节和锁骨内侧1/2者4例,切除胸骨柄和双侧锁骨内侧1/3者4例。其中1例锁骨上窝肿瘤因其侵犯左侧锁骨下动脉而实行了锁骨下动脉部分节段性切除加肿瘤全切除和人工血管锁骨下动脉重建术。对10例气管造口复发癌在肿瘤切除后以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局部大块组织缺损,覆盖并保护下颈部和上纵隔大血管。结果 通过上纵隔暴露与清扫术,16例患者的肿瘤得以完整切除。2例因肿瘤在上纵隔内过度向后下延伸而行大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在分离肿瘤时术中发生气胸。术后2例发生咽瘘,其中1例因伤口感染发生右侧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无名动脉出血死亡。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2%(13/18)、22.2%(4/18)和11.1%(2/18)。结论 上纵隔暴露术对切除累及上纵隔的颈部晚期癌是一种必要、安全和可靠的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原发性颈胸结合部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统计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选择及并发症预防进行分析.17例患者的肿瘤主体位于左侧9例,右侧8例.行颈侧切开(阶梯切口)1例,颈胸联合手术3例,颈根部及锁骨上切开6例,颈根部及上纵隔肿瘤切除7例,3例神经纤维瘤患者因肿瘤与局部重要组织结构粘连严重未能全部切除.结果 5例(29.4%)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破裂出血及喉返神经损伤,术后伤口感染、皮肤缺损;1例术中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破裂,术后出现霍纳综合征伴上肢运动受限和不能耸肩;1例手运动障碍;2例上肢运动受限.术后病理结果:囊肿、静脉血管瘤、节细胞神经瘤、纤维源性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腮原基混合瘤)各1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6例.随访1.0~4.5年,中位时间2.5年.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3年8个月和2年,均无瘤存活;3例神经纤维瘤未完全切除患者带瘤生存,其余12例良性病变暂无瘤生存.结论 原发性颈根部肿瘤类型多,其中神经鞘瘤较多;当肿瘤范围广泛、与局部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时,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