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鸿仪 《解剖学杂志》1990,13(2):171-173
在130例尸体中发现一些下位骶、尾脊神经节向上移位,其中尾脊神经节移至蛛网膜下腔内有27例,占20.77±3.6%,第5骶脊神经节上移至蛛网膜下腔内有23例,占17.69±3.3%。又在43例尸体上继续观察硬脊膜囊内、外的骶、尾脊神经节,发现尾脊神经节缺如者有30例,占69.77±7.0%,第5骶脊神经节向上移至硬脊占膜下端附近有21例,占48.85±7.6%,  相似文献   

2.
人体脊髓节段和脊神经节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尸体15具,其中男尸6具,女尸9具,共30侧,分别去其头、颈和四肢,取出胸腔器官,从背部人路进行解剖,直至切除椎弓,暴露硬膜囊和椎间孔,打开硬膜囊,并追随后根直至椎间孔处的脊神经节,剥去包膜,清理周围组织,用游标卡尺测量第1胸髓上缘至第5腰髓下缘长度,胸腰各脊髓节段的长度和横径,胸腰各脊神经节的长度和最大横径。数据经统计处理后列于附表。结果显示:(1)脊髓节段长度从T1向下逐渐变长到T9达到最高值,此后逐渐变短到L5达最低值;(2)脊髓节段的横径从T1向下逐渐变小,T7~T10稳定在一个低水…  相似文献   

3.
脊神经节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脊神经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了38具(76侧)成人尸体标本的SG形态。结果:(1)G1-尾部SG长度和横径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两 G4 ̄T2、L2-S1两次出现高峰区;(20S1的SG最大,尾SG最小;(3)SG长度与横径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骶部、腰部、尾部、颈部和胸部。结论:腰骶部SG体积较大;对腰背痛患者,应充分考虑SG受卡压的可能性;了解SG的形态特征,有助于临床有  相似文献   

4.
颈椎脊神经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海 《解剖学杂志》1996,19(2):101-104
通过对70例成人干燥颈椎的脊神经沟的观测,结果表明:(1)颈3~7内口宽值均在5±1mm范围;(2)前结节纵径以颈5最大;(3)沟深值在颈5.6明显增大.提出:(1)内口宽值在3mm以下可认为狭窄(2)颈5、6外口宽值分别在2.7mm和4.2mm以下或沟深值分别在7.7mm和8.5mm以上时,均可认为狭窄;(3)颈5、6臂丛神经根在外口处易受暴力伤.  相似文献   

5.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临床解剖学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通过临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观察与测量,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腰骶神经前、后根解剖会合点至椎间孔距离平均为1.5~2.0cm。前后两根相比,后根明显较前根粗,其中以L_5后根最粗、L_2~S_1各后根内小束的数目为4~18束,平均为7束,临床分离后根时可分为7束,以便进行电刺激选择。这些资料为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马尾神经的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双标法观察大鼠脊神经节神经元周围突于输尿管和体壁的分支投射,在注射侧可见如下三种标记细胞:NY单标细胞;FB单标细胞和NY/FB双标细胞。在全部标记的11090个细胞中,每种标记细胞的百分数分别为72.2%,26.3,1.5%。此结果为临床牵涉痛的发生机制进一步提供了形态学解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胸腰骶部不同节段脊神经根鞘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7例成人脊柱标本,解剖观察胸腰骶部不同节段神经根鞘的硬脊膜囊开口方式,并制成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神经根鞘的结构。 结果 胸腰段神经根鞘存在单孔和双孔两种硬脊膜囊开口方式,而骶段神经根鞘只存在单孔开口方式;单孔根鞘又根据前、后根之间有无双层袖套结构分为Ⅰ型和Ⅱ型。较之神经根其他部位,神经节处硬脊膜袖套的胶原纤维层少且结合疏松。腰4/5和骶1~5节段神经节处的硬脊膜袖套的厚度比其他节段更薄(F=37.31,P<0.01)。神经根袖套下腔隙终止于神经节。 结论 Ⅰ型和Ⅱ型神经根鞘在各节段的分布规律,解释了腰骶部神经根受压时多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功能同时受累的现象;而神经节处的硬脊膜袖套在下腰骶节段最薄的特点,也和腰腿痛高发的现象相关系。脊神经节是脊神经根开始转化为脊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颈部SPR术中脊神经后根节段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颈部SPR提供可靠的后根鉴别的形态学依据,探讨颈部限制性椎板切除SPR的可行性。方法:在20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颈椎标本上,对C4 ̄T1节段后根的位置、粗细和长度进行形态学观测,另1具男性脊柱标本采用限制性椎板切除,摹拟临床颈部SPR术式,观察各了段脊神经后根的暴露情况。结果:各节段的后根在齿状韧带后的后方向外下方斜行。C4 ̄T1各节段后要主面呈近似平排,自上而下信次为C4 ̄T1的后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 5 0例成人干燥颈椎的脊神经沟及相关数据 ,应用foxpro 5 .0建立数据库 ,EPI软件单因素分析。结果 ①在脊神经沟中部 ,第七脊神经前支最不易受横突孔影响。②外口沟深值两侧均以第 5、6颈椎大 ,两侧均以第 3、4和 7颈椎相对小。③脊神经沟内口、中部和外口均为脊神经易受损伤处。结论 脊神经沟的内口、中部、外口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11.
躯体和内脏感觉传入在脊神经节的汇聚及其神经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躯体和内脏感觉传入在脊神经节的汇聚及其神经肽研究黄正晖,刘才栋,彭裕文,沈馨亚(上海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上海200032)牵涉痛(Referredpain)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早在1893年Head[1]就曾较系统地研究了内脏器官疾患时在体表...  相似文献   

12.
将新生大鼠的脊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进行联合培养,用相差显微镜和Holmes还原银染色观察了神经元的生长以及神经纤维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脊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72 ̄96小时可观察到神经纤维终止于搏动的心肌细胞表面。神经节组织块周围有许多神经纤维在心肌细胞表面相互交织成网状。交叉的神经纤维相互粘连在一起,终止于搏动的心肌细胞表面的一条神经纤维移动将会牵动邻近的交叉神经纤维网。Holmes还原银染色结  相似文献   

13.
哮喘豚鼠脊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内的NK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研究了18只哮喘豚鼠结状神经节和C7~T5段脊神经节内神经激肽A(NKA)的变化。结果表明,哮喘时结状神经节及C7~T,段脊神经节内NKA阳性细胞教分别增加了约30.6%和35.1%;NKA平均密度分别增加了35.2%和31.7%,NKA灰度值的改变也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提示一级传入系统的NKA可能参与了哮喘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其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脊神经节神经元周围突至肾及体壁的分支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将快蓝(FB)和核黄(NY)分别注入大鼠左肾纤维膜下及左体壁神经干内,结果在荧光镜下发现左T_(9-13),L1脊神经后根节(DRG)内存在双标记细胞,提示大鼠T_(9-13),L1段DRG内的部分神经元的周围突分支支配肾及体壁,为肾绞痛所致牵涉痛的解释,提供了神经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核因子kappa B(NF-κB)在佐剂关节炎(AA)大鼠脊神经节(L1-L4)中的表达,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神经节中NF-κB蛋白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脊神经节细胞胞核蛋白中NF-κB含量改变。 结果: 在AA大鼠L1-L4脊神经节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化的NF-κB(胞核蛋白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细胞核内P65蛋白表达量与关节肿胀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脊神经节中NF-κB活化可能参与RA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神经前后根神经小束的分束标准和数目 ,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新的手术标准。方法 在 15例 (30侧 )成人脊柱标本上 ,对L1~S2节段的脊神经前后根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显微测量。结果 脊髓圆锥部脊神经根是由根丝逐步汇合而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后根一般可分为 10~ 18小束 ,前根一般分为 6~ 11小束 ,其小束的直径是基本一致 ,数值较为恒定。结论 在高选择性手术 ,脊神经前后根的分束标准应尽量细 ,这样有利于准确切断引起痉挛的Ia类神经纤维 ,一般前根达到 6~ 11小束 ,后根达到 10~18小束  相似文献   

17.
骶、尾脊神经节的形态观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具(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骶脊神经节及尾脊神经节的位置、大小、神经根自硬脊膜穿出处至神经节近端之间的长度及神经根与硬脊膜之间的角度。讨论了神经节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虞琴  徐娟 《解剖学研究》2008,30(1):8-10,14
目的探讨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神经节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为4组,正常对照组为1组。实验组:脊髓右侧行半横断损伤,术后3、7、14和28d于各时间点分别取出损伤区手术侧脊神经节,石蜡切片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SP在脊神经节内含量的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7d后检测同上。结果术后3d脊神经节内SP的阳性神经元数、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d组较3d组呈下降趋势,14d进一步下降,28d组SP的阳性神经元数、阳性细胞百分率逐渐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可导致脊神经节SP表达改变,提示SP作为一种感觉神经的传导物质,可能在脊髓半横断损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脊神经节来源的人胎儿雪旺氏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实验介绍一种简便快速的从人胎儿脊神经节中获得雪旺氏细胞的方法.取孕15~20周人胎儿腰部脊神经节,将其切成0.5mm~3大小,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圆盖玻片上,为了消除成纤维细胞,每隔2~3天将组织块移种到新的盖玻片上,共2~3次,最后一次移种后,培养液中加入牛脑垂体浸出液(200μg/ml)培养7~10天以刺激细胞增殖,每个脊神经节可获细胞5×10~6,细胞传代培养生长良好.根据形态学以及抗S—100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标准计数,雪旺氏细胞的纯度超过96%.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示典型的雪旺氏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