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 2 0 6 8例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 ,结果表明 ,肾虚证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 ;临床调查也发现 ,所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肾虚髓亏证存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全身性骨痛 ,究其原因是骨内压增高。病理改变为单个骨小梁骨折骨(显微骨折 ) ,并不可避免地损伤血窦 ,致骨内瘀血 ,由于容积增加而使骨内压升高 ,导致骨痛。据此 ,可以认为绝经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骨痛是血瘀证的结果。调查发现 ,此病人有诸如痛有定处、舌下脉曲张、舌紫暗有瘀斑、口唇齿龈暗红、皮肤粘膜瘀斑、脉络异常等血瘀表现 ,其中痛有定处…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的有关临床报道和调查研究的初步结果。方法:(1)采用骨密度测定等现代量化指标以明确调查对象的疾病诊断,是开展该病证型研究的基本前提;(2)采用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证型划分系统,并配合已被公认的现代证候辨证参考标准,是该病证型规范化研究的重要依据;(3)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及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和结果分析,是调查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对PMOP的证型分布特点开展严谨的横断面调查,同时对PMOP的证型转变特点等开展纵向追踪,包括对PMOP患者出现的中医主症、次症、兼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阐明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辨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辨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齐振熙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350003福州)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易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1]亦称为Ⅰ型骨质疏松症。尤其多发于绝经二年以上,年龄70岁以下的妇女,...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分泌的减少,使得钙质流失加速,骨质含量也随之减少,骨骼结构逐渐变得松脆而形成骨质疏松,多发生在绝经后5~15年。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活动不利,身体变矮,驼背,易发生骨折(常见胸腰椎压缩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绝经后妇女的高发病,西医对于PMOP有多种治法,但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应用,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可修复骨质,提高骨量,中医治疗是通过辩证的思想调节全身的功能状态,不仅可调节内分泌,同时对于提高患者整体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作用,可以起到综合治疗的目的,中医治疗的副作用小,可以长期应用。但是随着女性卵巢早衰的发生率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年轻,POMP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中医所谓"上医治未病",希望可以在POMP未形成前,在预防性治疗方面做出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常见类型,随着人类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显示出较大优势。中医治疗主要从肾虚、脾虚、肝郁、血瘀等病因入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辨证论治。本文通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论治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证素辨证是一个可以规范化、客观化且能量化的辨证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证型常有兼夹或不典型,而应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来对该病进行辨证,可以很好地反映证型兼夹的问题,通过积分识别不典型的证,也是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时期证的演变特点的有效手段。探讨证素辨证的临床及科研意义,可以规范该病的临床辨证、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中药干预后的中医疗效评价,并为以后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典型证型病例,指导中药应用,改善女性绝经后的骨质情况。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主要以补肾、健脾、化瘀为主,对于其他合并的兼证则随证加减。本文基于近年来的文献研究,重点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探析,论述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医学工作者及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与临床。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脊柱骨质疏松症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是女性绝经后常见的骨代谢疾病,虽然多年来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但其诱发女性肿瘤的风险也较为凸显。中医根据女性绝经后的生理特点,经辨证论治防治本病,在影响骨量、增强骨强度、调节激素水平等方面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笔者回顾近几年中医防治本病的研究近况,旨在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体质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被调查的对照组(287例)和病例组(273例)进行调查,收集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体质分布情况,继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来探索体质类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体质类型单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瘀体质、平和体质分别对应的P值均低于0.05,阳虚体质的OR值为2.223,阴虚体质的OR值为1.968,血瘀体质的OR值为2.568,平和体质的OR值为0.326。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易患病体质有阴虚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保护性体质是平和体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并没有“骨质疏松症”一词,但其描述的中心证候特征如腰背酸痛、身长缩短、驼背、易骨折等,符合现代医学的骨质疏松症,遂将其归于“骨痿”“骨痹”。本文就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与BMD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妇女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结果: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其他类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证型症侯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新疆女性在针灸科就诊的常见病。本文拟探求针灸辨证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法与方药及相关的实验研究。提出补肾、脾肾同治、补肝肾、益精血为当前较为常用的有效疗法。实验研究显示中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机体的多方位、多环节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调查及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类寿命普遍延长 ,妇女的平均寿命延长已达 75岁。近年来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疼痛、骨变形 ,甚至骨折 ,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中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 ,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 ,尚无办法使其恢复 ,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体质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的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体质分布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早期气虚质分布增加,晚期以阴虚质、瘀血质分布增加,这种规律与中医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证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证候证素特点,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7"岁为周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位证素构成比的顺位为:肝(65. 263%)、肾(49. 473%)、脾(13. 68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病位证素的频数分布中,肝与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病性证素的分布特点中,实性证素痰与虚性证素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5);实性证素气滞、痰与虚性证素血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7,P=0. 004);实性证素气滞、血瘀、湿、痰与虚性证素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8,P=0. 014,P=0. 022,P=0. 000);实性证素气滞、血瘀、痰与虚性证素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2,P=0. 047,P=0. 002)。不同年龄组病位证素、实性证素、虚性证素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 973; P=0. 917; P=0. 983),三组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构成比分别为:肝(22. 105%)、肾(16. 842%)、脾(4. 211%);肝(32. 632%)、肾(25. 263%)、脾(6. 316%);肝(10. 526%)、肾(7. 368%)、脾(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实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痰(15. 789%)、气滞(14. 737%)、湿(12. 632%);湿(15. 789%)、气滞(15. 789%)、痰(14. 737%);痰(5. 263%)、血瘀(3. 158%)、寒(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虚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阴虚(18. 947%)、阳虚(14. 737%)、气虚(12. 632%);阴虚(31. 579%)、血虚(23. 158%)、阳虚(20. 200%);阴虚(13. 684%)、阳虚(8. 421%)、血虚(7. 368%)。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肾、脾。病性证素中,痰、气滞、湿、血瘀、寒在实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虚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且虚性证素的影响大于实性证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246名中国绝经后女性(年龄44~80岁,平均65.8岁),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内切酶PvuⅡ、XbaI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s),运用双能X线骨吸收法分别测其腰椎(L1~4)和股骨(粗隆间、股骨颈、Ward′s区)骨密度,根据中医虚证辩证分型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和阴阳俱虚型,观察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及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RFLPs用Pp(PvuⅡ)和Xx(XbaI)来表示,限制性部分缺失者用大写字母表示,存在者用小写字母表示。结果:PPxx基因型(21例)骨密度Z-score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225例)腰椎(-0.71±0.46)g/cm^2,粗隆间(-0.31±0.58)g/cm^2,股骨颈(-0.84±0.66)g/cm^2,Ward′s区(-0.96±0.85)g/cm^2,该基因型女性中医辩证属阴阳俱虚型。结论:雌激素受体基因RFLPs与中医辩证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魏戌  谢雁鸣 《世界中医药》2011,6(5):456-458
近年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我们主要参考了国内外2005—2010年发表的关于PMOPI临床研究的文献及部分经典文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用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进行总结,并介绍疗效评价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