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脊柱结核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近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迅速,特别是手术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从简单的脓腔和痛灶清除到强调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逐步出现单纯前路椎间植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等术式,明显缩短了病程,降低了畸形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效促进了结核病变的愈合。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普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理论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疗水平,但对于脊柱结核手术指征的确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使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占全部结核病的3%~5%[1].复杂复合脊柱结核病常见于临床,包括合并肺结核、结核性脓胸和肾结核等常需要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病,多发节段脊柱结核、经多次手术仍未治愈以及合并截瘫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5例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及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结果:5例胸椎结核全瘫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疗效满意,截瘫恢复满意。结论:脊柱结核一旦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CT.MRI明确病因后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1病灶清除的手术名称“病灶清除术”是治疗脊柱结核最早、最基本,亦是沿用多年的手术方法。近年由于脊柱结核细菌学、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许多骨科与结核病外科医生认为传统的病灶清除术往往效果不佳,有待改进,以期把病灶清除得更加彻底。因而近年出现了不少脊柱结核病灶手术处理的新名称,如“彻底病灶清除术”、“根治性病灶清除术”、“病灶切除术”、“病灶边缘切除术”、“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切除术”、“病椎部分切除术”等等。鉴于目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许多概念、名称、提法的混乱现象,多数专家建议对常用手术名称的表述应该统一,便于准确地反映问题本质,以利指导临床工作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5.
前后路内固定在胸腰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应用前后路内固定对胸腰结核手术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 7例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再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植骨融合手术;5例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植骨融合。同时椎体间内固定。结果 12例患中11例获得十分满意的疗效,1例固定欠稳后遗部分神经压迫症状,优良率达到91.7%。结论 有效可靠的脊柱内固定是保证胸腰椎结核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1(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浅谈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近年来随着我国活动性结核患者数量的明显上升,脊柱结核发病人数亦明显上升。而作为脊柱结核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的手术治疗,其进展却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我国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面交流不够,学术思想不统一,因而对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原则、方式方法、新技术的采用等,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议。有不同观点和争议是好事,但不同的观点和争议应该通过相互交流达到一致,提高我国脊柱结核手术的技术水平与治疗水平。在此,对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一些有关问题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于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l(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和防止其复发的重要措施,相当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化疗而治愈.但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脊柱结核畸形进展,Rajasekaran 等[1]研究发现,非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结核患者中约有39%的病例后凸继续进展,部分患者即使疾病治愈脊柱畸形仍加重.自从Hodgson和Stock在1956年报道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以后,Hodgson的"香港术式"以及后来改进的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成为了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术式.对于巨大死骨、脓肿,窦道形成、椎体破坏严重脊柱不稳、严重后凸畸形及截瘫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结核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目前脊柱结核手术可选择前方入路、后方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具体如何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病变累及范围、畸形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重建等,内固定的使用日益  相似文献   

11.
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已达成共识: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缓解疼痛、保存神经功能、稳定脊柱、防止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及后凸畸形。但目前对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仍有争议。本组总结分析了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经过手术治疗的40例脊柱结核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是脊柱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当患者出现脊柱稳定性进行性降低,严重结核中毒症状,严重神经压迫症状时,常需手术治疗.正确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手术治疗的基础.一期前路手术是脊柱结核手术的经典入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验证.近年,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有效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以及坚强内...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窦道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合并窦道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1991年5月~2003年10月对41例合并窦道的脊柱结核的患者,采用连续三次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无混合菌感染,行一期窦道与结核病灶清除治疗脊柱结核。术中取窦道中段,结核脓肿,破坏椎体死骨组织再次细菌培养,所有病例均未见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结核重要的、有效的手段之一。各种微创技术所显示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为采取有限手术方式治疗早期脊柱结核提供了方便。近年来,作为传统手术有效补充的脊柱结核微创治疗在我国已得到较大发展。内容涵括脊柱结核经皮内固定术、经皮穿置管引流和脊柱结核的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的增长及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为国内外同道所关注。手术对早期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防止和矫正后凸畸形以及缩短化疗疗程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多及外科过度干预,手术并发症增加,因而不少学者对非手术治疗或非内固定的有限手术治疗重新重视,包括介入科医生在内的不少专家在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成功,丰富了脊柱结核的治疗手段;而内科治疗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始终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的新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因而如何正确选择和客观评价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即脊枉结核外科治疗的策略亟待获得共识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约占43.9%),而在脊柱结核中又以腰椎为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多节段脊柱结核在脊柱结核中占10%左右,多伴随脓肿、畸形及截瘫。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单节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我科于2006年5月收治脊柱颈、胸、腰椎多节段8椎体结核一例,已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脊柱结核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1])。严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脊髓受压。脊柱结核复发率较低,但复发后常常导致窦道迁延不愈、脊柱畸形及继发性神经损伤。目前脊柱结核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存在脊柱畸形、伴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以达到神经减压、纠正后凸、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2])。由于结核病具有难治且易复发的特点,以及手术时机或方法选择不当、术中病灶清  相似文献   

18.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只有通过不断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逐步获得共识。本期发表了部分专家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不同论点,以供同道们在实践中观察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外科手术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11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11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83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1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87例,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7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40min),平均出血量650ml(300~17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瘫痪加重2例。随访3~22个月,除一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部位病理破坏程度,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外科手术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11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11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83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1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87例,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7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40min),平均出血量650m1(300-17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瘫痪加重2例。随访3~22个月,除一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部位病理破坏程度,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