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水平,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GPT)和IgG含量,结果显示重症肝炎(SH)、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肝炎后肝硬化(HC)患者IL—6、TNF—α活性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C)(P<0.01),以SH为最高,SH>CAH>HC,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另外,在SH、CAH组中,IL—6活性水平与TNF—α活性水平,以及IL—6、TNF—α活性水平与血清IgG、GPT含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价素8(IL-8)、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8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HA、LN、PCⅢ含量变化。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NF-α、IL-6、IL-8含量与HA、LN、PCⅢ含量正相关。与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平行测定二者成正相关。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的活化,胶原合成增加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活性与血清胆红素一样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在肝硬化肝功能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5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28例慢性肝炎(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和血清HA、PCⅢⅣC的变化。结果观察组52例患者血清中TNF-α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HA、PCⅢ、Ⅳ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α与Child- Pugh分级无关(P>0.05)。结论提示TNF—α、HA、PCⅢⅣC在肝硬化病程进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TNF -α和IL - 6水平与急性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1 1 5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脑出血 5 6例 ,脑梗死 5 9例 )及 5 0例正常对照血清TNF -α和IL - 6水平。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清TNF -α、IL - 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清中TNF -α与IL - 6水平呈正相关 (r=0 .4 5 3,P <0 .0 5 ) ;大病灶和中病灶患者血清TNF -α、IL - 6含量明显高于小病灶患者 ,而且大病灶与中病灶患者血清TNF -α、IL - 6含量比较存在差异 ;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急性期血清TNF -α、IL - 6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 ;经治疗无效和死亡的患者血清IL - 6含量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 ,而血清TNF -α在两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TNF -α和IL - 6不仅参与急性脑血管疾病时脑细胞损伤过程 ,而且IL - 6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分析法 ,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 1α、IL 6、TNF α的含量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丙型肝炎临床各型患者血清中IL 1α、IL 6、TNF α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IL 1α与IL 6呈正相关。IL 1α、TNF α与患者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P <0 .0 5 ) ,慢性肝炎者IL 6含量高 (P <0 .0 1)。提示IL 1α、IL 6、TNF α对其临床病情观察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1、TNF-α和IL-8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 8(IL - 8)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病情越重其升高越明显。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1、TNF -α和IL - 8水平可反映其肝损害程度。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新敏 《现代医学》2000,28(1):27-2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与肝脏炎症及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清TNFα、IL8,同时测定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并与血清TNFα、IL8水平作相关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与ALT、HA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TNFα、IL8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炎症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的表达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芯”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血TGF—β1、TNF—α及MMP-13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特点与临床价值。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TGF—β1、TNF—α及MMP-13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癌患者组血清TGF—β1和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病组(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患者组血MMP-13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血清中TNF—α和TGF—β1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性,但MMP-13水平与TNF—α、TGF-β1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GF-β1、TNF—α和MMP-13在肝癌发展过程中过度表达,动态分析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关系并观察中药大补阴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符合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检测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给予中药大补阴煎加味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Kupperman评分以及血清IL-6、TNFα的水平。结果: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患者用大补阴煎加味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90%,Kupperman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有关;大补阴煎加味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机体的慢性炎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a( TNF-a)和脂质结合唾液酸 ( LSA)在慢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和化学抽提法 ,分别定量检测 16例慢性肝炎、16例肝硬化和 75例肝癌患者血清 TNF -a和 L SA浓度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TNF和 L SA浓度均增加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 ,TNF-a异常率分别为 3 1.3 %、43 .8%和 93 .3 % ;L SA异常率分别为 2 5 .0 %、6 .3 %和 73 .3 % ;在肝癌患者中两者的总阳性率达 97.3 %。结论 :慢性肝病时肝细胞合成的 TNF-a和 L SA增加 ,它们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 ,为微生态制剂在慢性肝病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给 34例慢性乙型肝炎、2 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口服整肠生胶囊 ,4粒 /次 ,3次 /d ,共 30d。采用基质偶氮显色法实验定量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含量 ,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IL - 1,IL - 6 ,IL - 8和TNF -α水平 ,并与 7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健康组 (P <0 .0 1) ,不同类型慢性肝病之间存在差异 ,内毒素和IL - 1,IL - 6 ,IL - 8和TNF -α之间呈正相关系 (r =0 .2 7,0 .2 9,0 .2 6和 0 .4 1)。治疗组口服整肠生胶囊后内毒素、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P <0 .0 5 ) ,特别是TNF-α尤为明显 (P <0 .0 1) ,肝功能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微生态制剂能改善肠道微生态 ,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 ,减轻肝脏处理内毒素负荷和诸多细胞因子的释放 ,从而有利于肝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水平与病毒复制及临床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了平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IL-1,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明显高于HBV-DNA或HBeAg阴性患者,且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相关。结论:sICAM-1和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及携HBV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 6 )的变化关系。方法 测定4 5例UA患者(UA组)和36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血清TNF -α和IL - 6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A组血清TNF -α和IL -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UA组患者12周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MI)者TNF -α和IL - 6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者,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结论 UA患者血清TNF -α、IL - 6水平明显升高,12周后发生MI的患者血清TNF -α、IL - 6水平明显高于无MI者,血清TNF -α、IL - 6可作为冠心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 - 6 )的变化、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和2 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TNFα,IL - 6及NSE水平,进行比较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TNFα,IL - 6及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TNFα与NSE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2 38。结论 细胞因子TNFα参与了病毒性脑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其血清水平与神经细胞损害的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TNFα及IL1β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6例冠心病病人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冠心病病人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到病情加重,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增高。结论:冠心病病人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NFα及IL1β水平增高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作为病情判断及疗效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及白蛋白(A)、总胆红素(TB I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PAB、TBA异常率均高于同组A和TB IL的异常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B和TBA有助于评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6(IL- 6)与正常早孕、反复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ISA方法对 30例正常非孕妇女、30例正常早孕妇女及 60例反复流产妇女血清中TNFα、IL - 6水平检测。结果 :正常早孕妇女血清中 TNFα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 (P<0 .0 5) ,正常早孕妇女血清中 IL - 6水平与正常非孕妇女无明显差异 (P>0 .0 5) ,反复流产组血清中 TNFα、IL- 6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 (P<0 .0 1 ) ,其中难免流产组明显高于先兆流产组 (P<0 .0 5)。结论 :提示正常早孕妇女 TNFα分泌受抑制 ,血清中 TNFα、IL- 6水平升高与反复流产有关 ,可作为预测流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01),且慢性重症肝炎>慢性肝肝(中度)>慢性肝炎(轻度)。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8周后,其血清IL-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P<0.05),ALT与IL-6呈明显正相关;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其HBeAg、HBV-DNA转阴率为43.3%、46.9%,转阴组IL-6、IL-8水平接近正常,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P<0.05)。结论: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48例肾病综合征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 6、IL 8和TNF α水平进行检测 ,同时在治疗前对这些患者行经皮肾活检病理分型 ;4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肾病综合征组患者血清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同一种病理类型患者治疗前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 ;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增生性肾炎患者IL 6、IL 8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患者。结论 IL 6、IL 8和TNF α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及病情程度相关 ,可作为评价疾病活动性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测定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判断病程进展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测定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体检健康者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8(IL?18)水平。其中活动期患者18例,愈合期患者20例,瘢痕期患者25例,正常健康者30例。结果:在炎性细胞因子结果分析中,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6、TNF?α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5),溃疡患者不同病程阶段的IL?6、TNF?α和IL?18水平有差异(P < 0.05),血清IL?6水平与TNF?α、IL?1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TNF?α:r=0.618,P < 0.01;IL?18:r=0.618,P < 0.01)。结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随病程进展而变化,是评价患者病程进展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