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骨骺牵拉分离延长肢体是一种新方法。从1958年Ring首次动物实验到1969年苏联学者用于临床、1981年意大利学者临床应用成功,不过10多年的历史。骨骺牵拉分离只要做个经皮穿针小手术,肢体延长后功能良好,值得研究推广。长骨骨骺的结构与功能长骨的骨骺包括骨骺软骨及其骨化中心、骺板(即生长板)和干骺端。生长板位于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成年之前,生长板通过软骨内化骨,逐渐向干骺端推延,使骨干增长;成年后,生长板完全骨化,在长骨纵剖面上仅留下线状痕迹,称为骺线。  相似文献   

2.
骨骺慢速牵拉延长肢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骨痂牵拉术延长下肢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骨痂牵拉术延长下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延长过程中骨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集行下肢延长术病例38例(54肢),其中行增高术者,16例(32肢)、单侧肢体延长者22例,观察临床疗效,分析相关指标。结果:随访时间1~5年,平均2.3年。增高术组平均延长长度为5.2cm,平均延长指数为31d/cm;单侧肢体延长组平均延长长度为5.7cm,平均延长指数为33d/cm。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50关节、轴向偏移4肢、早期融合2肢、延迟愈合3肢、再骨折2肢、马蹄畸形2肢、关节脱位1肢、针道感染46肢及心理障碍1例。结论:利用Ilizarov生物学原理进行肢体延长疗效确切,但有较多合并症,以关节僵硬及针道感染较为常见。临床工作中合理驾御影响因素、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下肢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周围神经纵向牵拉延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裴明  张光健  尹峰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226-230,I002
为研究周围神经牵拉延长的可能性及有可效性,进行了以下实验:(1)建立周围神经纵向牵拉延长的动物模型。选用20只家兔,切断双侧正中神经。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右侧正中神经的远端与邻近被切断肌腱的近端在同一平面牢固缝合,用银丝分别在缝接部及肱骨髁上作标记。实验侧术后每周摄片观察神经牵长的动态过程。3周后,根据X线片、神经外膜血供变化及组织学检查加以评估。结果显示:神经牵长率≥30%,会明显增加神  相似文献   

6.
自从本世纪初Codivilla(1905)首次报告下肢延长以来,有关肢体延长手术方法、器械改进以及延长的生物生理学的知识,都有显著进展。有关肢体延长的文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报告治疗效果的例数较少,但主要涉及延长术后较多的合并症,有的病例只取得较差结果。另一类则有很多作  相似文献   

7.
下肢延长美容增高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应用肢体延长技术进行美容增高的安全性及效果,探索人体美容增高的方法。方法:应用改进后的经皮小切口骨延长技术,对60例成人矮身材志愿者行双下肢肢体延长,观察并记录延长区骨愈合,并发症,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以及身体增高幅度。结果:60例术后身高增加5-10cm,平均增高6.8cm,延长率平均19.6%。延长区骨愈合时间为6-16个月,平均8.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8年,均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形态外观美容改善,心理障碍消除。骨愈合后2年以上的患者,均恢复跑,跳等大强度运动能力。结论:通过肢体延长进行增高是一种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痂牵拉术延长肢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了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跟骨牵引延长下肢。1939年,Abbott和Sauders开始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肢体延长,但因并发症太多,未能得到普遍应用。1963年,Wagner介绍了皮质骨截骨后牵拉延长,其间隙以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Ilizarov于五十~六十年代,设计了一种环形外固定器用于骨延长,并倡导了骨膜下皮质截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7年,意大利学者De Bastiani首先提出了骨痂牵拉(Callotasis)的概念,即在骨干截骨后延迟一段时间,待纤维骨痂形成后再行牵拉延长,加速了骨愈合时间,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目前,截骨后逐渐牵拉骨痂,即高频率、小幅度牵拉骨痂已成为当今骨骼延长的最常用技术,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牵拉延长模型建立及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神经牵拉延长后的变化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组织扩张器,在15只家免正中神经做成体内神经牵拉延长模型,观察神经延长过程中的电生理学改变。结果:神经延长6.7%-11.7%时,活动电位振幅下降至延长前的64%,活动电位曲线下面积下降至下降前的77%。神经延长11.7%-18.3%时,活动电位振幅和曲线下面积均下降至延长前的33%。结论:用该法在短期内一次性完成对神经的损伤明显大于缓慢分次延长,神经在一定延长长度范围内,神经的功能下降是可复的,该法将有可能用于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牵拉成骨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1例下肢大段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14~53岁,平均34.5岁.均行牵拉成骨治疗,右侧胫骨7例,左侧胫骨3例,右侧股骨1例;骨缺损长度5~15cm,平均8.6 cm;9例治疗已结束,2例仍处于矿化阶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48个月(平均27.3个月)随访.9例治疗结束患者,平均骨愈合指数为1.99个月/cm;根据Paley评价系统评价骨性结果:优6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功能结果:优4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尤其是对于单纯骨干缺损患者,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且其手术操作更为简洁.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for large bone defec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Methods From August 2002 to August 2010, 11 patients with large bone defect at the lower extremity were treated with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They were 10 men and one woman, aged from 14 to 53 years (average, 34. S years). The defect was at the right tibia in 7 cases, left tibia in 3 cases and right femur in one case. The lengths of bone defect ranged from 5 to 15 cm (average, 8. 6 cm).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7 to 48 months, with a mean period of 27. 3 months. The treatment of 9 cases was over, with a mean healing index of 1. 99 months/cm. According to the Paley evaluation system, the bony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6 and good in 3 patients; the functional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4, good in 4, and fair in one patient. Two cases were still in the mineralization period.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large bone defects with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s simple and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especially when a mono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is used for the simple shaft bone defect.  相似文献   

11.
探讨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家兔30只,分3组,右侧坐骨神经造成1.0cm缺损,A组:自制神经牵拉延长器延长,二期端-端缝合;B组:神经原位移植;C组:直接拉扰缝合。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相似文献   

12.
牵拉延长神经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8只家兔双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15mm和20mm不同长度的缺损,以不同速度牵拉延长神经,修复缺损。左侧神经不置硅胶管,右侧远近段套入硅胶管内。用自行设计的体外式神经延长器,以每天1mm、2mm、3mm的不同速度,对神经远近段同时牵拉延长。延长后,外膜端端缝合。通过组织学和神经电生理观测,结果表明:神经在牵拉张力的作用下,能够获得有效延长。修复缺损后,神经的传导功能可以恢复。置硅胶管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下肢髓内延长技术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下肢髓内延长技术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下肢髓内延长系统主要包括机械型、电力马达驱动型及磁力驱动型。与传统外固定延长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肢体功能、骨愈合、患者舒适度、切口美观度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但亦存在器械故障导致延长失败、髓内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延长长度受限、价格昂贵等不足,并在髓腔狭窄、多段弯曲、骨髓炎、皮肤感染、骺板未闭等情况下应用受限。结论下肢髓内延长是肢体延长技术的一大改进,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但初步临床疗效良好,是肢体延长、骨重建及矫形外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汉林  戴定  李亮 《中国骨伤》1994,7(2):33-34
儿童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对下肢生长的影响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51)王汉林,戴定,李亮股骨远端骨骺分离对下肢生长的影响,国内外报道有异,本文根据1978年以来我们收治的13例病人进行随访的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  相似文献   

15.
作者自1985年10月~1986年10对24例儿麻后遗症患者下肢短缩施行了胫骨延长中的牵拉力测试研究分析,试图发现并掌握胫骨延长中牵拉力的变化规律,本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12~32岁,肢体均为小腿短缩,术前检查短缩3~8.5cm,平均短缩4.9cm,实际延长3~9cm,平均5.7cm,其中5例为胫骨骺牵开,19例为胫骨干骺截骨延长。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末开始,肢体延长术应用于临床,至今发展较快。本文参考有关文献,回顾了儿麻患者各种下肢延长术的选择,着重介绍了胫骨干上干骺端延长术。并结合作者近期胫骨延长达8.0cm 的病例,讨论了胫骨上干骺端延长术的主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并提出了尚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16岁,患多发性内生软骨瘤,诉多年前发现左下肢可触及多处小包块,无明显疼痛,于外院诊断为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左下肢逐渐出现短缩畸形,其父母给予增加鞋底厚度,达到等长肢体目的.行走及生活不便,未予治疗.左下肢逐渐短缩致31 cm,鞋底厚度逐渐增加.为矫正畸形等长肢体,来本院治疗.查体:左下肢较对侧肢体短缩30.5 cm,大腿短缩16.5 cm,小腿短缩14.3 cm,大小腿近端可触及骨性包块,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髋、膝、踝关节活动情况好,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X线片示左股骨、胫骨远、近端均可见多个边缘整齐呈分叶状椭圆透明影,影内散在的致密点,骨皮质变薄,周围一层增生硬化征象.与5年前X线片比较,X线片无明显变化.根据《实用骨科学》中《多发性内生软骨瘤》[1],诊断为:(1)多发性内生软骨瘤;(2)左下肢短缩畸形.  相似文献   

18.
可调半径套管式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骺损伤后遗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下肢长管状骨骨骺损伤较常见。这些骨骺生长潜力大,有的损伤可引起肢体短缩和弯曲后遗畸形。笔者用自制可调半径外固定器〔1〕治疗此类病人,效果满意,现予介绍。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范围6~12岁,平均98岁。病因:外伤8例,感染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损伤骨骺早闭短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0月对7例桡骨远端损伤骨骺早闭短缩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将组装好的外固定支架按照Ilizarov技术理念及穿针原则安装在前臂设定位置,桡骨截骨后通过旋转螺母延长矫正桡骨远端短缩畸形,恢复桡骨高度及下尺桡关节和掌倾角与尺偏角,然后固定前臂中立位8~12周,前臂及腕关节康复训练。[结果]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6个月。拆除外固定后腕关节功能依据Lidstrom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是治疗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早闭后短缩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架行骨骺牵开术保留儿童股骨骨肉瘤远端骨骺及关节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7月-2011年5月,对6例股骨下段成骨性骨肉瘤患儿行外固定架牵引分离股骨远端骨骺,配合瘤骨切除、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术治疗。男4例,女2例;年龄9~14岁,平均10.5岁。骨肉瘤按照Enneking外科分期:ⅡA期4例,ⅡB期2例。干骺端骨肿瘤侵袭情况按照San-Julian等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分型:Ⅰ型3例,Ⅱ型3例。肿瘤范围6 cm×4 cm~12 cm×9 cm。术前行2个周期、术后行4个周期COSS 86化疗。结果术后1例因同种异体骨排斥反应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经对症治疗后愈合;其余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37.5个月。1例因肺部转移于术后2年死亡。X线片示,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照国际保肢协会(ISOLS)评估标准评估,获优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3.3%。患侧肢体长度为(62.97±7.51)cm,与健侧(64.03±7.47)cm相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6 6,P=0.813 4)。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化疗和彻底切除瘤骨前提下,骨骺牵开术可较好地保留股骨成骨性骨肉瘤患儿的患肢生长机能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