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改进胰肠吻合技术并探讨预防胰瘘的术式。方法:16例胰头癌根治切除术后,改进消化道重建方法,术后经胆道T管逆行造影,观察胰肠吻合肠襻的影像特征。结果:16例无胰瘘并发症。术后T管造影显示,快速注药可见胰肠吻合肠襻及吻合口显影。结论:改进胰肠吻合的缝合技巧及减轻胰肠吻合肠襻张力的术式有助于预防胰瘘。  相似文献   

2.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若干技术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癌的最佳治疗方法。长期以来,术后胰肠吻合口胰瘘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亦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止胰瘘的发生。作对Whipple手术中消化道重建进行了改进。称之为胰腺残端闭锁Child套入式吻合加空肠减压术。,现已在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中实施,其术后胰瘘发生率由原来的14.3%降至3.2%,无1例因胰瘘并发症死亡,本重点详细介绍了手术步骤和方式。并就术式理论依据、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术式操作简便,安全而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长抑素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八肽 (又称 Octreotide奥曲肽 ,商品名善宁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抑制胰液的分泌、预防和治疗胰瘘的作用。方法 对照组 :1990年 1月至 1995年 4月收治的 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八肽 ;实验组 :1995年 5月至 1999年 12月收治的 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常规应用生长抑素八肽 0 .1m g,每 8h皮下注射一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 Child术式。结果 对照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2 35 .5 3± 111.77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为 133.0 9±112 .35 ml/d,实验组术后胰液分泌比对照组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 4例 ,未应用善宁治疗 ,死亡 3例。实验组术后发生胰瘘 3例 ,常规应用善宁治疗 ,无死亡病例。结论 善宁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抑制胰液分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胰瘘疗效可靠 ,能够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 ,对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和良性肿瘤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增多并认为是一种安全手术。虽然PD术后死亡率不超过 2 % ,但术后并发症率仍高达 2 7%~ 5 0 %。PD术后3大常见的并发症是延迟胃排空、胰瘘、伤口感染或脓毒症。胰瘘仍然是PD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发生率为 5 %~ 2 5 % ,胰瘘致死率为2 0 %~ 5 0 %。近几年几个大宗研究表明 ,手术死亡率平均为 6 0 % (0 %~8 9% ) ,术后胰瘘 (或漏 )率为 13 5 % ,而胰瘘引起 2 5 %的病人死亡〔6〕。新近来自PD高手术量治疗中心的报道 ,1990年~ 1996年施行的 6 5 0例…  相似文献   

5.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近10年间施行胰头十二肠切除术71例的临床资料,71例均无胰瘘发生。手术均采用胰胃吻合,这是防止胰瘘的有效措施。配合胰胆管内置管外引流、胃造瘘、术后应用生长抑素及全胃肠外营养等综合措施,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预防胰瘘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1935年Whipple等首次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以来,该术式已成为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该术式费时、复杂,虽经过不断的演变、改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死亡率仍在5%左右,术后并发症仍高达27%~50%[1-3]。其中胰瘘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Bassi等[4]报道,胰瘘发生率约为9%~29%。胰瘘不仅可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败血症、腹腔大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显著延长患者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因素较多 ,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0~ 2 0 0 0年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7例 ,男 2 5例 ,女 12例 ,年龄 35~ 74岁 ,平均 5 6.2岁。胰头癌16例 ,胆总管下端癌 12例 ,十二指肠乳头癌 4例 ,壶腹癌 2例 ,胰头良性错构瘤 1例 ,胰头外伤横断 1例 ,十二指肠降部腺癌并十二指肠结肠瘘 1例。其中合并梗阻性黄疸 31例 ,就诊前黄疸持续时间 8~ 30d ,上腹隐痛 14例 ,食欲低下、消瘦乏力 9例 ,黑便 3例 ,大便陶土样 6例 ,因合并胆系感染高热 3例 ,大便潜血阳性 6例 ,腹水 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10年11月9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术后肺部感染9例,腹部伤口感染6例(其中伤口裂开2例,右胸腔积液2例,胰腺残端出血、腹腔脓肿形成、胃排空延迟各1例),术后因高渗性昏迷死亡1例.结论 完全性胰液外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胰液分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价值。方法;对9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胰、胆、胃消化直重建时分别采用改良Roux-en—Y吻合术、总胆管放置T型引流管和胰管内放置引流管3种胆胰液分流术治疗,同时用未行胆胰液分流术45例作对照。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胆胰液分流术91例的胰瘘发生率为2.2%(2/91),未行胆胰液分流术45例的胰瘘发生率为15.5%(7/45)(P=0.00065)。应用改Roux-en—Y吻合术6例,胰管内放置引流管26例,无1例出现胰瘘;总胆管放置T型引流管59例,2例出现胰瘘。结论:胆胰液分流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体会王先桂,杜永旭,陈绪丰我院自1985年4月~1993年9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4例.采用Child法重建胃肠道,在对胰残端的处理和胰肠端端套入吻合的技术上作一些改进,收到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注奥曲肽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静脉输注奥曲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7年来施行的 7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对照组 3 6例 ,奥曲肽治疗组 (奥曲肽组 ) 3 8例。从手术当日至术后 7d奥曲肽组每天静脉输注奥曲肽 0 .5 μg/(kg·h)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腹腔引流情况及胰液的分泌量。结果 奥曲肽组临床胰瘘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日以及术后 1,3 ,5d胰液的分泌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奥曲肽组停用奥曲肽后胰液的分泌量较停药前显著增加。结论 静脉输注奥曲肽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恶性肿瘤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 1998年间连续施行的 6 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 6 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 18例 (30 % ) ,其中胰瘘 8例。住院期死亡 2例(3 3% )。采用单层吻合技术进行胰肠、胆肠重建的 14例无 1例术后并发胰瘘及胆瘘 ,亦无手术死亡。结论 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外科手术操作的精细及积极的围术期处理。单层吻合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胆肠重建是降低术后胰瘘、胆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对近7年来196例施行PD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并发症。胰腺残端硬度接近正常或中等者,或有肺部感染者,其腹腔感染率明显高于胰腺质地较硬者及无肺部感染者(均为P<0.01)。结论腹腔感染与胰腺残端质地、有无肺部感染有明显关系。应重视术中残胰质地的判断,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以尽量避免腹腔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大出血胃大部分 切除术后近期再出血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985~1998年收治的32全一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28例,妇4例,平均年龄37.5,21例再次手术,治愈15例,6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11例,死亡2例。结论 原发病灶存在和胃肠吻合口出血是主要原因,作者提倡术前术中应用内窥镜以帮助诊断,强调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肠疡用Nissen法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经腹股沟部位切口行腔内超声消融取栓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并发切口淋巴液渗出(淋巴瘘)的原因。方法:对72例下肢DVT患者经腹股沟部位切口,行超声血栓消融术及术后并发切口淋巴瘘(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超声消融、球囊取栓均获成功。其中51例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存在狭窄,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其中6例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腹股沟部位淋巴瘘60例。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3个月(1~21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仅5例肢体周径较对侧粗0.5~1.5cm。结论: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但术后淋巴瘘发生率高,其原因与淋巴管损伤、静脉高压致淋巴液增多、感染、手术技术因素及术后药物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附3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78~1998年间收治的32例术后复发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此3%。高泌本者81%;并幽门螺旋菌(HP)感染65%。治疗愈31例,死亡1例,内科治愈率69.2%,手术治愈率92.8%,随访1~12年,治愈者均无溃疡再复发。结论 复发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是残胃泌酸量高和吻合口HP感染。对未穿孔的复发性溃疡者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
结论: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手术后胰瘘的处理:附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术后胰瘘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0例胰瘘的治疗方法 ,其中 15例行非手术治疗 ,5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者全部治愈 ,效果满意。结论 大部分胰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愈。但当出现胰瘘管和主胰管相通或 5个月非手术治疗未愈的情况时 ,应改行手术治疗 ,胰瘘管空肠吻合是简单安全有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继发于部分甲状腺 ( 5 0 %~ 70 % )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的发病率和相关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 2 0 0 0年行部分甲状腺切除术 12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血清TSH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 )、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等 ,以确定外科术后甲减的发生率和相关原因。结果  12 10例中有 41例 ( 3 .4% )诊断为甲减 ,其中亚临床甲减 2 8例 ,临床甲减 13例。术后TSH平均水平为 ( 9.2 2± 3 .3 6)mU /L。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的术前TSH水平 [( 1.0 7± 0 .72 )mU /L]相比 ,甲减者术前TSH平均水平 [( 3 .14±1.0 5 )mU /L ]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前、术后的TGA及TPO水平比术后功能正常者明显升高 (P 0 .0 5 )。在年龄、性别或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平均甲状腺片的有效治疗剂量为1mg/ (kg·d) [范围 0 .3~ 1.3mg/ (kg·d) ]。 结论 继发于部分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甲减常见于术前TSH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较高的病例 ,而与年龄、性别或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等因素无关 ,通常是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者 ,且用小剂量的甲状腺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5 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6例患者并发了肝移植术后脑病 ,发生率为 11.8% (6/ 5 1) ,均发生在术后一月内。经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氟哌啶醇 )治疗 ,6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术前、术后的代谢紊乱 ,术中的血液动力学的异常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可能是肝移植术后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治疗肝移植术后脑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