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女,67岁。于2006年5月因“上感”而自服“感冒药”治疗后出现全身紫斑,高出皮面伴轻度瘙痒。无咽痛、无咳嗽、偶有发热,T:38℃,无呕血、黑便、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在我院皮肤科检查血常规示:WBC:4.2×10^9/L,Hb:117g/L,PLT:146×10^9/L,考虑过敏性皮炎,予以局部处理无效。以后又到外院检查血常规示WBC:12.6×10^9/L,Hb:55g/L,PLT:24×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低热5d于2005年9月9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余未见异常。血象WBC1.6×10^9/L,Hb65g,/L,RBC 1.93×10^12/L,网织红细胞(Ret)0.165,PLT6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常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4岁。因乏力、面色发黄2周,神志不清2d入院。半月前乏力、面黄,间断茶色尿。12d前因酒后呕吐、突发晕厥,送当地医院急诊。血象Hb48g/L,WBC12×10^9/L,PLT60×10^9/L。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LL)35.0μmol/L,间接胆红素(IBLL)27.8μmol/L;肌酐(Cr)、尿素氮(BUN)均正常。大便检查:黑色糊状;隐血试验(OBT)强阳性。胃镜检查:食道黏膜撕裂出血,贫血性胃黏膜。体温38~40℃,糊状黑便2~3次/d。4d后复查血象Hb40g/L,WBC14×10^9/L,PLT20×10^9/L,网织红细胞(Ret)0.102,RBC大小不等,可见破碎RBC,Coombs、Ham试验均为(-)。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3岁。因发热7d,少尿3d入院。体检:神清,体温37.5℃,心率144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8/52mmHg(1mmHg=0.133kPa)。球结膜充血,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双肾叩击痛(+)。WBC17.1×10^9/L。Hb165g/L,PLT40×10^9/L。血Na^+ 126.8mmol/L.K^+ 4.33mmol/L,血尿素氮23.9mmol/L,肌酐620.3μmol/L,[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1岁,发热消瘦乏力3个月余,于2005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5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逐渐升高,最高达39℃,伴消瘦乏力盗汗,无畏寒,有腰痛及尿滴沥现象。3月12日,在当地医院查血象WBC3.2×10^9/L,Hb 79g/L,PLT 5×10^9/L,后多次查血象三系减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5岁。因反复头痛、发热13d入院。病初有寒战、发热及咽痛,最高体温达38.2℃,头痛以前额持续性疼痛为主,伴纳差、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入院体格检查:神清,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稍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血WBC6.71×10^9/L,中性粒细胞5.2×10^9/L,嗜酸粒细胞0.02×10^9/L。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1岁。因发热伴全身酸痛不适2d于2003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体温波动在37.5℃左右,发热无规律。入院2d后出现轻微咳嗽,无痰。无胸痛、胸闷、喘息及咯血等症状。既往体健。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70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肺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右侧腋中线区域可闻及爆裂音;心、腹、肾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8×10^9/L,Hb141g/L,血小板180×10^9/L,中性0.872,淋巴0.123。尿、便常规正常。ESR27mm/1h。X线胸片示双下肺炎。入院诊断:双侧肺炎。  相似文献   

8.
胡建英  王雅敏  黄婷 《山东医药》2008,48(46):59-61
选择哮喘患者63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组33例,哮喘缓解期组30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测定三组肺功能,对诱导痰进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分析VEGF与嗜酸粒细胞、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为1.8(0.7-2.9)×10^9/L、(4.8±1.1)μg/L,哮喘缓解期组为0.8(0.3—1.3)×10^9/L、(2.1±40.6)μg/L,健康对照组为0.0(0.0—0.1)×10^9/L、(0.9±0.2)μg/L。三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患者诱导痰中VEGF水平与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52,P〈0.01),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呈负相关(r=-0.41、-0.56,P均〈0.01)。认为哮喘患者肺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江苔 《中国防痨杂志》2007,29(2):126-126
患者,女性,39岁。因“咳嗽、潮热、盗汗14个月,并皮肤紫癜3d”入院。1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血、每天约10ml,伴有潮热、盗汗及纳差,1个月前曾在外院诊断为“肺结核”予“HRZE”抗结核治疗,3d前患者出现皮肤瘀点及瘀斑。既往曾有“磺胺”过敏史。入院查体: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分布的瘀点及瘀斑,尤以下肢为甚。X线胸片示右上肺团块状影,胸部CT示双上肺点片及团块状影,ESR34mm/h、血象Hb 75g/L,WBC4.8×10^-9/L、BPC24.0×10^-9/L。诊断双上肺结核,痰涂(+)并血小板减少症。入院后停用抗结核药,加用强的松10ml,每日3次治疗,1周后血小板升至132×10^-9/L、考虑RFP所致的可能性大,HZE治疗观察,10d后血小板降至40×10^-9/L,停用INH后1周BPC恢复至124×10^-9/L,改用RZE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丁慧芳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1):781-781
例1,男,36岁。因乏力1月余入我院。既往有银屑病病史4年,曾服乙双吗啉治疗。贫血貌,全身见不规则、成片分布、伴脱屑的淡红色皮疹,脱屑后见透明薄膜,去除薄膜有出血点。皮肤散在出血点,胸骨下段、双胫骨前压痛。Hb67g/L,RBC 2.14×10^9/L,WBC 11.4×10^9/L,Plt 21×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早幼粒细胞79%;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1岁,因发热、腰痛5d入院。入院时体温最高38.8℃,伴腰痛及消化道症状,妊娠24周,活胎。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110次/min,BP103/47mmHg(1mmHg=0.133kPa);腋下无出血点,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球结膜轻度水肿,咽部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肾区有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WBC26.8×10^9/L,RBC3.25×10^12/L,  相似文献   

12.
牟爱华  丁玉洁 《山东医药》2007,47(28):120-121
患儿男,2岁8个月。因红色尿1 d入院。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排红色尿,无尿量减少、水肿及发热,发病前无服药史。尿常规:蛋白(+++),潜血(+++),WBC 5~8/HP,管型8~10/HP,无RBC。血常规:WBC 9.9×10^9/L,Hb 151g/L,PLT41×10^9/L,RBC 5.21×10^12/L。入院前半个月曾有发热同时伴左下肢跛行,在当地诊为髋关节滑膜炎,持续约4d缓解。面部、双耳廓、双手背掌指关节处有红色皮疹,耳廓处类似冻伤样,曾予湿疹膏和抗过敏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1岁。2005年12月17日在网吧内感胸闷,就诊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血压40/20mmHg(1mmHg=0.133kPa),予血管活性药物后几小时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随后4d尿量减少至200ml/d,伴四肢水肿。外院化验:WUC8.0×10^9/L、中性0.8,Hb132g/L,PIJT143×10^12/L,肌酐(Cr)810μmol/L,ALT5700U/L,谷氨酰转肽酶(GGT)246U/L,乳酸脱氢酶(LDH)6672U/L,总胆红素(TBIL)7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6.5μmol/L,肌酸激酶(CZ)26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91U/L,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9岁。因腹胀半年,面色苍白3个月,于2005年5月26日入我院。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肝肋下10.5cm,脾甲乙线11.5cm。血象:WBC295×10^9/L,RBC1.95×10^12/L,Hb55∥L,PLT105×10^9/L。血片原始细胞0.09;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872,原粒+早幼粒0.07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0%;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21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何深  匡霞  汪玉兰 《山东医药》2007,47(27):146-148
对5例急性白血病及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白体干细胞移植,其中3例为白体骨髓移植(ABMT),3例为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所有患者均在+7d开始应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静滴,300彬d,中性粒细胞(AnC)〉1.0×10^9/L时停用。本组ANC〉0.5×10^9/L的平均时间15.2d,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20.7d。动员后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达到移植需要,移植过程顺利,造血功能重建良好。提示国产rhG-CSF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0岁。因皮疹3年,发现抗-HIV阳性7d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皮疹,以外阴及肛周为主,伴瘙痒,多方就诊疗效差。15d前外院病理提示为鲍温样丘疹病。7d前,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抗-HIV确认试验阳性,转入我院。体检:全身皮肤多处色素沉着,有丘疹及结痂,见抓痕,并有溃烂;上腭见1cm×1cm白膜,可刮下;冠状沟及外阴可见扁平褐色丘疹,最大0.2cm×0.3cm,有破溃,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62×10^9/L,中性0.40,计数0.65×10^9/L,淋巴0.19,计数0.31×10^9/L,血小板66×10^9/L。各型肝炎标志物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弓形虫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EB病毒-IgM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抗.HIV确认试验阳性。T细胞亚群:CD4T细胞3个/山(正常值706—1125何山),CD4/CD80.01,病毒载量56000拷贝/ml。上腭白膜涂片:见疑似酵母菌。皮肤病理报告:表皮呈乳头状增生,棘层增生,棘细胞大小不等,核大小不一,可见核小固缩的细胞,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表皮棘层细胞内可见异型核分裂和角化不良细胞,符合鲍温样丘疹病改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6岁。因血尿半月余,皮肤淤斑4d,于2005年10月以血尿、皮肤淤斑原因待查;血友病?经泌尿外科转入。血象WBC10.99×10^9/L,Hb104.6g/L.PLT212.7×10^9/L。PT13.4s,APTT100.0s,纤维蛋白原(FIB)347mg/L。拟诊血友病转入本所。既往史双下肢湿疹1年余。否认自发性出血史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方法:1998年5月-2007年4月对18例MDS及MDS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同胞供者allo-PBSCT治疗。其中供受者HLAA、B、DR6个位点相合者16例,5个位点相合者2例。预处理主要采用修改的Bu-Cy方案。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数〉0.5×10^9/L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5.5(11~28)d,血小板≥20×10^9/L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7(10~50)d。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均为(43.2±12.0)%,3年复发率(RR)(9.2-±7.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42.1±12.0)%,移植后继发肿瘤2例。截止随访日期,存活10例,中位生存时间16.5(2~112)个月。结论:同胞供者allo—PBSCT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 患者女,25岁,因咳嗽、咯血半个月,加重伴发热、呼吸困难1周于2006年6月8日收入院。患者于5月2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至我院呼吸科就诊,X线胸片提示右下肺炎,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回家休养。6月3日出现发热、咯血,住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0×10^9/L,中性0.80.Hb74g/L,血小板358×10^9/L;ESR120mm/1h;[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其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浓度显著升高,血小板可能是血清中VEGF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NSCLC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法,监测7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7天血清VEGF的浓度,同期检测血小板的浓度。结果①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7天血清VEGF分别为(842.06±52724)pg/mL、(1119.28±609.62)pg/mL、(1574.09±873.38)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NSCLC患者术前、术后1天及7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0.42±82.56)×10^0/L、(196.47±8148)×10^9/L、(237.90~86.94)×10^9/L,术后1天最低(P=0.000),③术后7天在血小板高于均数组血清VEGF浓度为(1842.86±1006.63)pg/mL,低于均数组为(1398.81±734.00)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3)。结论NSCLC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高的患者中,其血清VEGF浓度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