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福定(Rifandin,RFD,R76-1)系我国首先合成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抗结核病药物.RFD的抗结核杆菌机制及其耐药机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以人型结核杆菌强毒株H_(37)Rv(RFD MIC1.0μg/ml)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人工诱导出耐不同浓度利福定的菌株(MIC分别为50.250、1250、2500μg/ml);以RNA合成的前体物质~3H-尿苷(~3H-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为慢性疾病,其致病菌顽固,临床治疗需长期用药,故结核菌耐药性问题尤其值得重视。本文从结核菌人型强毒标准株H(37)Rv于体外人工诱获耐不同浓度利福定(Rifandin,RFD,R761)菌株,对结核菌耐RFD的机制作了探讨。交叉耐药实验表 相似文献
3.
利福定(Rifandin,RFD,R76-1)系我国首先合成并成功用于临床的抗结核病药物。本文选用了人型结核杆菌强毒标准株H37Rv研究了RFD的抗结核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在改良罗氏培养和1%溶血半流体培养基RFD抗结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μg/ml和0.002μg/ml。以RNA合成的前体物质3H-尿苷(3H-UR)掺入结 相似文献
4.
以药物梯度平皿于体外诱导获得了耐利福定(Rifandin,RFD,R76-1)金葡球菌209P、大肠杆菌K-12、大肠杆菌2280及变形杆菌,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了RFD对敏感与耐药细菌的MIC(MIC_R/MIC_S为62.5~25000),还检测了RFD与利福平及利福喷丁的交叉耐药性,发现同类药物间具有交叉耐药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5.
我室曾经证明细菌耐利福定(RFD)的机制与RNA多聚酶变异和包膜屏障通透性降低有关。本文进一步探讨耐RFD菌与基因突变关系。大肠杆菌耐RFD的染色体介导:以药物梯度平皿筛选获得耐RFD的大肠杆菌2280,K_(12)和临床分离的耐RFD大肠杆菌2281、14,其MIC均为500μg/ml,相应敏感株MIC为8—16μg/ml。用酚—透析,酚-氯仿,蛋白酶K-玻棒缠绕法分别提取上述各菌株的 相似文献
6.
结核杆菌的耐药性是结核杆菌对药物抵抗力增强的一种变异.随着耐药菌的增多,耐药菌的生物学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结核杆菌在药物作用下是否能够在遗传上获得新的巩固特征和性质;特别是能否获得对药物作用的抵抗力,并改变自己的毒力和免疫性能,而且也涉及到临床合理用药及分枝杆菌生态学等问题.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各种抗结核药物耐药菌进行了不少研究.近年来,国内广泛用利福定治疗肺结核,细菌对利福定产生耐药后,生物学特性有何改变,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福定是我国首创的半合成抗结核新药,其耐药机理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用同位素前体参入法研究表明,利福定迅速而高效地抑制敏感菌(大肠杆菌及金葡球菌)[~3H]UR参入而对耐药菌无抑制作用或仅有轻微抑制作用。[~3H]利福定参入大肠杆菌敏感菌的量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得3H—利福定在各浓度(1.0~25μg/ml)时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在74.55±4.05~82.45±2.81之间。5.0~25.0μg/ml浓度范围内其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利福定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浓度依赖性。用5.0μg/ml浓度分别和不同浓度异烟肼、乙胺丁醇合用;或用不同透析液、不同透析条件,观察到异烟肼在1.50μg/ml时明显降低利福定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温使利福定血浆蛋白结合率到达平衡的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9.
路新抗生素利福定、化学名异丁基哌嗪力复霉素化学名:3(-4~lsobuty 1—1——piperazinyl)rifamycin SV。本药与利福平是同类型的化合物,只是在奈环C_3的侧链上取代基团不同,前者为异丁基、后者为甲基。利福定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分枝杆菌活性较利福平为高,而毒付作用更小。作为国产新药的利福定,其分子水平抗菌作用原理作者前文已报导。本文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初步观察比较了两药的抗菌后效作用方式的同异。 相似文献
10.
利福定(R761,Rifandin)是我国首先制成的抗结核、抗麻风病新药,并已广泛临床应用.化学名为异丁基哌嗪力复霉素SV.3(4-isobutyl-1-peperazinyl)Rifamycin SV化学结构与利福平相似.该药物具有抗菌效力强,口服吸收好,血清浓度高,用量较利福平少,毒付作用较利福平低等优点.由于临床用药量增加,而结核、麻风等疾病需长期用药,耐药性成为治疗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福定(Rifandine,RFD)与利福平(Rifampin,RFP)同属于利福霉素类抗生素。RFD具有口服毒性低、吸收良好,抗菌活性强、临床治疗结核所需剂量仅为RFP的1/2~1/3等优点。已知RFP有明确的免疫抑制作用,而RFD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对不同的菌种都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所谓后效作用,即抗生素与细菌短期接触之后去药培养,细菌仍持续一段时间表现出生长受抑。本文对国产新药利福定的后效作用及后效作用方式作了考察及分析。用普通营养肉汤将金色葡萄球菌209p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加入利福定和利福平,使药浓为10MlC,药物与菌液接触时间为0.5小时及2小时后,去药培养,于不同时间取样,用(~3H)—尿嘧核苷前体掺入法观察定量菌液在不同时间中RNA合成速度(按定量菌体中所含的 相似文献
13.
国产新药利福定,化学名为异丁基哌嗪力复霉素,英文名为(3—4—lsobutyI—1—piperazinyl)rifamycinsv。本药与利福平是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只是在奈环C~3侧链上的取代基团不同,前者为异丁基,后者为甲基,但利福定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分枝杆菌活性较利福平为高,而毒付作用较少,本文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两药的抗菌作用方式的同异。用常规的二倍稀释法比较了两药对大肠杆菌及金色葡萄球菌209p的抗菌活性,可见两药对阴性菌的Mlc较高,其Mlc一般为1.56ug/ml~6.25ug/ml之间,MBC为12.5~25ug/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药物梯度平皿筛选获得了耐利福定(Rifandin,RFD,R76-1)的大肠杆菌K-12菌株(RFD对耐药株的MICK对敏感株的125倍),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细菌耐RFD与细菌膜屏障的关系作了探讨。以3H-尿苷(3H-UR)掺入试验发现RFD或RFD合用膜非特异性通透剂EDTA均明显抑制敏感菌RNA合成(P<0.05); 相似文献
15.
杜为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7,(4)
本世纪后半叶.由于卡介苗和现代化疗方法的问世和广泛应用,结核病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在最近十年中,由于社会结构和爱兹病(AIDS)流行病学的变化,结核病的发生率再度抬头,并重新受到重视。应该看到,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造成结核病复升的重要原因,并已成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大障碍。我国199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指出:临床结核杆菌分离菌株的耐药率高达39.9%,其中初始耐药率为 相似文献
16.
阿德福韦酯(ADV)为核苷酸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是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对HBV复制有抑制活性。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HBV常因出现多种基因突变而致对ADV耐药。本文主要就ADV的耐药分子机制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四株耐利福定(Rifandine,RFD)大肠杆菌(MIC为500ug/ml)均采用RFD浓度梯度平皿从相应敏感菌株筛选获得,连续传种二代其耐药性保持稳定;对四株耐RFD大肠杆菌,采用酚一氯仿法、酚—透析法和蛋白酶K—玻棒缠绕法提取其总 相似文献
18.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的分离率日益增加.该菌在于燥物体表面生存时间可长达25 d以上,极易造成医院内播散流行.由于该菌具有很强的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能力,表现为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也对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1].本研究分析了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30株MDRAB的耐药情况、克隆相关性以及主要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多种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值,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同源性,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的缺失等多种耐药基因.结果 PFGE显示1、2、4、5号菌株均有19个条带,具有同源性;PCR试验检测结果1、4号菌携带bla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3、5号菌携带携带blaDHA,3号携带bla ACT/MIR型AmpC 基因,1、2、4、5号菌携带bla 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2号、4号菌株缺失膜孔蛋白基因ompF,3号菌株同时缺失ompC和ompF;其中3号菌株的16S rRNA基因定量确定AmpC基因的表达为阴性菌的106.7倍.结论 宁波市第一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弗劳地枸橼酸盐杆菌具有同源性,其耐药机制由KPC酶、AmpC酶、ESBLs、膜孔蛋白缺失等共同作用所形成,多数耐药基因定位在质粒上易引起耐药性的播散,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酮调控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表达的机制。方法:通过米托蒽醌(MX)诱导或基因转染的方法,作用于孕酮受体(PR)阳性的T47D和PR阴性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建立由BCRP启动子或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启动表达BCRP的4种耐药细胞系T47D/MX、T47D/CMV-BCRP、MDA-MB-231/MX和MDA-MB-231/CMV-BCRP,将孕酮加入耐药细胞的培养液中,通过RT-PCR、Westernblotting及MX外排实验观察其对不同耐药细胞系BCRP表达的影响。结果:孕酮可以剂量依赖方式明显上调P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系T47D/MX中BCRP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中MX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而对照组T47D/CMV-BCRP、MDA-MB-231/MX和MDA-MB-231/CMV-BCRP细胞系,各组处理前后相比,BCRP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孕酮可能通过PR的介导与BCRP启动子上游调控序列中的孕激素反应元件(PRE)结合,激活BCRP基因的启动子而增强BCRPmRNA的转录,正性调节BCRP蛋白的表达和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