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肝血流阻断对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入肝血流阻断对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高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SD大鼠,采用癌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大鼠W256肝癌模型40只。随机分4组,每组10只:肝门非阻断组(A组);肝动脉阻断组(B组);门静脉阻断组(C组);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阻断组(D组)。对40只大鼠的癌灶,应用自我研制的半导体锥形散射激光热疗系统进行辐照。比较辐照时的癌灶温度,并观察辐照后即刻、1周、2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4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两两比较,除B组和C组在120秒时点和C组、D组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1);4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两两比较,除B组和C组在120秒时点和C组、D组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光学显微镜下见4组SD鼠癌灶标本以治疗头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凝固坏死区、移行区和正常肝癌细胞对照区。C、D组比A、B组三区分界清楚。结论:入肝血流阻断可提高激光热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以联合阻断或门静脉阻断效果最好,肝动脉阻断次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行肝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技巧,以及对残肝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同济医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68例肝癌患者行肝段切除术,根据术中是否束紧阻断带,将患者分为不阻断入肝血流组(37例)和阻断入肝血流组(31例),采用x2、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的情况.结果 术中失血量:不阻断入肝血流组为(400±100)ml;阻断入肝血流组为(350±10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7,P>0.05).术后ALT恢复时间:不阻断入肝血流组为(6±2)d;阻断入肝血流组为(1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6,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阻断入肝血流组为14%(5/37);阻断入肝血流组为35%(1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5,P<0.05).结论 不阻断入肝血流肝段切除术可有效防止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入肝血流阻断后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只.术前实验组大鼠连续5 d腹腔注射谷氨酰胺,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牛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35 min后开放;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开腹.于阻断前及再灌注后2、4、24 h检测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法检测肠道细胞凋亡指数;RT-PCR法检测肠组织中Bcl-2 mRNA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结果 再灌注后2、4、24 h,实验组内毒素水平及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F=144.96,248.62,268.50;336.95,131.81,215.15,P<0.05);而实验组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7761.95,2239.43,1740.36,P<0.05).结论 谷氨酰胺能够促进Bcl-2 mRNA表达,从而减轻肠道细胞凋亡,抑制肠源性内毒素易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肝切除术中入肝血流阻断对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pH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肝切除术的68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行人肝血流阻断分为肝门阻断组(20例)、规则半肝切除组(22例)和未阻断肝门组(26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动脉血气、乳酸浓度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肝门阻断组和规则半肝切除组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浓度明显升高[(5.53±2.31)mmoL/L,(5.62±2.52)mmol/L),与术中未阻断肝门组[(3.37±1.56)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肝切除组HCO3-水平较肝门不阻断组明显降低[(19.68±3.82)mmoL/L vs(21.65±2.48)mmol/L,P<0.05];3组患者术后的pH、肝肾功能等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肝血流阻断可导致肝切除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增高,术后密切监测乳酸浓度并及时处理,可避免术后高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行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行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无死亡,肝脏切除范围(肝段):Ⅱ+Ⅲ+Ⅴ1例;Ⅱ+Ⅲ+Ⅵ2例;Ⅱ+Ⅲ+Ⅴ+Ⅵ1例;Ⅱ+Ⅲ+Ⅵ+Ⅶ4例;Ⅱ+Ⅲ+Ⅳ+Ⅵ3例;Ⅱ+Ⅲ+Ⅳ+Ⅵ+Ⅶ1例;术中平均出血(560±291)ml.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17%)、胆漏1例(8%)、腹腔感染1例(8%)、胸腔积液3例(25%).12例均无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或胆道出血.术后10d结石清除率为83%(10/12),术后6周结石清除率为92%(11/12),11例获得长期随访92%(11/12),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优良率达92%(11/12).结论 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近、远期效果好,入肝半肝血流阻断应用于多处肝段切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综述近几年来肝脏再生的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了入肝血流阻断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及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从生化角度就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切肝与局部肝血流阻断切肝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将 30头体重为 (4 4 .7± 4 .3)kg的幼猪随机分两组 ,一组采用阻断第一肝门的方法切除部分肝脏组织 ,另一组采用本院设计的肝气囊止血带切除同样的肝组织。所有动物于切肝前、切肝后 5min、切肝后 30min ,取外周静脉血及门静脉血检测TNF α(tumornecrosisfactor,TNF α) ,并于切肝后 12h、2 4h、4 8h、72h及 7d取外周静脉血检测ALT及TNF α。结果 :两组止血效果相似 ,但阻断第一血流切肝与局部肝血流阻断切肝组相比 ,肝功能影响重 ,TNF α明显高于局部肝血流阻断组 (P <0 .0 0 1)。结论 :局部肝血流阻断切肝优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切肝。 相似文献
11.
半导体锥形散射激光局部热消融肝组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半导体锥型散射激光热消融肝组织的实验研究 ,探索一项价廉、疗效好、应用方便的有自主知识产权 (试验阶段 )的热消融肝癌新技术。 方法 应用自我研制的实体肿瘤锥形散射激光治疗系统热消融健康家兔的肝组织 ,比较消融前后肝功能变化 ,观察组织温度变化及消融 1个月后的病理变化。 结果 术后家兔均成活 ,热凝固 10min光纤中心、距光纤中心 5mm、10mm处肝组织温度分别为 96 39℃± 3 97℃、6 0 79℃± 6 2 1℃、4 6 10℃± 4 5 8℃ ;术后 7d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术后 1个月可见消融区横径为 2 6 0mm(2 1mm~ 33mm)灰白色凝固坏死带和纤维包膜。光镜下可见中心为凝固坏死 ,外周为 0 5mm炎症细胞浸润带和 2 4mm肉芽组织。 结论 半导体锥形散射激光可安全有效热消融肝组织 ,提示该技术有可能成为肝癌热消融治疗的一种适合国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行肝切除患者69例,均不解剖肝门,其中36例行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A组),33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Child-Pugh分级恶化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A组、B组分别为(283.4±62.8) ml和(267.9±75.1) m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hild-Pugh分级恶化率A组、B组分别为13.9%和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相比较,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能显著降低术后Child-Pugh分级恶化率. 相似文献
13.
张奇|王洪波|彭晓晖|刘振文|张佳斌|任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7):841-845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癌肝切除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A组(51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B组(38例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C组(24例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D组(1 1例行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肝脏缺血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肝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各组间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在肝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和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水平升高较为明显,前者与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选择须由肿瘤大小、位置,术前肝功能状况、潜在肝病、心脑血管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而最重要的是依靠术者的经验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4.
大鼠门静脉转流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在排除门静脉淤血条件下动物耐受入肝血硫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利用大鼠肝脏及肝蒂分支分叶的解剖特点,阻断肝左、中和右叶肝蒂,以尾叶静脉系统作为阻断入肝血流期间门静脉血液的流出道,肝脏复流后切除尾叶。在这一模型上,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动物7d存活率、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的严重度及可逆性来推断动物耐受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结果 门静脉转流下阻断入肝血流90min以内,术后7d动物全部存活,其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以肝窦淤血和肝细胞变性等可逆性病变为主,而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得以代偿和恢复。阻断入肝血流100、110、120min后动物7d存活率分别为50%、30%和20%,肝脏缺血120min后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则以大量肝组织坏死为显著特性,其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而陷入失代偿状态。结论 大鼠在门静脉轻流时对常温下持续入肝血流阻断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其安全时限是90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静脉自然转流及非转流情况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A、B、C组。A组保留肝左、肝中动脉血供及尾状叶动脉、门静脉血供(约占全肝5%),夹闭肝左、肝中0tl']静脉,结扎肝右叶肝蒂,到预定阻断时相点,恢复肝脏灌流,切除肝右叶及尾状叶,24h后检测ALT、肝脏HE染色(细胞核)BSJI~面积的平均百分数及术后7d存活率。B组不保留尾状叶动脉、门静脉血供,其他与A组相同。C组完全阻断肝脏入肝血流,肝切除方式及检测指标与A组相同。结果:在A、B、C3组中,A组的阻断形式对肝脏的损害最轻,B组次之,C组最重。A/100、B/40与C/20损害程度相当。结论:大鼠门静脉转流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曲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是100min,单纯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组的安全时限是40m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门静脉转流条件下肝硬变大鼠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观测门静脉转流与非门静脉转流条件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动物存活率及肝脏能量代谢的变化 ,包括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RCR)、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TP)含量、动脉血酮体比值 (AKBR)。结果术后两周存活率 :肝硬变大鼠PBB 30min组和PBB 4 5min组为 10 0 % ,PTC 30min组、PBB 6 0min组、PBB 75min组及PBB 90min组分别为 73.3%、75 %、4 6 .7%及 2 6 .7%。正常大鼠PTC 30min组为4 0 %。肝脏能量代谢 :缺血后肝组织ATP、RCR及AKBR均明显下降 (P <0 .0 5 )。再灌注后上述指标逐惭恢复 ,但随缺血时间延长 ,升高幅度明显降低 ,甚至难以恢复。结论 肝硬变大鼠常温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是 4 5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半肝全血流阻断联合肝固有动脉暂时阻断半肝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2007年12月行半肝全血流阻断联合肝固有动脉暂时阻断半肝切除35例与同期半肝全血流阻断半肝切除36例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肝功能等级恶化发生率。结果半肝全血流阻断联合肝固有动脉暂时阻断半肝切除组和半肝全血流阻断半肝切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20±50)ml和(390±80)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肝功能等级恶化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6.6%(P〉0.05)。结论半肝全血流阻断联合肝固有动脉暂时阻断半肝切除能显著减少术中的出血量,不增加术后肝功能恶化加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对术中吲哚青绿滞留试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0年62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13例术中未行肝门阻断;B组29例术中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C组20例术中行选择性入肝血流(肝动脉、门静脉)阻断.术前及术中均行分光脉动法吲哚青绿滞留试验.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C组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1).(2)三组患者术前吲哚青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无明显差异,B组术中ICGR15明显高于A、C组(P=0.011,P=0.030).(3)三组患者术中ICGR15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其幅度与术中出血量(r=0.349,P=0.005)及第一肝门阻断总时间(r=0.484,P=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4)C组患者术后肝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B组患者.结论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既可以减少肝切除术中缺氧损伤又可以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特别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保留门静脉-腔静脉血流的肝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犬肝移植的新术式,以及不采取静脉转流的可行性,施行了犬保留门静脉-腔静脉(门-腔)血流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受体在切除自体肝之前先将肠系膜下静脉与右肾平面以下的下腔静脉行侧侧吻合,建立门-腔血流通路,然后再行原位肝移植术;测定受体切肝及植肝等5个时限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5只犬有4只存活,在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吻合后5~10分钟即有胆汁分泌。血流动力学的有关指标表明,造成心血管系统不平衡、肾瘀血、胃肠瘀血等危险因素被解除。认为本术式更符合人的内环境及生理,避免了静脉转流术的各种弊端,为无转流泵的中心施行肝移植找到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