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钬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19例基底细胞癌(BCC)及7例头面部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采用钬激光对病变组织进行消融,再使用光动力进行联合治疗,随访12~18个月。结果:10例皮损完全消退(BCC8例、SCC2例);9例(BCC6例、SCC3例)皮损缩小≥50%;复发6例(BCC4例、SCC2例),总有效率73.08%。结论:钬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头面部BCC和SCC有效。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89岁.因右足第4趾外侧缘增生性斑块5个月余,院外多次治疗未痊愈,于2007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右足第4趾出现灰褐色斑块,缓慢增至2 cm×2 cm.自行破溃后斑块渐变为黑褐色.当地医院曾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后经2次手术治疗仍复发.  相似文献   

3.
δ-氨基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acid,ALA)是一种体内血红蛋白合成过程的前身物。正常情况下,ALA在细胞内的量很小,本身不产生光敏性。外源性ALA进入体内后,可被恶性肿瘤细胞或生长速度快的细胞选择性吸收,并在细胞内转化为原卟啉Ⅸ(PpⅨ)等卟啉类物质[1]。而细胞内的PpⅨ则是一种很强的光敏剂,经过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后即发生光动力反应,产生活性氧如单态氧(1O2)等而杀死肿瘤细胞;而邻近正常组织细胞则不受任何影响。AL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正是在这种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和/或甲磺酸伊马替尼对HaCaT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细胞A431内卟啉含量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2(ABCG2)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光动力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表皮HaCaT角质形成细胞、cSCC细胞A431来源的人细胞系,在有或无甲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4%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痤疮的疗效,以及对皮脂、肤色和皮肤屏障功能等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4%的ALA-PDT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8周。分别计数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判定疗效。采用无创测试仪器测量皮肤生理指标。结果 3次治疗后,患者面部炎症性皮损和非炎症性皮损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患者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生理指标如皮肤角质含水量、pH值和TEWL值等得到改善(P<0.05)。患者皮肤颜色L值和a值在治疗期间有变化,但治疗结束后1~2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 4%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肯定,并可以减少皮脂分泌,对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很小,对于肤色的影响是暂时的。  相似文献   

6.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的疗效.方法 14例患者首次接受ALA-PDT治疗.其中11例基底细胞癌(BCC),2例基底-鳞状细胞癌(BSCC),1例鳞状细胞癌(SCC).结果 经过1-4次ALA-PDT治疗后,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反应(CR).随访8~15个月,11例BCC患者1例复发.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 ALA-PDT对皮肤癌具有疗效好、无痛苦、无创伤、无疤痕形成、复发率低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年迈体弱及特殊部位的皮肤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7.
基底细胞癌、鲍恩病好发于老年人或长期接触砷剂者,皮损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发病数年后就诊,部分患者皮损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2008年1月-2009年3月采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6例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7例Paget病、2例疣状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3例鲍恩样丘疹病和1例光线性角化病(solar keratosis,AK)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鲍恩病(Bowen’s disease)等均是临床常见的皮肤非黑素肿瘤,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s)为皮肤癌前病变,以上疾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常发生于头面部、颈部、手背等外露部位。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5-ALA-PDT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5-ALA与A431细胞共同孵育,经630 nln红光照射后,采用MTF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确定培育时间、5-ALA浓度及光照剂量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当光照剂量为80 J/cm~2和5-ALA浓度为3.2 mmol/L,5-ALA与A431细胞共同孵育120 min时,抑制率最大。结论:5-ALA-PDT对体外培养的A43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皮肤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皮肤癌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不断增加。该文较详细介绍了关于鳞状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 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 ± 6.65比22.56 ± 4.13,59.67 ± 4.30比21.89 ± 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 ± 15.33)%比(5.46 ± 2.44)%,(12.15 ± 4.86)%比(1.98 ± 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 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皮肤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皮肤癌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不断增加,该文较详细介绍了关于鳞状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4.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局部电离子导入5-氨基酮戊酸(ALA)在光动力疗法(PDT)中的价值。方法①种植VX2肿瘤细胞制兔皮肤鳞癌模型;②治疗组于肿瘤局部通过直流电导入2%的5-氨基酮戊酸(ALA),持续30 m in,3 h后,进行光动力治疗(A组)。与此同时,设外敷10%ALA组(B组)、外敷2%ALA组(C组)、双蒸水导入组(D组),以及对肿瘤无任何干预措施组(E组)对照,观察、分析疗效。结果A,B,C,D组最大径平均减少值分别是0.376 cm,0.264 cm,0.06cm,0.07 cm。E组平均增大1.29 cm,A,B,C,D组与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中以电导入加光动力治疗组疗效最佳,与B,C,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ALA的用量是B组的1/5,疗效是C组的5倍多。结论电离子导入ALA光动力治疗可提高ALA-PD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女性重症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配制易透皮吸收的5%5-氨基酮戊酸溶液外敷于面部皮损区,避光封包1.5h,红光照射20min,7~12d治疗一次,共4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次治疗后均出现局部反应性红肿、脓疱、皮肤干燥等不适,经对症处理并延长治疗间隔时间后症状缓解。4次治疗后,面部皮脂溢出明显减少,脓性皮损基本消退,红斑减轻。1年后随访,患者肤质改善明显,局部除少量萎缩性瘢痕外未见新发皮损。结论 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重症痤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我院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以期提高BCC与SCC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我院皮肤科门诊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的170例BCC与100例SCC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BCC与SCC年度发病整体均呈逐渐上升趋势。BCC、SCC男女患病比例分别为0.8∶1、1∶1,好发部位均为曝光部位(头面颈部和四肢),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2.4%与30.0%。临床诊断上,BCC易与脂溢性角化病(SK)、色素痣混淆;SCC易与BCC、鲍温病、光线性角化病(AK)混淆。结论:BCC和SCC为临床常见的非黑素性皮肤肿瘤,但易误诊和漏诊。临床医生对于可疑病灶应尽早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65岁。主因右颞部皮肤肿块1年余,渐增大5个月,于2007年5月初就诊我科。1年前右颞部出现一绿豆大小丘疹,近5个月增大明显并破溃,当地给予局部抗炎处理,疗效欠佳。发病  相似文献   

20.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癌的疗效.方法 对17例光线性角化病、10例基底细胞癌和7例鲍温病患者进行ALA-PDT治疗:20%ALA霜剂涂于皮损;4h后激光照射.能量密度为100~120J/cm2,时间约40 min.结果 随访6~12个月,17例光线性角化病患者皮损获得完全缓解,无复发;10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皮损,8例获完全缓解.1例获部分缓解,1例无反应,3例平均于治疗后6个月复发;7例鲍温病患者皮损,6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于治疗后8个月复发.结论 ALA-PDT是一种疗效好、无明显痛苦、无瘢痕形成、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的治疗皮肤肿瘤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