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评估早期综合干预对早期早产儿在1岁内体格与运动发育的干预效果。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儿童保健门诊定期随访的早期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随访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校正年龄3、6、12个月时进行体格测量,并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运动发育评估,比较两组头围、胸围、身长、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和总运动商(TMQ)的差异。结果在校正年龄3个月时,观察组体重已达对照组水平,头围、身长、GMQ、FMQ、TMQ落后于对照组(P0.05);校正年龄6个月时,观察组体重超过对照组,头围、身长、GMQ、FMQ、TMQ仍落后于对照组(P0.05);校正年龄12个月时,观察组体重超过对照组(P0.05),头围、身长、GMQ、FMQ、TMQ达对照组水平。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期早产儿的体格及运动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给予早产儿早期抚触、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对其体格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观察,根据是否按照要求坚持进行早期抚触、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间的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状况。结果:出生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3、6、12个月研究组早产儿体重均显著>对照组(P<0.05),出生后第3个月两组早产儿身长与头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6、12个月研究组早产儿头围、身长显著>对照组(P<0.05)。出生后第3个月两组早产儿智能发育指标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第6个月的大运动、适应能力、社交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精细动作、语言得分在第6个月及在第12个月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产儿早期抚触、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对其体格和智能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配方奶粉(PDF)对早产儿出院后实现追赶生长防止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行PDF喂养,对照组母乳喂养(BM)或母乳和足月儿奶粉(TF),比较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并于6个月后比较两组神经行为评分(NBNA)及两组早产儿1年后EUGR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于生后第1个月、第3个月以及第6个月体重(F=5 562.14,P<0.05)、身长(F=556.38,P<0.05)、头围(F=232.54,P<0.05)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生后第1个月体重、身长、头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个月、第6个月研究组体重、身长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同期两组头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个月儿心量表评分中,研究组大动作(t=2.52,P<0.05)、精细动作(t=2.16,P<0.05)、适应能力(t=2.09,P<0.05)、语言(t=0.16,P<0.05)以及社交行为(t=2.58,P<0.05)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1岁时EUGR发生率(24%)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5.81,P<0.05).结论 早产儿配方奶粉在实现追赶生长及防止EUGR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智护训练在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124例足月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采用智护训练,对照组62例不采用,比较观察两组婴幼儿1、3、6个月测量身长、体重、头围以及6个月后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力发育指数(MDI)。结果:两组1个月的身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6个月婴儿的身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1个月、3个月、6个月婴儿的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DI、M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护训练实用性强,能够明显提高婴儿的体格和运动、智力能力的发育,推动婴儿的健康成长,值得全社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早期干预对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低出生体重患儿存活后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将74例低出生体重患儿分为有系统干预的甲组54例和未干预乙组20例,两组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另设正常足月儿30例为对照组(丙组)。3组均进行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检查、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定、早期干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结果:身长、体重、头围乙组明显低于甲、丙组(P<0.01),甲组与丙组体重、头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育商丙组高于甲组7分、乙组21分,甲组高于乙组14分(P<0.01);"四病"发病率甲组明显低于乙组(P<0.05),甲组与丙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减少"四病"发病,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父母参与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干预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及(胃饥饿素水平)Ghrelin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常规干预基础上加以父母参与发展性照顾的49例婴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的57例婴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袋鼠式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婴儿生长临床情况、发育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行为及Ghrelin水平。结果 观察组婴儿达全肠喂养时间、恢复正常体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观察组每日睡眠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更长(t=7.200、6.284、14.995,P<0.05)。干预前两组婴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婴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均大于对照组(t=10.257、2.155、3.559,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7%,低于对照组的24.49%(χ2=4.834,P<0.05)。干预前两组婴儿NBNA得分及Ghrel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0.180,P>0.05),干预后观察组婴儿NBNA得分及Ghreli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284、2.893,P<0.05)。结论 父母参与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干预措施较袋鼠式干预措施可明显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达全肠喂养时间、恢复正常体重时间,延长每日睡眠时间,提高婴儿体重、头围及身长,改善其神经行为并提高Ghrelin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体格及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出生的HIE新生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患儿的出生顺序编号,奇数作为观察组,偶数作为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神经行为评分、体格发育情况以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15d、30d后,观察组NBN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头围、体重及身长的增长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刺激患儿大脑皮层的活动,保护患儿神经系统,提高患儿行动能力并促进其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联合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行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训练治疗前后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S)评分及MRI征象,以及两组训练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干预组训练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5)。两组神经系统完善和功能情况比较,训练治疗后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会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训练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训练治疗后适应性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会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t=4.407, t=2.961, t=2.409, t=3.471;P<0.05)。联合干预组训练治疗后MRI征象变化情况比较,室旁白质软化、脑发育不良及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体格发育、神经行为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外院转入本院自然分娩的400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并在住院期间及患儿出院后每天进行2次半小时袋鼠式护理。两组新生儿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 d、干预后15 d及干预后30 d采用神经行为功能(NBNA)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同时于出生后42 d测量两组新生儿头围、体重及身长,并记录两组新生儿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干预前NBNA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3 d、15 d、30 d NBNA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头围增长、体重增长及身长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贫血患儿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能促进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能有效减少婴幼儿营养不良疾病的发生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智护训练联合游泳对婴幼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2015年2月出生的婴幼儿8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0例。对照组单纯游泳,观察组智护训练配合游泳,两组均从出生后干预满1周岁。比较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生后6个月时的体格发育情况,3、6个月时的大运动、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交往及语言评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出生6个月观察组体重(8.41±1.12)kg、头围(45.11±1.16)cm、身长(70.23±1.87)cm,优于对照组体重(7.98±0.97)kg、头围(42.87±1.72)cm、身长(67.82±1.76)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生3、6个月时的大运动(119.68±4.83)和(135.25±5.61)、适应能力(106.14±6.03)和(121.18±4.95)、精细动作(90.14±7.58)和(97.13±10.11)、交往(113.15±6.84)和(121.17±9.08)及语言(108.08±8.01)和(114.76±8.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新生儿在抚触室中进行智护训练联合游泳能够明显促进新生儿早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指数变化,分析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vs.82.5%,χ2=0.74,P>0.0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9%vs.37.3%,χ2=5.24,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粗细运动商(t/t′=4.71、2.54、2.67)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t/t′=4.35、2.74、3.31、2.52、2.15、2.5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商(观察组t=16.67、23.13、6.59,对照组t=7.42、14.81、2.71)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观察组t/t′=12.10、13.51、16.16、12.62、9.64、14.28,对照组t/t′=8.46、12.11、9.26、19.95、12.97、15.79)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一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低出生体重儿(LBW)认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61例LBW(1 850~2450 g)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Ⅰ组33例),未干预组(Ⅱ组28例)。Ⅰ组实施婴儿抚触,营养指导,早期教育,感知运动、语言等训练。Ⅱ组未能参加干预。于6月、12月、24月、36月两组分别进行体格发育(体重、身高)SDS值评定(Z评分)及Gesell发育商(DQ)的测定。结果:Ⅰ组各年龄段的体重、身高SDS值显著高于Ⅱ组(P<0.01);Gesell测试:6月时Ⅰ组各能区DQ分值高于Ⅱ组,但精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12月、24月、36月时Ⅰ组各能区DQ分值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研究表明早期干预能有效地促进LBW体格生长及认知行为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利多卡因和穴位电刺激对糖尿病性神经性疼痛的疗效,探索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2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所使用治疗方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曲马多200mg/天)、利多卡因组(6mg/kg)、穴位电刺激组和利多卡因与穴位电刺激复合治疗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性疼痛的疗效,包括疼痛评分、神经传导功能及副作用等,综合评价上述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利多卡因和穴位电刺激都能明显的缓解糖尿病性神经性疼痛(P<0.05),与曲马多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副作用少。利多卡因可同时改善此类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结论利多卡因和穴位电刺激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102例不同时期缺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缺氧所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的病因和预后, 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对102例HIE患儿围产期病因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胎儿期缺氧所致67例, 其中轻度HIE18例, 中度HIE19例, 重度HIE30例; 共存活57例, 死亡10例。产时产后缺氧所致35例, 其中轻度HIE23例, 中度HIE7例, 重度HIE5例; 共存活34例, 死亡1例。胎儿期缺氧中、重度HIE较产时产后缺氧发生率高, 预后差, 死亡率高, 差异显著(P<0 .05); 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预后明显优于血糖在正常低值及正常中值水平, 均有显著差异(P<0.05); 而血糖在正常中值者的预后与血糖在正常低值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 胎儿期缺氧中、重度HIE发生率高; 胎儿期缺氧和血糖在正常中、低值水平患儿预后均差, 死亡率高。及早给予“三维持、三控制”尤其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是提高HIE患儿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早期给予纳洛酮的干预治疗的疗效,及对HIE NBNA评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7~2009年收治的64例中重度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吸氧、保暖、补液、纠正酸中毒、控制脑水肿、营养脑细胞等综合治疗,其中干预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1~0.03 mg/(kg.次)加入生理盐水5~10 ml静脉注射,意识清醒后按0.03~0.05 mg/(kg.h)持续静脉滴注3~5 h,1次/天,7~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采用纳洛酮进行干预治疗的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27/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2/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P<0.05)。干预组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改善时间、苏醒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干预组的临床体征全部消失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1~3天后两组NBNA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7~10天后两组NBNA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IE,早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HIE患儿的临床疗效,有效地控制HIE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提高NBNA评分,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了患儿预后的存活率,降低了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Ch-QUEST)指导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精细运动训练,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和门诊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h-QUEST手册所应用的示范游戏作为训练方法,每月调整一次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均应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训练方案对提高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9.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婴儿期智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婴儿期智能发育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进行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家庭为中心,营养、信息刺激和爱抚为主要干预内容,对2000年5月-2002年7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出生的早产儿35例(男18例,女17例)进行早期干预,同时设立同期出生的早产儿33例(男18例,女15例)和足月新生儿49例(男26例,女23例)为对照组,在40周龄时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和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各组婴儿的智能发育水平进行评定。[结果]早产儿干预组(Gesell各能区发育商DQ和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定值SQ均明显高于早产儿对照组(P<0.05,O,01)。干预组中胎龄大于35周的早产儿各评定值均低于足月儿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婴儿期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部分早产儿经干预可达到足月儿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由康复团队对家长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康复指导,两组患儿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测评,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结果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指导相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