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淤胆型肝炎是指病毒性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过去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或小胆管型肝炎、可发生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後肝硬化病人。据此,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其临床特征为自觉症状较轻.但黄疸往往较深、持续时间长、可伴有皮肤瘙痒、大便为色浅或灰白.并可有明显的肝肿大。  相似文献   

2.
肝炎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发炎。引起肝脏发炎的原因很多,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各种毒物(如砒霜)、大量饮酒、某些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引起肝炎,但引发肝炎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病毒,称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在医学上根据其起病情况、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等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时血清球蛋白变化及对预后的判断。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病人及正常人血清球蛋白水平。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血清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并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负相关。结论:球蛋白下降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的指标之一,可作为预后判断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从整个肝炎来看,急性肝炎以邪气盛为主,慢性肝炎以正气虚为主.补益法常用于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型肝炎及慢性活动型肝炎)虚证患者,也可用于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治疗,常用的补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肝炎是肝炎分型中最危重的类型,根据起病的缓急及有无慢性肝病基础,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单纯的西医治疗比较棘手,病死率高,预后差,是目前的医学难题之一。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在提高存活率、防治并发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良芝 《国医论坛》2004,19(1):44-44
重症肝炎在临床上有重型肝炎、亚急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之分 ,虽然其病理基础不同 ,但大多以黄疸急剧加重、肝性脑病、腹水、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 ,其病死率高 ,预后不良。明·吴又可的《瘟疫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讨论瘟疫的著作 ,它在重症肝炎的治疗上有许多好的思想值得借鉴。1 强调攻下逐邪的作用攻下法可以逐邪 ,使邪有出路 ,以截断病势。吴又可提出“逐邪勿拘结粪”,就是告诫临床上不要拘泥于“满、胀、燥、实”的结粪证 ,需攻则攻。其用药上首推大黄 ,采用温里通下的治则。一般中医对重症肝炎辨证属于疫毒发黄的多采用清热解毒、凉…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171μmol/L的肝炎称为重度黄疸型肝炎,可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度以上慢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等。属中医黄疸、疫毒范畴。若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且经久不退,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以至导致病人死亡。有资料表明。TBil>171、>342、>513、>684gmol/L的病死率分别为23.396、33.496、5296及9096。故迅速消退黄疸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取得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淤胆型肝炎发病机理复杂,病情顽固,多数可发展成为慢性重型肝炎,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西医治疗该病费用昂贵,疗效不明确,且副作用较多。采用中医辨证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综合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聪  陈明 《河北中医》2004,26(8):633-635
淤胆型肝炎亦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可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初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度升高,随着病情发展,黄疸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持续高水平,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形成“胆酶分离”,类似于重症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未出现凝血障碍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故一般未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赤丹汤联合肝乐宁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同病因重症肝炎患者应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黄疸、乏力、腹胀等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引起的重叠感染,患者耐受良好。结论赤丹汤联合肝乐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其退黄、降酶、提高PTA作用明显,可显著改善重症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对重症肝炎患者近期外周血细胞及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对67例重症肝炎进行124次PE治疗,治疗前后即刻行外周血细胞及球蛋白的检查。结果PE治疗后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有下降,恶化组与好转组比较,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血红蛋白、球蛋白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E治疗重症肝炎有效果,但同时有不良反应,改进材料及方法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预防和减少重型肝炎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09例重型肝炎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以上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出现VAP 19例占17.43%,病死率为42.11%。结论重型肝炎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提高重型肝炎抢救的成功率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一、发热本症最为常见,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肝脓肿、胆道感染等均可出现。发病的原因与细菌病毒感染、肝细胞损害等有关。其特点,如急性肝炎之发热恶寒,慢性肝炎之阴虚发热,重症肝炎之高热不退,肝胆感染之寒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肝炎病死率达70%以上[1].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可提高重症肝炎的治愈率[2],是目前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及其他一些疾病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3].血浆置换(PE)是ALSS的一种,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有效等特点,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慢性重症肝炎是肝功能严重损坏的一种重型肝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重型肝炎是肝炎的严重临床类型,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药物、酒精中毒等,其临床分型常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来区分。重型肝炎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势重、变症多、治疗棘手、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骤然起病、身目发黄、迅速加深、尿色深黄量少、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中臭秽、出血、身热、烦躁、谵  相似文献   

18.
<正>重型肝炎属中医黄疸中"急黄"、"疫黄"或"瘟黄",隋代巢元方首先提出了"急黄"的病名。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可见感受湿热疫毒是引起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重型肝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发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其中乙肝病毒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源。毋庸置疑引起重型肝炎的各种肝炎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便于判断预后效果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诊断标准分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水平。结果: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AFP水平检测结果分别是(243.427±16.318)、(310.090±35.885)、(393.957±15.336),慢性轻度、中度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AFP水平检测结果分别是(4.929±1.968)、(21.637±18.246)、(5.395±1.870),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AFP明显高于慢性轻度、中度和重型肝炎患者,P0.005。结论:AFP作为肝细胞癌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可在肝炎患病群体中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角黄汤肠道滴入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以常规西药联合角黄汤肠道滴入治疗。观察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内毒素、血氨变化及并发症、生存率等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44%,对照组为6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可降低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ALT、AST、TBIL、ET、血氨水平,提高白蛋白含量及生存率,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角黄汤肠道滴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