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1(AdHO-1)基因治疗对同种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血管移植和肾脏移植两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对同种血管移植物和肾脏移植物进行体外AdHO-1基因转染,分析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目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免疫系统的相应反应。结果AdHO-1基因治疗缓解了慢性排斥反应对同种肾脏移植物的损伤,但弱于对血管移植物的保护效应;空载病毒加剧了同种肾脏移植物的损伤;AdHO-1基因治疗可减少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物内巨噬细胞和CD4^+细胞的浸润。结论AdHO-1基因治疗可能通过保护移植物、下调免疫反应、诱导免疫偏移等作用减轻同种移植物的慢性排斥反应损伤。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特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根据发生时间及病理特点分为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3种。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于肝移植后数小时至数天,由受体已存在的抗体与移植物内皮细胞抗原决定族结合介导的。如受体中抗体滴度高,移植物血流一经建立,就可引起移植物广泛坏死;如抗体滴度不够高,则受体免疫细胞恢复分泌抗体功能,数天后产生大量特异抗体与内皮细胞结合,促使补体黏附,产生血栓和使血管痉挛的多肽,使内皮细胞破坏、血管阻塞,并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浸润[1]。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术后5…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移植后几个月至几年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其并非是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原发肾病的复发、外科并发症或其他可以明确的因素引起 ,这种并发症被称为慢性排斥反应 (CR) ,因为一直认为它是宿主对移植物连续的免疫攻击所致。然而 ,最近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4.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慢性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而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是引起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DSA包括移植前预存DSA和移植后新生DSA(dn DSA)。预存DSA与移植后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它对肾移植结果的影响与DSA的类型和强度有关;而dn DSA预示着AMR的开始,在慢性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移植肾功能和明显降低移植物的存活率。DSA介导的免疫损伤主要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目前对于DSA相关AMR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主要有:(1)通过血浆置换清除抗体;(2)通过联合应用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或单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来抑制B细胞,减少抗体的产生;(3)利用补体C5单克隆抗体依库珠单抗阻断补体活化;(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5)脾脏切除。通过DSA监测来预防AMR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凝血酶与移植物内皮细胞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移植免疫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实验手段及移植配型等方法日臻完善、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成功应用 ,有效降低了抗宿主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后的存活率等方面取得卓著成绩。人们转而逐渐认识到移植后的血栓并发症 ,以及由凝血酶 (thrombin/Ⅱα)等凝血相关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等相互作用 ,介导移植物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增生、纤维素沉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已成为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将着重对同种异体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凝血酶参与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机制作一综述。一、凝血酶的形成、主要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即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一种预后较差的并发症。AMR由针对供者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介导,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随着对抗移植物抗体产生以及补体系统激活在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深入研究,AMR的治疗也出现新的策略。除了标准的AMR治疗包括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新型的针对B细胞、浆细胞和补体系统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如: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依库珠单抗等,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肾移植术后AMR。如何采用这些新型免疫抑制剂更好地控制体液免疫并延长移植物的生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在同种器官移植中,一般多以病人的主诉、体征及某些生化指标作为诊断排斥反应的手段,其缺点是:(1)它们所反应的除了可能是排斥反应外,也可能是与排斥无关的其它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损害;(2)受体对移植物的反应包括免疫识别、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效应细胞的攻击、抗体的释放以及其它非免疫性因素的参与等,最后才导致移植物的损伤,而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所反映的仅属上述一系列过程的最终结果。因此免疫监护乃顺应客观需要而逐渐成为许多移植中心积极发展的方向之一。免疫监护旨在通过以体外方法为主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的测定,明确移植前供~受体间的组织相容性和受体的免疫机能状态,予示急、慢性排斥,协助观察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并作为研究排斥机制及提高移植存活率新方法的探索工具。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和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间的重要屏障,是器官移植后供、受者细胞间最早接触的场所,是最早被免疫系统识别,且具备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一、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特性血管内皮细胞(EC)为衬贴于心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心脏和大多数血管的EC为连续内皮,毛细血管的EC则因功能不同而形态多样。EC在血液和组织液间有广泛的联系和物质交换,不仅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抗血栓性、血管紧张调节、毛细血管形成、产生细…  相似文献   

9.
他克莫司在移植肾慢性排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可以使移植肾功能渐进性减退 ,最终导致移植物失功。目前除积极预防、治疗与慢性排斥反应有关的危险因素 ,如急性排斥反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巨细胞病毒感染外 ,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慢性排斥反应的药物阻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我院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5月间 ,有 2 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移植肾慢性排斥 ,经用他克莫司(FK5 0 6)替换环孢素A(CsA)治疗 ,旨在改善移植肾功能 ,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时间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 :1999年 5月至 2 0 0 0…  相似文献   

10.
超急性排斥反应克服后,异种移植物将面临血管性和细胞性排斥。血管内皮是免疫排斥的主要场所,异种移植免疫中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以及其携带的αGal在超急性排斥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尚少。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以同种异体MLR为对照,对异种(内江猪→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混合反应和内江猪血管内皮细胞(PAEC)人PBLC混合反应进行研究,同时考察α半乳糖基酶消化后PAEC对人PBLC的刺激性。结果表明:异种MLR增殖较相应的同种异体MLR弱,可能与在异种周围淋巴细胞MLR中以间接呈递为主有关;PAEC作为刺激细胞的MLR增殖极强,可能与PAEC本身是抗原呈递细胞且抗原呈递以直接呈递为主有关;αGal引起增殖,可能与其在体内数量多、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可成为全抗原有关,提示该抗原可能也是超急性排斥后排斥反应的靶抗原;去除PAEC表面αGal后,仍可诱发人T细胞反应,提示可能还存在其它超急性排斥后抗原。  相似文献   

11.
许多年以来CR一直被认为是由异体抗原依赖性机制所产生和永久存在的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 ,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异体抗原非依赖性机制也可引起或加速慢性移植肾肾病。抗原依赖性和抗原非依赖性机制通常相互交错、干扰 ,并且很难区分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对CR发生和进展的影响。本文就与CR反应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1 免疫性因素1 .1 组织相容性或HLA错配[1 ]理论上 ,移植肾和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高低与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关系密切 ,但关于二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高低是否决定着移植肾CR的发生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反义技术与移植物动脉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随着组织配型、器官保存、外科手术及临床与实验诊断技术不断提高 ,尤其是环孢素A(CsA)、FK50 6等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与合理应用 ,急性排斥的发生已能良好控制 ,移植物的 1年存活率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随着术后长期存活者的大量涌现 ,慢性排斥 (CR)已成为阻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移植物的慢性损害过程是所有实体器官移植的特征之一 ,寻找更加良好和特异的方法防止或阻断这一过程的发生与发展 ,是器官移植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反义技术简介反义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 ,…  相似文献   

13.
补体系统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已基本被阐明。通过转基因方法使猪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可以避免发生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但移植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却不可避免,补体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可以引起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并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本文就补体系统在异种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补体系统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已基本被阐明。通过转基因方法使猪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可以避免发生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但移植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却不可避免,补体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可以引起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并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本文就补体系统在异种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和C4d等抗体介导免疫损伤标志物的发现,抗HIJA抗体和非HLA抗体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又称为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供体HLA分子、血ABO同种凝集素或内皮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一类排斥反应。在急性AMR过程中,高效价的抗体导致补体系统的激活和移植物内皮组织的溶解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免疫耐受的诱导、移植物慢性失功和异种供体组织、器官的使用[1] 是目前器官移植的 3个前沿研究热点。基因治疗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能力 ,近年已用于防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及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等研究。1.基因治疗预防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 :对一个即刻血管化的同种异体器官的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性的 ,且其排斥反应机制同时有细胞介导和抗体介导的效应器参与。基因治疗的应用 ,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将参与此过程的因子转入移植物 ,来调节宿主直接针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Qin等[2 ] 首次进行了这一尝试 ,他们用逆转录病毒或…  相似文献   

17.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与免疫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移植肾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物慢性功能丧失。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因表达和生物标记研究,将为其机制研究、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适应状态(accommodation)是指移植受者体内虽然存在抗移植物抗体,但移植物功能仍然正常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移植肾适应状态被狭义地定义为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移植肾存活.随后,将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对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抵抗状态也归为适应状态.近年来,其定义扩大为对各种抗移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的抵抗状态.研究发现,适应状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移植器官获得了一定的抵抗急性免疫损伤的能力,且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可能发展为免疫耐受,另一方面可能最终发展为慢性排斥反应.搞清适应状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对于诱导免疫耐受、预防体液性排斥反应以及解决供者器官短缺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以下将从移植肾适应状态的定义、发生率、发生机制、诱导和转归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爬行肌酐"患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以“爬行肌酐”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肾移植3个月后,肾功能呈缓慢减退,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既有诸如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免疫移植剂的毒性作用等免疫因素,又有手术、供体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非免疫因素的参与,对各种影响因素及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可以避免或减少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Toll样受体(TLRs)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总结TLRs及其配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就近年来TLRs信号传导通路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TLRs在器官移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LRs的活化可激活特异性免疫系统,使移植物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同时也可通过TLRs诱导免疫耐受。早期治疗措施的干预可减少器官移植中移植物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TLRs激活,从而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同时,针对TLRs及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免疫抑制靶点研发出的高效免疫抑制药物可减轻器官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TLRs信号传导通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排斥及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