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韩煦 《医学综述》2012,18(7):1043-1045
食物不耐受是临床上不同于食物过敏的另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是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某种或多种食物发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G抗体,抗体与过敏原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而引起机体的相关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是治疗食物不耐受最佳且有效的方法。现就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及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方法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食物不耐受是一种由食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就是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的抗原,针对这些抗原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涉及范围较食物过敏更加广泛。当前,食物不耐受是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Fooker认为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是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  相似文献   

3.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包括IgE介导与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不涉及免疫系统,是诸多因素造成机体消化食物缺陷引起的反应。临床上,食物不耐受的患者越来越多,且症状复杂,患者和医生都面临食物过敏与不耐受的鉴别诊断的问题。通过综述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的机制及诊断相关问题,为二者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物不耐受是食物IgG介导的变态反应,世界上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食物不耐受现象,国内外最常见的与食物不耐受相关的慢性疾病有:慢性腹泻、慢性头疼、慢性皮疹等。笔者对2010年7月~2013年7月3年来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测试,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食物不耐受与人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孙晓慧 《医学综述》2006,12(20):1266-1268
本文从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诊断技术的评价和治疗现状四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饮食结构,不耐受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复合物加重原有的症状。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是未被证实的实验。可以判断是否因食物不耐受而产生了疾病,从而为传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56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儿食物不耐受的测定及儿童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探讨儿童食物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56例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与年龄、性别、喂养方式的关系,对检测阳性的患者予以停用不耐受的食物,同时据是否加用双歧活茵辅助治疗分为两组,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56例患儿中,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85.90%,对两种以上食物不耐受在所研究患儿中占钏%;生后4月内的喂养方式以混合喂养居多;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对检测阳性患儿嘱禁食相关食物同时予以双歧活菌制剂辅助治疗,症状改善可明显优于单禁食组。结论食物不耐受是引起儿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因素之一,不耐受的食物是经常接触的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多种,以鸡蛋、牛奶为主,其发生与年龄、性别、饮食结构、生后早期的喂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对食物不耐受惠儿通过禁食致敏食物,同时予以双歧活菌制剂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7.
杨闯  杨啸宇  陆晓琴  汪平 《西部医学》2012,24(7):1258-1259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的关系,指导临床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皮肤科确诊慢性荨麻疹病人221例作为病例实验组,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特异性IgG浓度。结果实验组中有131人有不同程度食物不耐受(阳性率59.3%),而对照组只有11例阳性(阳性率27.5%),检测灵敏度为59.2%,特异性为72.5,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24.4%。结论大部分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有关,食物不耐受检测对慢性荨麻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半定量检测食物不耐受检测与临床指导的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检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对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临床指导.结果 疑似病例265例,其中:阳性248例,临床指导"忌食"或者"替代"食物6~24个月,治愈率129例(52.97%),好转率110例(44.36%).结论 食物不耐受是人体对...  相似文献   

9.
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病因较复杂,如感染、抗生素的滥用、食物等均可引起此病。近年来,因感染、抗生素滥用所致腹泻的比例逐年降低,而食物过敏的原因越来越受突出。食物不耐受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找出常见的不耐受食物的方法,并对这些不耐受的食物进行忌食,从而有效地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继续发展。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腹泻病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7例慢性腹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慢性腹泻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阳性77例,占88.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种、2种、3种、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2%,21.8%,14.9%,11.4%,其中以牛奶、鸡蛋和大豆IgG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螃蟹、鳕鱼、虾、鸡肉、猪肉、大米、蘑菇、牛肉、小麦、玉米、西红柿.结论 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慢性腹泻患者发病原因之一,其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慢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应的饮食调整治疗。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92.9%,50%患者具有三重以上食物不耐受;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整后,症状改善。结论食物不耐受参与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饮食调整治疗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并在饮食调节后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114例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腹泻、厌食、腹痛、便秘、恶心呕吐、腹胀,并除外器质性疾病)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浓度.将结果阳性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口服药物治疗,当病情得到控制后均停药.与此同时试验组对检测出的不耐受食物进行饮食调节,对照组正常饮食,观察2组患儿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114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儿中,有104例食物特异性IgG升高,总阳性率为91.2%;在14种食物中对蛋清/蛋黄和牛奶的不耐受率最高,分别为84.6%、59.6%;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6.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38.5%.结论 儿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食物不耐受有密切相关性,通过检测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找出不耐受的食物,通过饮食调节,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测定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治疗及预防这些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施恩  张毅 《现代医学》2022,(7):853-860
目的:探究青岛地区成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14种食物不耐受(F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首次接受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BT)和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3 520例成年体检人群,根据13C-UBT超基准值(DOB)分为H.pylori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pylori感染与14种FI的相关性。结果:3 520例成年体检人群中感染组(DOB值≥4)1 806例(51.31%),非感染组(DOB值<4)1 714例(48.69%);14种FI总阳性率60.63%(2 134/3 520),其中感染组FI阳性率62.90%(1 136/1 806),非感染组FI阳性率58.23%(998/1 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和食物特异性Ig抗体水平等基线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螃蟹、海虾、牛奶、鸡蛋、鳕鱼和蘑菇等6种FI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4.
15.
邓兆享  彭杰雄  赖火龙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83-1284,1296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和慢性腹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42例3组患者和对照人群血清中的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和慢性腹泻患者组和对照组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8%、88.9%、86.8%和25.0%,3组患者的阳性率以及两种以上食物不耐受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中阳性率最高的4种不耐受食物均为蟹、蛋白/蛋黄、牛奶和虾,其余10种食物的阳性率相对较低;未成年组蛋白/蛋黄和牛奶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成年组(P〈0.05),两个成年组之间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和慢性腹泻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密切,患者通过对敏感食物轮替进食或禁食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说明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对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与儿童慢性皮肤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间儿科及皮肤科门诊患有慢性皮肤性疾病的患儿131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测定,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继续正常饮食,试验组患儿回避阳性食物饮食.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131例慢性皮肤性疾病患儿检测结果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呈阳性者128例,总阳性率为97.7%;所检测的14种食物中,以虾、蟹、蛋清/蛋黄阳性率为著,患儿对大米、猪肉均耐受;试验组有效率82.8%;对照组有效率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对食物不耐受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合理调整饮食对治疗食物不耐受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梅韬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5):12-13,37
目的:分析在治疗因食物不耐受而导致慢性荨麻疹的患者时运用禁食、轮替疗法配合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治疗的1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60例患者为食物耐受组(A组),120例患者为食物不耐受,分为B组和C组,A、B两组均实施药物治疗,C组接受药物与禁食轮替疗法,分析3个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发病的持续时间、频率。结果:治疗后,C组患者疼痛持续的时间为(1.07±0.21)h,睡眠时长是(8.31±1.21)h,瘙痒评分结果是(0.88±0.68)分,与A、B两组患者上述情况相比,C组患者的疼痛时长缩减,睡眠时间延长,并且瘙痒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均为P<0.05);A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长是(2.34±0.29)h,发病率是41.67%(25/60);B组患者发作的持续时长为(1.13±0.11)h,发病率是38.33%(23/60);C组患者荨麻疹发作的持续时长为(3.02±0.30)h,发病率是21.67%(13/60);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荨麻疹发作持续的时长缩短(P<0.05),发病率降低(P<0.05)。结论:运用药物与饮食相结合的疗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临床运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损伤,尤以心血管系统受累常见.近年来,发现死于尿毒症本身原因的肾脏疾病患者明显减少,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