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乙酰化环氧化酶-1,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药物剂量、依从性、基因多态性等有关.实验室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有光学聚集法、全血电阻抗法、血栓素的测定等.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因此,将来有待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机制、检测方法及防治策略,旨在相关临床事件发生之前筛选出抵抗患者,从而优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研究表明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45%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由于全球有大量的患者依赖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所以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背景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抗栓协作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降低、卒中和心血管死亡下降25%。CAPRIE、CREDO/CURE、CLARITY和COMMIT/CCS-2等证实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具有更优的抗栓疗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仍然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已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仍然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因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笔观察了冠心病患中的AR现象,并对其机制和防治对策进行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8.
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目前,用于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方法主要包括检测血栓素A2的生成和依赖于血栓素的血小板功能,且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高呈独立相关。然而,目前实验室诊断阿司匹林抵抗尚无统一的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开始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目前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Jesse Dawson Terry Quinn Mark Rafferty Peter Higgins Gautamanda Ray Kennedy R. Lees Matthew R. Walters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2011,29(5):301-307
Introduction: Aspirin resist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spirin‐treated patients. Poor compliance may explain many cases of “resistance,” yet few clinical studies have used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therapy compliance. We did so in a case‐controlled study. Methods: We enrolled patients within 24 h of ischemic stroke and a group of controls taking aspirin who had never suffered a vascular event on therapy. All claimed to be compliant. We assessed platelet function using platelet function analyser (PFA)‐100 and rapid platelet function analyser (RPFA) devices, applying standard definitions of resistance. We use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levels of aspirin metabolites in the urine to confirm compliance with therapy. We compared rates of resistance in stroke patients and controls, and performed subgroup analysis restricted to patients with objective confirmation of recent aspirin ingestion. Results: We recruited 90 cases and 90 controls. Complete platelet function tests were available in 177. Resistance rates seen in cases and controls, respectively, were: resistance on one or more test, 30 (34%) versus 21 (25%), P= 0.19; on PFA‐100 testing only, 28 (32%) versus 15 (18%), P= 0.031; on RPFA testing only, 16 (18%) versus 12 (14%), P= 0.54; resistance on both tests, 12 (14%) versus 5 (6%), P= 0.037. When only patients with objective evidence of recent aspirin ingestion were considered (n = 71), rates were similar regardless of definition of resistance used. Conclusion: Aspirin resistance is common but poor compliance accounted for nearly half of cases of apparent aspirin “failure.” Objective measures to assess compliance are essential in studies of aspiri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用药.已证实阿司匹林的使用可降低致死性和/或非致死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然而最近关注到,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部分人群仍有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由此提出阿司匹林抵抗概念.已有多个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利于早期对该类患者进行识别.文章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出现的可能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致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测定108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1周后的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根据对阿司匹林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COX型AR);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COX-AP型AR);阿司匹林敏感(AS),同时测定服药前的血常规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108例,总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5.5%,其中COX-AP型发生率为44.4%,COX型发生率为11.1%。COX-AP型和COX型AR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ADP诱导的的血小板聚集值均明显高于服药前[(9.0±2.7)vs(6.4±2.9)ohm,P<0.05;(6.7±2.4)vs(5.7±2.5)ohm,P<0.05]。COX型和COX-AP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215.5±20.0)/(213.5±44.3)vs(189.1±61.8)×109L-1,P<0.05];[(6.20±0.5)/(6.5±1.5)vs(5.6±1.2),P<0.05];[(3.5±0.1)/(3.8±1.6)vs(3.1±0.8)×109L-1,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机制与启动血小板聚集的途径异常有关。环氧化酶旁路的存在且功能代偿性增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机制;环氧化酶途径异常是另一次要机制。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增加可能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致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测定108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周后的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根据对阿司匹林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COX型AR);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COX-AP型AR);阿司匹林敏感(AS),同时测定服药前的血常规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高血压患者108例,总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5.5%,其中COX-AP型发生率为44.4%,COX型发生率为11.1%.COX-AP型和COX型AR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ADP诱导的的血小板聚集值均明显高于服药前[(9.0±2.7) vs (6.4±2.9)ohm,P<0.05;(6.7±2.4) vs (5.7±2.5)ohm, P<0.05].COX型和COX-AP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215.5±20.0)/(213.5±44.3) vs (189.1±61.8)×109 (L-1), P<0.05];[(6.20±0.5)/(6.5±1.5) vs (5.6±1.2), P<0.05];[(3.5±0.1)/(3.8±1.6) vs (3.1±0.8)×109 L(-1), 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机制与启动血小板聚集的途径异常有关.环氧化酶旁路的存在且功能代偿性增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机制;环氧化酶途径异常是另一次要机制.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增加可能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AA诱导的PAG≥20%,同时ADP诱导的PAG≥70%者为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156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22.44%(35例),ASR发生率是17.95%(28例),AS发生率是59.62%(93例)。AR+ASR组中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28.57%)较AS组(9.68%)多(P<0.05);AR+ASR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ASR发生率为40.38%;AR或ASR者血浆胆固醇浓度较高;糖尿病患者AR或AS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阿司匹林是环氧合酶抑制剂,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缓解糖尿病、预防其心血管并发症起一定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血小板和蛋白质糖基化,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增强胰岛素信号的敏感性,保护胰岛β细胞,从而逆转糖尿病动物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质代谢紊乱。然而由于糖尿病和高血糖状态下存在代谢紊乱,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黏膜损伤和胃肠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61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者和阿司匹林抵抗(AR)者,将138例AR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R-A组)、泰嘉治疗组和泰嘉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AR-C组),472例AS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4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4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治疗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1月后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 h内缺血型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 泰嘉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P<0.01),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 .对存在AR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用泰嘉和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其缺血性ST段变化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P<0.05或 P<0.01).结论 泰嘉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仅安全,而且能提高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R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三七总苷对阿司匹林抵抗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318例,根据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用三七总苷,每日3粒,加阿司匹林100mg/d;三七总苷组用三七总苷,每日3粒,疗程均为1个月。检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318例病人中64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0.1%。联合治疗组与三七总苷组服药后1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0.5%±11.7%,54.6%±10.3%,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三七总苷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