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1岁.生后无排气、排便,并腹胀呕吐两天入院.查体:腹胀明显,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浊音(一),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在院外钡透“结肠发育不良”,行盲肠造瘘术.一年后因造瘘口肠管脱出,而来我院检查治疗.钡透检查:(1)经造痰口注钡,所见升结肠充盈,形态正常.加压注钡,结肠肝曲呈盲端,钡首停滞不前.(2)经肛门注钡,所见直肠正常.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显示细小,扭曲,扩张度差.肠管宽度约0.5~1cm,至脾曲处呈盲端.横结肠未见显影.(3)x线诊断:横结肠不发育并乙状结肠降结肠细小症.(4)手术探查:升结肠发育良好,于肝曲处肠管呈盲袋状,横结肠缺如.分离降结肠乙状结肠至脾曲处亦成盲端.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肠管直径约0.5cm,无明显结肠袋及肠蠕动.至直肠中上段处扩大变为正常肠管.遂切除上述发育不良之降结肠乙状结肠,游离升结肠行端侧结肠直肠吻合术.(5)术后诊断:先天性横结肠缺如,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盲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2.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3.
<正>对成年男尸的解剖过程中发现,既有横结肠,又有由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至右髂窝的易位乙状结肠;并伴有半腱肌半膜肌起点变异。未有手术痕迹;余正常。1横结肠及系膜系统解剖学中的横结肠,起自升结肠肝曲、横行至脾门终于降结肠,并形成脾曲,全长405.0 mm,系膜中份最长为96 mm。横结肠直径在21.8~31.8 mm。血液仍由中结肠动脉供给。2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易位于右髂窝下降  相似文献   

4.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5.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肠腔充盈造影(UIFC)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的应用价值。 方法 受检查者于检查前禁食8 h,检查前6 h左右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Ⅰ进行清洁灌肠;将胃肠声学造影剂从肛门灌入肠道,行肠腔充盈超声造影;分析UIFC对大肠形态及走行变异应用价值。 结果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检查266例,发现大肠形态、走行变异18例,共11种类型,分别为乙状结肠游走6例,横结肠低位3例,脾曲弯曲畸形、短升结肠、降结肠平行变异、无结肠肝曲伴短升结肠、巨大升结肠、结肠肝曲畸形、无回盲瓣、降结肠扭曲、无结肠脾曲伴短降结肠各1例。 结论 超声肠腔充盈造影可为大肠形态、走形变异的筛查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结肠中动脉位于胰头下方或胰颈下缘,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后即进入横结肠系膜,偏系膜右侧走向结肠右曲并分为左右两支进入横结肠肠壁。我们在做解剖操作时,发现一罕见的结肠中动脉变异,现报告如下。 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解剖腹腔时发现在胰头附近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约5cm向右发出一结肠中动脉主干,主干向上方行走3cm后急转向右下方,形成一比较粗大的动脉弓。该弓延续至结肠右曲下方8cm处其终末支和右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从右至左动脉弓上依次发出四条分支,分别进入横  相似文献   

8.
<正> 男性尸体,9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已在病解时搞出)。开腹后所见:多数小肠袢充满腹腔左侧。盲肠未降入右髂窝,而位于髂嵴平面,故升结肠较一般略短,横结肠正常。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斜向右下,经左肾门前面至小肠系膜根,紧贴其左侧达右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全程管径细小,乙状结肠在右  相似文献   

9.
右位降结肠、乙状结肠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结肠异位1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尸体,开腹后见其盲肠、阑尾、升结肠及部分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腹腔右侧,居于升结肠的后外方,与升结肠一起固定于腹后壁。降结肠上端位于肝右叶后缘下方 1.5 cm处,肝肾隐窝内,下降到距右髂前上棘5.0 cm处呈直角向左转移行为乙状结肠,走行9.0 cm至第 5腰椎右侧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入盆腔,在第3骶椎右前方接直肠。 横结肠向左至左锁骨中线附近发生1800转折,转折处距脾门 7.2 cm,脾结…  相似文献   

10.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11.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在解剖一成年女尸过程中,发现其有3条中结肠动脉。此外,该标本还存在右侧双支卵巢静脉变异,其中一支注入下腔静脉,另一支注入右肾静脉,左侧正常。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本例中结肠的血供来自3条不同来源的动脉(图1)。由右向左分别是:(1)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中右结肠动脉干(起始部横径3.9 mm,长1.1 cm),此动脉干再分出中结肠动脉和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起始部横径2.6 mm,至横结肠系膜缘长度为12.0 cm),沿胰头表面向右上行,于横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77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检查发现盆腔肿块9天入院.PET-CT考虑腹膜多发转移瘤,附件来源肿瘤可能.妇科检查:后穹窿扪及不规则结节,质硬,活动差,与直肠子宫无明显界限,触痛(+);双侧附件,子宫后方片状增厚,左侧附件似盆底包块,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CA125高达1 120.6 U/ml,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大网膜与肝区右侧降结肠、横结肠、小肠广泛粘连,见一10 cm×10 cm×5 cm大小包块;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正常;右侧卵巢正常大小,表面栗粒状新生物,与右侧输尿管及盆底粘连;肝表面、膈面未见栗粒状结节;腹腔见淡黄色腹水约500 ml.术后CA125降至104.4 U/ml.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性,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隐痛。肠镜检查:肠镜插镜至升结肠近回盲瓣后进镜困难,见一巨大新生物,新生物占据管腔近全周,质硬,触之易出血(图1)。横结肠近肝曲黏膜稍粗糙,充气后管腔不易张开,余结肠未见明显异常。门诊以“结肠恶性肿瘤”收入院,期间患者腹部有隐痛不适,其余无明显异常。患者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正>一般情况下,中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在胰下缘附近,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近结肠肝区时分为左右2支,分布于横结肠,并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而本例中结肠动脉过早分支,且存在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副中结肠动脉,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本例副中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上壁,向横结肠左曲走行,发出时外径为1.52 mm,行经98.82 mm分为左右2支,外径分别为1.88 mm,1.52 m。中结肠动脉在副中结肠动脉下方  相似文献   

16.
本例胎尸9月龄,外观脐水平以上发育正常,身高31.8cm,头围28.2cm,胸围25.3cm,无肛门,无外生殖器且仅有发育不全的左侧下肢.在解剖中发现,结肠在脾下方即闭锁,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横结肠是极度膨大,形似一充盈的胆囊,右小左大.在左右腰大肌前方,分别发现未下降的睾丸、附睾,盆腔内未见子宫、卵巢、输卵管,其它内脏未见异常.胎儿骨盆发育好,无右下肢,左侧髋关节发育良好,左下肢股部长10.2cm,小腿仅有一长2.1cm形似指骨的长骨构成,以下部分缺,有膝关节,但髌骨位于膝关节的后方.  相似文献   

17.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与肾旁前间隙的通连关系。方法对4具尸体标本进行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然后进行尸体标本CT扫描,并制作断面标本。将CT图像及断面标本进行对照观察,记录灌注剂在肾旁前间隙和横结肠腹膜下间隙内的弥散情况。结果 4具尸体标本中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内的灌注剂包绕横结肠系膜血管,向右至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右侧体部和/或系膜缘,未超过结肠肝曲;向左分布于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左份,均未到达边缘部;灌注剂向下至小肠系膜根部。结论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与肾旁前间隙通连,通过标本间隙内灌注后行断面标本制作和灌注标本CT扫描图像可以良好的显示二者的通连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3年至1998年共收治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20例,现将其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6岁~82岁,平均48.5岁。 二、手术方法:左半结肠癌13例(脾曲5、降结肠4、乙状结肠2、直肠上段2);右半结肠癌7例(盲肠2、升结肠3、肝曲2);右半结肠癌行一期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5例,分期手术即回肠横结肠吻合,后期右半结肠  相似文献   

20.
在制作标本中,发现一例盲肠高位、升结肠极短、横结肠偏左上、乙状结肠位置偏右且急转弯。这种变异对阑尾炎的诊断、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有关手术治疗有参考意义,现报告如下: 男童尸,约二岁半,身长740mm。 一、盲肠高位:盲肠和阑尾均在右髂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