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年前曾有报导,用杀死的利什曼鞭毛体给活动性美洲皮肤利什曼病患者作静脉接种,可使皮肤损害消褪。本文作者最近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东部进行的现场试验中对抗原作了一些改良。选择的实验区以往曾有单个皮肤损害、多发性皮肤损害及粘膜皮肤损害三型美洲皮肤利什曼病的记载。区内1966~75年有皮肤利什曼病59例,试验前2年有新发病人22例。作者以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多发性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及自然感染的白蛉 Lutzomyia flavis-  相似文献   

2.
在肯尼亚证实有4种利什曼原虫对人致病,引起皮肤利什曼病的有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或黑热病则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在农村有活动性疫点,最近又有一新疫点发生。在研究利什曼病皮肤损害的诊断时,发现一病人的皮肤损害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而通常这种原虫常罹及内脏器官。本文报导此病例的临床表现,用同工酶和DNA对原虫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原虫埃塞俄比亚株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经五价锑的常规剂量治疗通常效果不显。作者在肯尼亚治疗3例由埃塞俄比亚株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年龄18~23岁,病人于前额或鼻上端有2.5×5cm的硬块,多结节损害、边缘界限明显,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许多含有利什曼小体的巨噬细胞浸润,皮肤涂片和培养检查均阳性。用18~20mgSb/kg的葡萄糖酸锑钠静脉注射,每日两次共30天,对所有病人的效应都良好。皮肤组织涂片和培养14~27天均未查见原虫,损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观察了巴龙霉素软膏治疗伊朗皮肤利什曼病的效果。 病例为自1990—1992年期间在伊朗调查确诊的皮肤利什曼病病人。符合条件的病人为年龄在2岁以上;有单一皮肤损害皮损小于5cm;且至少需远离眼睛3cm;皮损出现的时间均在4个月内;寄生虫学检查阳性,孕妇和哺乳者除外。实验组软膏含15%巴龙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口服抗疟药甲氟喹和青蒿琥酯对美洲皮肤利什曼病治疗的可能性,本文报告了临床治疗的初步观察结果。 17例来自厄瓜多尔流行区的美洲皮肤利什曼病病人中,男性14例,女性3例,每个病例有1—4处直径为3×3mm-30×30mm的皮肤损害,均在涂片查见无鞭毛体。所有病人均未住院治疗。其中年龄为3—81岁的16例,以总剂量1500mg的甲氟喹予以口服治疗4.2mg/kg×d,连续6日)。另一病人为14  相似文献   

6.
皮肤利什曼病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所引起。 (WR2 79396 )一种氨基糖苷类的局部外用药 (WR2 79396 ) ,能 1 0 0 %地治愈小鼠的利什曼病皮肤损害。为观察其临床疗效 ,选已确诊的 4 5例男性患者 (为哥伦比亚战士 )参与实验研究 ,平均年龄为 2 3~ 2 5岁。确诊方法为在患者病变部位抽吸或刮片取材 ,用吉氏或单抗染色看见虫体而确诊为利什曼病。 4 5例患者随机分为WR2 79396治疗组 ( 33例 )和安慰剂对照组 ( 1 2例 )。治疗组皮损部位用WR2 79396涂抹 ,每天两次 ,持续 2 0天。治疗开始后第 2 …  相似文献   

7.
取血的对象分以下4组:(1)现症皮肤利什曼病病人:用肝素化的毛细管从德黑兰虫证实的126例皮肤利什曼病人手指米血,分离血浆用作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2)从伊朗中部有动物源性皮肤利什曼病流行的4个村庄中,对数月~10年前有东方疖病史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DCL)是一种临床表现少见的疾病,因缺乏抗利什曼原虫的细胞免疫常出现广泛的含大量原虫的非溃疡性结节或皮肤斑。经多种抗利什曼原虫药物治疗后,皮肤损害可明显减少,但几个月后又复发。作者检测6例活动期DCL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IFN-γ,IL-2,IL-4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mRNA,并与暂时痊愈时的作比较;  相似文献   

9.
根据 Restreop 等曾用 Nifurtimox 治疗利什曼病有效的报告,本文作者对 Nifurti-mox治疗13例皮肤损害和13例粘膜损害的利什曼病进行了评价。研究在巴西利亚大学临床部门的一个医院里进行,使用 Nifurtimox 的治疗剂量为每天口服10毫克/公斤,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30天。对治疗无效的粘膜损害病例重复两个或3个疗程,个别病人重复了4个疗程。病人诊断根据是:临床表现,用鞭毛体制备的抗原进行皮内试验;取病人皮肤活组织两小块,  相似文献   

10.
有症状的HIV感染,口腔病颇为常见,霉菌、细菌和病毒感染或肿瘤病人均可发生口腔疾病,有时口腔疾病是唯一的表现。但以往尚无HIV感染者患有利什曼病的报告。本文报告一例影响到鼻腔和口腔的利什曼病病例,既有典型扩散的皮肤利什曼病,又处于HIV病的后期。 病人为男性,34岁,于1992年1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在右腿前部出现结节样损害,近两月来有间歇性发热。有嗜酒和静脉注射毒品史,但未曾去过国外。体检发现有念珠菌病,肝、脾均肿大,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压痛。在右腿前部有一直径1.5cm的紫色  相似文献   

11.
苏丹人体利什曼病大多数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感染,可出现皮肤和皮肤粘膜损害,虽在某些地区可能有真正的皮肤利什曼病。野生啮齿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是人内脏利什曼病的储存宿主,以东方白蛉为媒介。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人体利什曼病分为内脏利什曼病与皮肤利什曼病两种。内脏利什曼病发生于平原低地区,其病原为杜氏利什曼原虫,东方白蛉和马丁氏白蛉可能是媒介,曾有啮齿动物感染的报告,但是否为该地内脏利什曼病的动物保虫宿主尚属可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在于弄清皮肤利什曼病有否抗原存在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实验所用虫株是从皮肤利什曼病人分离的大型热带利什曼原虫,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每1个月转种1次。血清取自53例动物源性皮肤利什曼病人。为了查明利什曼病人和实验感染动物血清中的抗体,采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二性霉素B治疗了12例皮肤粘膜利什曼病病人。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自9~54岁,病程1~25年。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有典型皮肤溃疡,有的结痂和鼻中隔上有新鲜的红色肉芽肿样的损害,并有鼻中隔穿孔;口腔上腭肉芽样肿或喉炎者各4例。在12例中有7例从鼻部或口咽部分离出了  相似文献   

14.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但在以色列则少见。以往20年诊断的63例中,犹太人仅2例,余均为阿拉伯人的婴儿和儿童。本文报告1例原因不明的发烧病人,最后被迫行脾切除术,才诊断为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正常情况下,该种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病,而杜氏利什曼原虫才与  相似文献   

15.
美洲皮肤利什曼病(ATL)是巴西的地方性流行病,分布范围广,患者的皮肤损害经治愈或自愈,数月后留下圆形、光滑有光泽的伤疤,局部凹陷,色素减少或增多。皮肤利什曼病(CL)有时可发生粘膜型利什曼病(MCL),巴西利什曼原虫可侵入鼻咽部粘膜发育繁殖,引起活动性粘膜病变。本文作者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诊断ATL,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印迹法分析18名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的53份血清,发现可识别婴儿利什曼原虫分子量<14kDa至>100kDa的抗原,并且不同病人血清的抗原结合带型不同,其中对VL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条带位于分子量<14kDa至40kDa间,可被所有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的VL患者血清识别,但皮肤利什曼病(CL)、皮肤-粘膜利什曼病(MCL)及其它疾病和对照血清则不能识别。18例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埃及使用左旋咪唑150mg单次剂量、甲苯咪唑300mg单次剂量及甲苯咪唑每天200mg的标准三天疗法共治疗了74例十二指肠钩虫病患者。其中用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标准疗法分别治疗25例,用甲苯咪唑单次剂量治疗24例。在治前3天,用汞碘醛浓缩法(MIFC)每天检查患者粪便,并用stoll氏稀释法进行2次定量虫卵计数。粪检结果表明,各治疗组患者的每克粪便平均虫卵数相近似。在治后5天连续收集患者的全粪便进行淘虫。治后21天再用MIFC连续2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乌兹别克斯坦务工归国员工中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大。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采集筛查对象相关信息,由内科医生触诊肝、脾及浅表淋巴结,皮肤科医生检查皮肤经常暴露处皮肤损害情况,对筛查对象行B超检查肝脾大小,采集筛查对象血清,应用内脏利什曼病快速检测试纸条(rK39)检测,对于筛查中发现的有皮肤损害者,采集皮损处组织镜检利什曼原虫,病原学检测阳性组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虫种。结果 共181人接受筛查,内科检查中6人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中12人有皮肤损害表现,B超检查提示5人肝脾肿大,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显示3人结果呈阳性。共采集2人份典型皮损处组织,其中1份组织病原学检测发现利什曼原虫;提取前鞭毛体DNA,用利什曼原虫属特异性引物K13A/K13B和L5.8S/LITSR分别扩增出120 bp和350 bp的片段,片段序列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GenBank登录号:EU370906.1、FN677342.1)同源性分别为90%和98%。结论 筛查发现6例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其中2例尚未痊愈。1例未痊愈者确诊为由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9.
克拉玛依地区28例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克拉玛依地区查见的28例病期为1—48个月的皮肤利什曼病人的皮肤损害进行了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观察。皮肤的表现一般可分为丘疹或斑块、软性结节或脓肿、溃疡及硬性结节4种临床类型。相应的组织病变,在丘疹或斑块型,主要为原虫引起的巨噬细胞聚集及炎性反应,软性结节或脓肿及溃疡型则为原虫大量繁殖导致的组织坏死液化及脱落,硬性结节主要是受损组织的修复与增生及原虫数的大量减少。以上结果,对了解皮肤利什曼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以及与皮肤型黑热病的鉴别诊断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乌兹别克斯坦务工归国员工中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大。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采集筛查对象相关信息,由内科医生触诊肝、脾及浅表淋巴结,皮肤科医生检查皮肤经常暴露处皮肤损害情况,对筛查对象行B超检查肝脾大小,采集筛查对象血清,应用内脏利什曼病快速检测试纸条(rK39)检测,对于筛查中发现的有皮肤损害者,采集皮损处组织镜检利什曼原虫,病原学检测阳性组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虫种。结果 共181人接受筛查,内科检查中6人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中12人有皮肤损害表现,B超检查提示5人肝脾肿大,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显示3人结果呈阳性。共采集2人份典型皮损处组织,其中1份组织病原学检测发现利什曼原虫;提取前鞭毛体DNA,用利什曼原虫属特异性引物K13A/K13B和L5.8S/LITSR分别扩增出120 bp和350 bp的片段,片段序列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GenBank登录号:EU370906.1、FN677342.1)同源性分别为90%和98%。结论 筛查发现6例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其中2例尚未痊愈。1例未痊愈者确诊为由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