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 ,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 ,鼓室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 1周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反应阈的变化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咽鼓管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肺炎链球菌悬浮液 5d后 :鼓室积液 ,鼓膜浑浊 ,光锥消失 ,ABR平均 ( x±s)反应阈由正常对照组的 (14 0± 3 1)dB提高至 (45 0± 5 7)dB ;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增厚 ,黏膜面有无结构的红染物覆盖 ,纤毛排列紊乱。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周后 :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 ,ABR平均反应阈由 (45 0± 5 7)dB降低为(2 3 5± 6 3)dB。t检验分析 ,造模组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反应阈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变薄 ,纤毛排列较整齐 ,朝向鼻咽侧。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OME)的治疗作用,为OME的治疗探讨新途径。方法:将50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豚鼠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KHP)鼓室内注射,建立OME的动物模型(听力下降,中耳积液);模型建立后再将其分为造模组(20耳)、造模对照组(10耳)、治疗组(24耳,向中耳腔注射0.05mlPS)和未治组(23耳,不做任何治疗)。造模5d后,耳内镜下观察鼓膜及鼓室积液的情况,检测各组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Ⅰ、Ⅲ波潜伏期及反应阈。结果:造模组豚鼠鼓室内注射KHP悬浮液5d后,鼓室出现积液,鼓膜浑浊,光锥消失;ABR反应阈由对照组的(14.00±3.08)dB提高至(45.00±5.67)dB,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鼓室内注射PS7d后,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反应阈由(45.00±5.67)dB降低至(23.53±6.32)dB,分别与造模组及未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治组鼓室积液无变化,鼓膜更加浑浊,反应阈由(45.00±5.67)dB提高至(65.50±6.85)dB。结论:PS对豚鼠OME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观察咽鼓管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鼓室内注射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50只豚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40只造模,31只造模成功(听力下降,双侧中耳积液),再随机分为3组。造模组10只;生理盐水组10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D)11只。观察各组咽鼓管粘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比较各组咽鼓管光镜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造模组和生理盐水组咽鼓管粘膜肿胀,杯状细胞增生,纤毛倒伏、排列紊乱、部分脱落;PS治疗组咽鼓管粘膜稍肿胀,纤毛排列整齐、无倒伏,与正常组相似。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对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粘膜纤毛系统具有抗炎、保护纤毛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鼓室内注入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 ,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测试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结果 测试了中耳有渗液者 2 7耳和正常者 2 1耳的咽鼓管被动开放压 ,有渗液耳的被动开放压高于正常耳的被动开放压 ,分别注入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后 ,被动开放压均降低 (P <0 .0 1)。结论 外源性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张力 ,有利于咽鼓管的开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的纯物理学方法 ,为建立无化学因素影响的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提供一种造模参考方法 .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右侧耳为模型组,左侧为对照组.模型组用木塞经右侧颌下径路阻塞咽鼓管创建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用ABR和鼓室导抗图检测动物听功能和中耳功能的变化,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耳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24耳中有20耳ABR反应阈从造模前的34.25±5.45 dB升高到57.63±5.46 dB,造模前后ABR反应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As型,模型组中20耳为B型.光镜下可见模型组病变主要在中耳腔及咽鼓管,有浆细胞大量渗出,咽鼓管腔狭窄,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结论 通过颌下径路用木塞阻塞大鼠咽鼓管的方法 可以影响其咽鼓管的功能,成功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SD大鼠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运用于科研工作。方法34只SD大鼠,一侧耳为实验耳,对侧耳为对照耳,经软腭入路采用三氯醋酸化学烧灼咽口,耳内镜、声导抗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建模情况,观察HE染色光镜下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组织形态变化。结果34耳中有28耳鼓膜内表面黏附黏稠分泌物,光锥消失,声导抗示造模后第2~6天峰压值明显改变,造模后第6天反应阈有所升高,打开听泡可见鼓室积液,黏膜水肿,光镜下见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采用咽鼓管咽口化学烧灼法模拟咽鼓管功能不良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可逆性咽鼓管阻塞建立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单纯咽鼓管阻塞建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豚鼠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健康雄性豚鼠22只,左侧为实验耳,右侧为对照耳,经软腭切开膨胀海绵阻塞左侧咽鼓管咽口建立可逆性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耳内镜下观察记录鼓膜形态和鼓窜积液情况,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各获取6只造模成功的豚鼠听泡,探查术后膨胀海绵留置情况,HE染色观察病程中中耳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造模组22耳中20耳分别于术后第3~7天出现鼓室浆液性渗出,造模成功率为90.9%,病理改变表现为鼓室黏膜增厚,黏膜下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近咽鼓管鼓室口部纤毛低矮,数量减少甚至脱落.术后14 d膨胀海绵已基本排出,14~18 d中耳积液消失,同时组织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病程中对侧对照耳鼓室无积液,亦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经软腭切开膨胀海绵咽鼓管阻塞法可成功建立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模型,该分泌性中耳炎可于膨胀海绵自行排出后逐渐自愈.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animal model for acute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 Methods In 22 guinea pigs, the left nasal orifice of Eustachian tube was approached via a transpalatal incision and obstructed with polyvinyl acetal material. Right ears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Then all the ears were evaluated by otomicroscopy every day. Seven, 14 and 21 day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ix guinea pigs were killed for histologic study. Results Of the 22 guinea pig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20 ears (90. 9% ) were found to have effusion 3-7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two cases were excluded for purulent otorrhea 10 days postoperatively. The epithelium initially developed hyperplasia, and the submucosa showed vascular and lymphatic dilatations with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on. None of the contralateral control ears had evidence of disease by oto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histologic study. Conclusion This experimental methods provoked reproducible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fo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相似文献   

8.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豚鼠的方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连续传代3次增强毒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反复中耳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化脓性中耳炎对听阈的影响及是否导致鼓室硬化.结果 将钙化斑及局部骨化作为鼓室硬化的标志,接种细菌后1周就可观察到中耳粘连的出现,接种后2周出现钙化斑等鼓室硬化灶,听力较对照耳明显下降.观察到硬化灶最常见的部分是下鼓室,其次是鼓室上隐窝、上鼓室、鼓膜、听骨链间隙和咽鼓管鼓口.结论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变化与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类似,是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经咽鼓管鼓室内短期留置导管并注药治疗顽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引导下经咽鼓管向鼓室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7-10天,期内每隔1-2天注入空气1ml,泼尼松龙和a-糜蛋白酶混合液约0.5~1ml.治疗后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共治疗172耳,治愈128耳(74.4%),好转26(15.1%)耳,无效18(10.5%)耳.有效率达89.5%.结论鼻内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麻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加鼓膜置管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例(24耳),于门诊局麻下,结合鼻内镜经鼻腔径路行咽鼓管咽口球囊扩张,并行鼓膜置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拔出T型管。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8例患者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症状明显减轻,未再出现鼓室内积液。2例术后仍有耳内闷胀及听力下降,耳内镜检查示鼓室积液未吸收,再次置入T型通气管后症状改善。结论局麻下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加鼓膜置管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对于改善咽鼓管功能方法安全可行,并发症极小,是一种微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