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DHS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08 年6 月-2009 年11 月入住本院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6 例,采用DHS 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进行术后跟踪随访,随访时间8-35 个月,平均18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5.9 个月,平均5.2 个月;46 例患者中优28 例,良11 例,中6 例,差1 例,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4.78%.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满意.结论:DHS 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固定牢靠,加强了静力和动力的加压作用和抗旋转能力,符合生物力学原理,配合正确的手术操作与术后正确适当的保护性功能训练,有利于骨折稳定与愈合,同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2001年5月-2004年10月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3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DHS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间接受DHS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DHS内固定组40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2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Ev... 相似文献
6.
PFNA与Gamma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A、Gamma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80例骨折患者中,35例使用PFNA固定,45例使用Gamma钉固定,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PFNA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较Gamma钉小,但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mma组1例出现拉力螺钉切出,2例出现股骨干骨折。结论PFNA设计合理,微创操作,出血少,固定牢固,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PFNA组患者给予PFNA治疗,DHS组则给予DHS治疗.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临床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骨折愈合周期与术后输血率以及透视次数与术后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远期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13年4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共50例,采用DHS及PFNA治疗各25例,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均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防旋转,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3月~1998年5月,我院用加压滑动鹅头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63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结果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观察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3%,略低于对照组的16.1%。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近期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对38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ERS以男性多见(86.9%)。其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术式与疗效情况。方法将64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髓内固定针Gamma钉,B组用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R ichards钉。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复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Gamma钉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并发髋内翻率均较R ichards组低(P<0.05或0.01),复位优良率较R ichards组高(P>0.05)。结论Gamma钉用于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效果较R ichards钉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动力钉板(HDS)和股骨近端解剖型接骨钉板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解剖型接骨钉板开放复位30例,髋动力钉板开放复位内固定28例。结果: 在Evans Ⅲ型、Ⅳ型、Ⅴ型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端解剖型接骨钉板和髋动力钉板相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畸形愈合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使用股骨近端解剖型接骨钉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明显增强Evans Ⅲ型、Ⅳ型、Ⅴ型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稳定性,疗效优于髋动力钉板。 相似文献
16.
动力髋螺钉的前倾角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的前倾角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7例,根据髋螺钉与股骨颈轴心线在髋关节侧位片上夹角的大小,将其分为髋螺钉前倾角正常组和非正常组,进行跟踪随访,并记录骨折愈合的时间,髋内翻、髋螺钉切割股骨头骨折再移位和髋关节疼痛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前倾角正常组为(58±6.9)d,非正常组为(89±15.7)d。两组间行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正常组髋内翻、髋螺钉切割股骨头骨折再移位、髋关节疼痛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正常组。结论:动力髋螺钉的前倾角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s,DHS )联合骨水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治疗高龄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40例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每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并根据髋关节功能情况,对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Harris 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动力髋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力髋内固定组并发2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0.0%。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并发1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5.0%。动力髋内固定组 Harris 评分(91.8&#177;6.1)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2.5&#177;5.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力髋内固定手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治疗各具优势,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评价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病例报告]根据Evan’s分类法给226例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类,并给予透视下复位DHS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行股骨颈正侧位拍片,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获取尖顶距,并跟踪随访,观察疗效.随访时间为8~28个月,平均为16个月.1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髋内翻为7例,髋螺钉切出为3例,顶出为2例;疗效评定为优为182例,良为32例,优良率为94.7%.[讨论]在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DHS可提供有效的内固定,术中应在C型臂指导下提高复位质量,正确掌握内固定物位置,即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