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洁  吴跃春  林婧 《全科护理》2014,(26):2496-2496
高压氧治疗是指将病人处于高气压的密闭氧舱内,通过佩戴吸氧面罩呼吸高浓度氧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高压氧舱内接收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使用常规吸氧面罩吸氧时,病人呼吸道及肺在氧舱内受到高浓度氧的刺激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多易呛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缺氧状态的恢复。为满足治疗需要,采用Ⅰ级供氧(封闭式连续供氧)时,供氧压力大,易使氧气从面罩缝隙漏出致舱内氧浓度升高,为了能使气管切开插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确保舱内治疗的安全,笔者将自制高压氧吸氧用具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4.
正高压氧治疗对于脑外伤病人,不仅能够使昏迷病人促醒,还能够修复损伤的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促进病人的恢复。但脑外伤病人由于病情危重往往带有气管切开,无法使用常规的面罩吸氧,以致病人不能早期有效地进行高压氧治疗。因此我们设计了L型吸氧连接管应用于临床,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L”形管在高压氧舱内的应用与护理王金玲高压氧做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应用于解决全身缺氧,特别是脑缺氧、脑水肿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必须达到堵住气管导管外口、能维持自主呼吸、佩戴吸氧面罩、生命体征平稳的临床指标时,才能进行高压氧...  相似文献   

6.
葛敏娟 《护理学报》2007,14(12):80-81
高压氧舱内的吸氧方法一般患者采用活瓣式面罩吸氧,重危患者采用开放式一级供氧,而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我院自2002年5月开始对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引入麻醉呼吸回路,治疗患者51例。结果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治疗安全得到保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常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病人在空气加压舱内接受高压氧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为了能使这些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我科采用麻醉用的呼吸回路自制吸氧连接装置进行吸氧,使病人能够带气管套管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争取早日拔除气管套管,减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很多危重病人如呼吸困难、重症昏迷等排痰及通气障碍病人需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的病人从切开处放置气管套管,病人从气管套管处呼吸。气道处于开放状态,为防止吸入粉尘临床上常用湿纱布覆盖于气管套管口。虽然起到了防尘和让病人吸入湿润空气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病人呼吸时容易将纱布吸入气管套管内引起窒息,病人吸入的湿润空气较少,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气管切开病人专用的高压氧舱吸氧面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管切开病人在高压氧舱内进行治疗时常因吸痰不及时导致窒息。我院研制了一种适合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的吸氧面罩。自 1998年至今 ,经 17例临床应用 ,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构造及材料面罩整体由有机玻璃制成 ,高 2 6 0mm ,宽 2 6 5mm ,长35 0mm ,面罩前端和尾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及入气口 ,面罩顶部距前端约 5 0mm处 ,为专用吸痰孔。吸痰孔内径约 8mm(根据吸痰管外径大小设计 ) ,向面罩内突入约 18mm ,其外口由橡胶皮塞覆盖 ,此处吸氧时关闭 ,吸痰时打开。由于患者体型以及颈部长短不尽相同 ,因此 ,在面罩入口处备有规格不…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往往病情严重 ,且多有昏迷。如何对气管切开病人在高压氧 (HBO)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 ,关键在于正确的吸氧方法和全面周到的护理。我院高压氧科 1998~ 2 0 0 1年收治的气管切开病人 38例 ,配合药物综合治疗 ,取得了显著效果。1 临床资料38例病人中 ,男性 32例 ,女性 6例 ;年龄 9~ 5 3岁 ,平均 31± 6岁。其中车祸造成重度颅脑损伤 2 4例 ,脑出血术后 11例 ,CD中毒昏迷 3例。 38例中昏迷病人 34例 ,4例较清醒。病程最长 4 6天 ,最短 9天 ,平均 2 7 5± 7天。2 治疗方法气管切开病人在舱内吸氧 ,到目前为止 ,国内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高压氧医学的不断发展,昏迷、气管切开、植物状态等危重患者需高压氧治疗的增多,其吸氧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和安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现将空气加压舱持续供氧的三种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676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套管吸氧法的治疗,有效率100%。提出,气管外套管与吸氧管道通过滤管道衔接,吸氧过程的观察,吸氧过程痰液吸出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安全有效得到治疗,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齐莉  齐玲 《家庭护士》2009,7(16):1425-1426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病人行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气管切开病人行高压氧治疗1 320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2例(2例次)由于在舱内出现病情变化而终止治疗;118例完成高压氧治疗1 318例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采取合理的护理可保障气管切开病人安全完成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很多危重病人如呼吸困难、重症昏迷等排痰及通气障碍病人需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的病人从切开处放置气管套管,病人从气管套管处呼吸.气道处于开放状态,为防止吸入粉尘临床上常用湿纱布覆盖于气管套管口.虽然起到了防尘和让病人吸入湿润空气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病人呼吸时容易将纱布吸入气管套管内引起窒息,病人吸入的湿润空气较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当病人咳嗽时,痰液喷溅使纱布失去作用,不仅污染被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白利平  李英辉  王越秀 《全科护理》2012,(18):1660-166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重症病人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护理。[方法]在危重病人高压氧治疗的陪舱监护中,护士执行标准的操作指引,进舱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舱内进行严密的观察,出舱后给予精心的护理。[结果]陪护人员和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效地配合了危重症病人的脑复苏进程。[结论]气管切开重症病人高压氧治疗风险大,需要陪舱的护士进行全面的舱前评估,舱内监护和出舱后的精心护理。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舱吸氧、吸氧压气的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观测王媛梅,尹王成,井茹芳,刘群昆,孙承永为探讨高压氧舱内面罩吸氧与吸入高压气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采用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仪(3D-TCD)于人舱出舱分别检测了脑底动脉血流。1资料与方法14名健康成人(...  相似文献   

17.
董艳  赵玉  唐剑霞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68-1969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高压氧科2011年1~8月进行高压氧治疗病人的有关资料,观察加压氧舱内治疗人数、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分析舱内漏氧的原因.[结果]舱内人数越多或一级连续供氧气管切开的患者越多,越易造成舱内氧浓度的升高.[结论]正规执行高压氧治疗操作规程,可控制舱内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做好高压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的必要性。方法2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高压氧辅助治疗。结果通过对高压氧舱内切开患者的精心护理,其中15例患者有意识逐步清醒的,在他人扶持下能行走,5例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终止高压氧治疗。结论做好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可确保提高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超声雾化吸入时采用面罩吸氧以及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6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面罩吸氧,B组给予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观察两组在雾化吸入前与雾化时的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在雾化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痰液性状的变化.结果: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组与面罩吸氧组比较,SpO2、RR、胸闷、气促、呛咳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和单鼻塞联合吸氧可以改善缺氧,缓解不适症状,使痰液稀薄,适合气管切开患者雾化吸入时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高压氧科自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间收治危重病人15例.由于高压氧舱是一个密闭的高压环境,因这一特殊性,给危重病人的舱内护理带来了比常压空气下更多的困难,尤其是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现将我们对15例危重病人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