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筛选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敏感炎症因子指标,为今后的合理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测定SIRS患儿血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比色法(ELISA)测定血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结果SIRS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TNFα-明显升高,血IL-6阳性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是SIRS早期检测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对各种严重损伤,包括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和再灌注等引起的全身反应。它不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而是基于对感染,炎症和危重症发生、发展机制深入认识后提出的新概念。这种反应有下列四种表现: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和呼吸增快、白细胞增高或减少、分类左移。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其特征是全身的高代谢反应,表现为高通气量、高血糖、蛋白分解增加和高乳酸血症和体内炎性介质浓度增高。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降低小儿sIRS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是指机体对各种严重刺激(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刺激如创伤、缺氧缺血等 )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将近几年来我科收治的134例SIR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34例SIRS均为单纯重症感染性患儿 ,其中男92例 ,女42例 ,男∶女=2∶1;年龄1~13岁 ,1d~1岁25例 ,~3岁61例 ,~5岁32例 ,~10岁10例 ,>10岁6例。SIRS的诊断标准 :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各年龄组正常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 ;③呼吸频率>各年龄组正常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 ,或PaCO2>43K…  相似文献   

4.
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小儿腹泻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情况。方法 将 1 78例腹泻患儿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 ,对MODS及单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S组MODS及单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SIRS组 (P <0 0 5 )。结论 腹泻伴SIRS患儿发生MODS的危险性大 ,特别是以突发的SIRS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腹泻较轻的患儿危险性更大 ,病死率高。因此 ,对于腹泻患儿应针对病情选择药物 ,避免滥用抗生素 ,预防SIRS的发生 ;对于SIRS的患儿应早期干预 ,选用有效敏感的抗生素 ,保护各器官功能 ,预防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房倩  胡皓夫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45-64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是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症医学会(ACCP/SCCM)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讨论会上提出的,指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炎症因子瀑布式释放,引起组织损伤,最后可能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8.
9.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是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学会提出的新概念 ,1996年Hayden提出了小儿SIRS的4条诊断标准 ,凡病人入院24小时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即可诊断。参考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的《新生儿诊疗护理常规》上的资料 ,我们制定了新生儿SIRS标准 :①体温>38℃或<36℃ ;②呼吸大于同周龄的正常均值加2个标准差 ;③心率大于同周龄的正常均值加2个标准差 ;④白细胞数2周以内与同日龄正常值比较 ,2周后与同周龄正常值比较 ,高于正常范围的高限判定为升高。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回…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 ,感染、创伤、休克等的转归 ,不但与原发损伤因素的强度有关 ,同时还与机体自身对损伤的反应强度有关。不同致病因素从对机体的损害到器官功能衰竭存在一条共同通路 ,即机体过度失控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认识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 (ACCP)和危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微剂量肝素对危重新生儿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新生儿SIRS患儿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39例,给予原发病及保护重要脏器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按5~10U/kg,6h1次,共用3d。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CRP、D-D水平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IRS的持续时间缩短(χ2=5.655,P=0.017),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有显著减少、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早期干预可缩短新生儿SIRS持续时间,降低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微剂量肝素对危重新生儿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新生儿SIRS患儿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39例,给予原发病及保护重要脏器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按5~10 U/kg,6 h 1次,共用3 d.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CRP、D-D水平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IRS的持续时间缩短(χ2=5.655,P=0.017),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有显著减少、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微剂量肝素早期干预可缩短新生儿SIRS持续时间,降低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出凝血系统的功能改变和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按照小儿/新生儿SIRS新定义将收住ICU的患儿分为SIRS组(24例)、非SIRS组(2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SIRS组按预后再分为死亡组(10例)和生存组(14例),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共10项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结果 (1)SIRS组中PT、APTT、TAT、TM、DD、TPA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AT-Ⅲ、PC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降低(P<0.05),非SIRS组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LT、FBG水平在SIRS组、非SIRS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SIRS患儿中,死亡组与生存组各出凝血指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SIRS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活化、抗凝活性的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2)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是疾病早期针对性反映患儿凝血系统所处状态的良好指标;(3)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意义尚需大样本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糖皮质激素因其抗炎机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上已有较长时问的应用.研究显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尤其以氢化可的松为主)的应用可以降低感染性休克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机会、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并逐渐替代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做法,但仍存在争议.推荐在儿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布洛芬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2008年3月 - 2009年3月,3家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中心符合SIRS诊断的患儿(炎症组)154例,分为单独抗生素组(69例)、抗生素 + 布洛芬组(85例),并取正常对照组20例.测定入院时(基线)、药物干预48 h后血清PCT水平,观察布洛芬干预后PCT的变化,分析布洛芬对SIRS的治疗作用;并对危重评分在80 ~ 100分、< 80分的患儿进行分层研究.结果 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PCT;炎症组基线时PCT为(2.35 ± 3.91)ng/ml,其中单独抗生素组为(2.18 ± 3.88)ng/ml,抗生素 + 布洛芬组为(2.49 ± 3.95)ng/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独抗生素组治疗前后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抗生素 + 布洛芬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抗生素 + 布洛芬组治疗后PCT下降幅度与单独抗生素组治疗后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层研究提示,危重评分80 ~ 100的患儿,抗生素 + 布洛芬治疗后PCT下降幅度与单独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危重评分< 80的患儿,抗生素 + 布洛芬治疗后PCT下降幅度与单独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布洛芬干预48 h后,SIRS患儿外周血清PCT的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尤其在危重评分80 ~ 100的患儿中,提示布洛芬在抑制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有助于控制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对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对该院1998~2000年危重症伴SIRS患儿80例及同期住院非SIRS非危重患儿40例6项血清酶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危重症伴SIRS患儿6种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血清酶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酶学改变可作为MODS的预测指标,全面监测血清酶学变化对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专题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6年3月25至26日,中华儿科杂志组织有关专家于广州市召开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专题讨论会。与会专家有新生儿、ICU专业:孙眉月、樊寻梅、曾其毅、陈贤楠、胡浩夫、封志纯;免疫专业:杨锡强、何晓琥、王宏伟、李永柏、李彩凤、胡坚、赵晓东、刘宇隆(香港);肾脏专业:易著文、魏珉;成人ICU专家:刘大为、马朋林共18人。曾其毅、刘大为、陈贤楠和马朋林先后作了重点发言,董永绥教授发来书面发言稿,会议回顾和学习了SIRS提出和认识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发生的情况及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机率和危险因素。 方法  对 938例因单纯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发生SIRS和MODS的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 结果   938例感染患儿中出现SIRS的共 12 5例 ,占 13 3%。SIRS组不论是单器官功能不全还是MODS的发生率均高于非SIRS组 (P <0 0 1)。符合SIRS 4项标准中的项目越多 ,发生MODS的机率越高。SIRS组患儿入院 3d内MODS的发生率 (85 7% )远高于 3d后的发生率 (14 3% )。 结论  SIRS患儿发生MODS的危险性较大 ,与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项目数拟呈正比 ,SIRS患儿应早期干预、综合治疗 ,才能阻断SIRS的继续发展 ,避免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