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临床资料:病人,男,68岁.出现中上腹部及左背部隐痛不适,未向它处放射,伴纳差,无畏寒发热.病人有血吸虫病、曾行锑剂治疗史50年.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病人,男,68岁.出现中上腹部及左背部隐痛不适,未向它处放射,伴纳差,无畏寒发热.病人有血吸虫病、曾行锑剂治疗史50年.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性,66岁。因"间断嗳气10年余,发现腹胀、上腹部包块2个月"于2016年4月20日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嗳气,每天1~2次,无呕吐,进食量正常,嗳气频次逐渐增加至每天10余次,进食后上腹部饱状感明显,进食量减少。2个月前少量进食后出现腹胀明显,同时发现左上腹部包块,就诊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考虑"间质瘤",转住本院普通外科行腹部CT检查,示脾动脉中远段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壁内钙化,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增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胰腺体尾部受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例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岁。腹痛、腹胀表现1例,左上腹部搏动性包块1例,查体发现1例;2例合并门脉高压症,女性患者均有2次妊娠史,1例左上腹触及搏动性包块,3例患者均行腹部强化CT检查。1例行介入支架腔内隔绝+瘤腔弹簧圈栓塞术;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未输血;1例行开腹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脾静脉瘤切除+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约400 ml,输注红细胞6 U,血浆600 ml。3例均治疗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发生。介入治疗者随访2年3个月,无不适。手术者1例随访6年,预后较好,另1例失访。结论直径>5 cm的真性巨大脾动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 ,约占内脏动脉瘤的6 0 %。脾动脉瘤发生率报道各异 ,由常规尸检中的 0 0 98%至 6 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 10 4%不等[1] 。一、病因脾动脉瘤发病年龄 14~ 88岁 ,集中于 40~ 6 0岁 ,女性发病率明显偏高[1] 。 6 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血管病变、全身性疾病和局部因素等均可影响脾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1.动脉硬化 :脾动脉粥样硬化是脾外脾动脉瘤最多见的病因 ,6 0 %~ 99%的患者中发现此类改变 ,但是发生于脾实质内的动脉瘤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2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是脾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病人男性,67岁.于2008-10-22入院.1个月前出现中上腹隐痛不适,未向他处放射,无发热,无腹胀.3d前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脾肿大,左中上腹脾脏内侧见12.0cm×12.0cm×11.5cm液性暗区,壁光整.以"脾动脉血管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1980-2000年收治的2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例1为男性,因脾功能亢进入院,行C及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脾动脉多发动脉瘤,行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例2为女性,因腹腔内出血而急诊行多普勒检查得以确诊,急诊手术行远端脾动脉结扎,脾切除术。结论 对临床症状明显且有增大趋势的脾动脉瘤应积极行手术治疗,特别是预期妊娠的女性患者及行肝移植患者。妊娠患者,推荐介入及腹腔镜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s)的诊治经验,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20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n=25)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n=2)收治的27例SAAs患者资料,其中传统开腹手术4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1例脾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2001-2014年本院共收治11例脾动脉瘤患者,对其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术前经彩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初诊9例。4例经螺旋CT血管造影、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而确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本组3例行包括胰尾脾的脾动脉切除术,2例行动脉瘤远近端脾动脉结扎术,1例行脾切除术,1 例行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术,4 例行介入栓塞术。11 例随访7 个月至3 年,均获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脾动脉瘤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一旦破裂有致死的危险,手术及介入治疗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脾动脉瘤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 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B超)初步诊断;4例经CT动脉造影(CTA),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1例经磁共振造影(MRA)确诊;无1例依靠临床症状而确诊。单纯脾动脉瘤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加脾脏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动脉重建术1例,动脉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术1例,脾动脉瘤栓塞术2例,脾动脉瘤栓塞术加脾切除术1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脾动脉瘤依赖临床表现难以诊断,B超有筛选价值,CTA,MRA,DSA均有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选择腔内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临床资料 ,包括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CT或彩色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动脉扩张成瘤 ,梭形或球形 ,7例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以及 15例脾动脉瘤和脾脏切除者均获得临床治愈。 1例术后 3年死于脑出血 ,1例术后 4年死于心肌梗塞 ,余病例随访 2~ 5年均健康生活、无复发。 4例介入治疗者 1例术后 6d出现脾脏部分梗塞、继发感染 ,静脉应用大量抗生素 7d后得到控制 ,治愈出院 ,余 3例动脉瘤消失 ,脾脏萎缩 ,随访 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CT、彩色超声对脾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动脉瘤切除是脾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其近远期疗效较好 ;介入治疗在严密观察和预防继发感染的条件下实施亦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Giant splenic artery aneury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ant aneurysms of the splenic artery are uncommon. The mean size of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is reported to be 2.1 cm; they are rarely larger than 3 cm. We present two cases in which the splenic artery aneurysm was larger than 8 cm, discuss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ve approach to these infrequently encountered entities, and provide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49岁,体检发现脾动脉瘤9个月,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腹部CTA(图1A)示变异的脾动脉起源于脾动脉一肠系膜上动脉干,脾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形成,约20mm×24mm。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图1B)证实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将2.7F微导管引入脾动脉瘤颈以及远端部位。经左肱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待导丝(加硬钢丝)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后,沿导丝释放覆膜支架(直径6mm。长40mm),覆盖脾动脉一肠系膜上动脉干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