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点,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镜下主要以癌细胞和纤维间质组成,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癌细胞呈分支状的乳头状排列,可有滤泡状结构,内部可见毛玻璃样核、核沟和核内假包含体,间质内有沙砾体及钙化。结论熟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对彩超扫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微小结节有恶性可能的手术送检标本,多取材、多切片,并进行正确判读,对判断手术方式是否得当,是否需要后续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并检测其免疫表型,探讨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22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组织形态;对7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2例甲状腺增生性病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细胞角蛋白19(CK19)、间皮细胞(MC)、细胞黏附凝集素3(Galectin-3)、CD56,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22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以滤泡状排列为主者占38.6%(86/223),核的特征不典型者占13.9%(31/223)。在7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CK19、MC、Galectin-3、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98.6%、98.6%、4.1%;在32例增生性病变中4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12.5%、18.8%、68.8%。结论:部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细胞以滤泡状排列为主,核的特征不够典型,诊断较为困难。根据滤泡细胞增生活跃,细胞核具有乳头状癌的基本特点,病变与周围滤泡截然不同,且肿瘤性滤泡穿插于硬化间质或正常滤泡之间,可与增生性病变鉴别。CK19、Galectin-3、MC弥漫性中强阳性表达,CD56阴性表达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针吸细胞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针吸细胞学特征,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针吸细胞学特征。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针吸细胞学特征有:乳头状结构91.1l%(82/90);核内包涵体85.56%(77/90);毛玻璃样核67.78%(61/90);核沟61.11%(55/90);多核巨细胞56.67%(51/90);砂粒体14.44%(13/90)。结论 乳头状结构、核内包涵体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指征;毛玻璃样核、核沟、多核巨细胞、砂粒体等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亦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2-40,CK19,galectin-3,VEGF和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2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中D2-40,CK1 9,galectin-3,VEGF和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 D2-4 0,CK1 9,galectin-3,VEGF和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P<0.05);D2-40,VEGF,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K19,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2-40,CK19,galectin-3,VEGF及EGFR的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2-40,VEGF和EGF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对预测淋巴结的转移与否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K19)表达变化及其意义。2013~2015年手术治疗的105例甲状腺肿瘤标本,其中4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乳头状增生,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lectin-3和CK19的表达。结果显示,微小乳头状癌Galectin-3阳性表达率为93.88%,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乳头状增生的6.45%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的20.00%(P0.05);微小乳头状癌CK19阳性表达率为97.96%,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乳头状增生的12.90%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的8.00%(P0.05);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Galectin-3敏感性为97.96%,特异性为89.29%;CK19敏感性为93.88%,特异性为87.50%;两者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4.20%,特异性为88.22%。结果表明,Galectin-3和CK19联合检测可用于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术前确诊3例,术中冰冻确诊38例,术后病理证实3例。4例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伴颈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起病隐匿,不易诊断,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多数仍在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中被发现,应综合使用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方法运用针吸活检(FNAB)法采集甲状腺结节标本,涂片经常规HE染色后进行细胞学观察,对甲状腺结节FNAB标本采集技术和作为细胞学诊断标准的假包涵体、乳头状片断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查见核内假包涵体和乳头状片断,细胞学诊断的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结论FNAB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正确性较高,掌握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形态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多发结节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2011-04—2015-04,共手术治疗201例甲状腺多发结节,其中19例(9.45%)经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证实合并甲状腺微小癌。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术前彩超检查拟诊14例,诊断符合率为73.68%,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确诊18例,诊断符合率为94.74%。乳头状腺癌16例,滤泡状腺癌3例。术后根据甲功检查服用优甲乐片,随访1~4 a,无复发病例。结论甲状腺微小癌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彩超及弹性成像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和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有效措施。若术前彩超扫查未发现患侧颈淋巴结转移者,行患侧腺叶、峡部及对侧腺部分切除即可,不需做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但术后应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服用优甲乐片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各种分子标记物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表达变化及其对PT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PTC及11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中TPO、CK19、Galectin-3、HBME-1及Ki-67的表达,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标记物及其联合检测对PT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BTN组织比较,PTC组织中CK19、Galectin-3、HBME-1、Ki-6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TPO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单独检测时,TPO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最大,为0.943;联合检测时,5种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的AUC值最大,为0.996,但与其他任何包含Galectin-3与TPO两种标记物的组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种分子标记物在PTC中的表达有改变,其中Galectin-3及TPO联合检测可能对提高PTC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34例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12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CR7的表达情况。结果 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及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CR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7%和33.3%,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侵犯甲状腺被膜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CCR7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两者均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均需要进行颈淋巴结(中央区)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中微小RNA-451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为研究组,3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人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病人血清中微小RNA-451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之间血清微小RNA-451的表达差异,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微小RNA-451的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ROC工作曲线分析血清微小RNA-45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微小RNA-451的表达为(1.09±0.27),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人的(1.31±0.23);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有转移病人的血清微小RNA-451表达为(0.92±0.17),明显低于淋巴结无转移病人的(1.28±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微小RNA-451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在判断其对淋巴结转移诊断作用时的AUC为0.873。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中的微小RNA-451呈低表达,尤其是在淋巴结有转移病人中的表达更低,提示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Miccoli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汝州市中医院普外科2018-06—2020-06行患侧腺叶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67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Miccoli手术组(Miccoli组,35例)和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组(TOT组,32例).比较2组...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其分为直径≤1cm微小癌和直径〉1cm非微小癌,对比两者在形态、纵横比、边界、回声、声晕、钙化、囊变、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42例共287个癌灶,其中39例为多灶性(39/242,16.12%);微小癌154个,非微小癌133个。超声检出274个病灶,漏诊微小癌13个,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等良性病灶42个。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边界、纵横比、囊变、血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形态、钙化、声晕及合并甲状腺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超声表现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我们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细胞角蛋白19(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至2020-08-3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初治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184例儿童及青少年病人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14例)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0例)。分析导致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R studio软件构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癌灶大小、肿瘤病灶数、病变腺叶数及是否侵犯被膜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癌灶>5 mm、肿瘤多发、侵犯被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包括癌灶直径>5 mm、肿瘤多发、侵犯被摸,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82。结论 肿瘤原发灶直径>5 mm、肿瘤多发及侵犯被膜是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议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细胞角蛋白19(CK19)、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HBME-1、BRAF V600E的表达水平,从而分析4种分子标志物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46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恶性组)及287例甲状腺良性结节(良性组)患者术后病理标本中CK19、HBME-1、Galectin-3和BRAF V600E的表达,评估各标志物单独及联合检测对PTC的诊断效能及意义。 结果(1)CK19、HBME-1、Galectin-3及BRAF V600E在恶性组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2)单独诊断PTC时,Galectin-3敏感度和准确性最高,BRAF V600E特异度最高;CK19+HBME-1+Galectin-3联合检测敏感度和准确性最高,分别为93.60%、94.49%。(3)CK19、Galectin-3、HBME-1及BRAF V600E表达阳性率均与PTC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呈正相关(rs>0,P<0.05)。CK19、Galectin-3及BRAF V600E表达与病灶数目相关(P<0.05),且Galectin-3、BRAF V600E表达与微小癌病灶大小呈负相关(rs<0,P<0.05)。BRAF V600E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P<0.05)。(4)与单纯PTC比较,合并良性病变的PTC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PTC多灶癌所占比例较高。 结论CK19、Galectin-3、HBME-1、BRAF V600E是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重要的辅助指标,也是诊断PTC的肿瘤标志物,其中Galectin-3诊断效能最高,CK19、Galectin-3、HBME-1联合检测可提高PTC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在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了不同范围的甲状腺切除+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文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中,甲状腺全切除者91例,甲状腺大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48例,癌灶直径平均为(0.45 ±0.24) cm其中42例(30.2%)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27例(19.4%)为双侧癌.59例(42.4%)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Ⅵ、Ⅱa、Ⅲ或Ⅳ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8例(41.7%)、3例(2.2%)、10例(7.9%)、5例(3.6%),仅有Ⅲ区淋巴结转移者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小癌浸润甲状腺被膜密切相关(x2=38.39,P<0.001).本组病例随访30 ~1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3个月,2例对侧残留腺叶复发.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随访满10年者16例,10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多发癌灶和Ⅵ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2个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初次手术时行甲状腺全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术式,可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microcarcinoma,PMC)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数病例是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检查才发现的。我院自1996年9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6例,男1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年。单侧甲状腺肿块4例.双侧甲状腺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亚型之一,而目前关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包括甲状腺腺体切除范围、是否需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TSH抑制治疗的程度、治疗方案是选择手术还是随访观察等.本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流行病学及现有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更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分析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肿瘤的大小及病理学分型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甲状腺乳头状徜小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型有关,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