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估新生儿、小婴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共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病婴出生15天~3.7月龄,其中1月龄以下9例,占52.9%;体重(4.10±0.95)kg,其中5 kg以下15例,占全组88.2%.4例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经右心房切口,切开房间隔,左房与肺静脉吻合;13例深低温停循环灌注,采用心脏上翻法,左心房斜形切口与肺静脉无张力缝合,其中吻合口宽度保证在2.5~4.0 cm.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6例术后延迟关胸,5例发生肺高压危象,2例出现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肺水肿,所有病婴均治愈出院.1例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心脏超声发现吻合口流速明显增快(3.05 m/s)、严重肺动脉高压、三尖瓣重度反流,1年后失随访.16例随访1个月~9年,平均(51.8±35.0)个月.随访期均行心脏超声、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多数病婴心功能良好,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充血消失,心电图示窦性节律,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 新生儿及婴幼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的外科治疗疗效和体会. 方法 27例患者中(心上型19例、心内型8例),18例采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9例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心上型横切右心房和左心房后壁,纵行切开肺总静脉,切口3.5~5.0 cm,与左心房后壁吻合,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ASD),停机后结扎垂直静脉;心内型切开ASD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以扩大ASD,自体心包修补ASD,并将肺静脉异位连接口与冠状静脉窦一并隔入左心房. 结果 结性心律4例,呼吸衰竭3例,全身水肿1例,大量胸腔积液5例;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 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该手术对早晚期病变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梗阻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不同类型矫治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1999年至2011年,共收治68例新生儿梗阻型TAPVC急诊手术治疗,平均年龄16天,其中心上型21例,心内型8例,心下型36例和混合型3例.心上型和心下型TAPVC是将肺静脉共汇与左心房后壁作侧侧吻合,心内型TAPVC在心房内将扩大的冠状窦去顶将异位的肺静脉隔入左心房.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占2.9%.随访6个月至3年,经超声心动图随访,肺静脉吻合口均无明显狭窄,血液流速1.10 ~ 1.42 m/s.结论 早期的梗阻型TAPVC的纠治中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汇的侧侧吻合远期效果良好,肺静脉的梗阻情况需要远期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治疗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ei YS  Guo LM  Zou CW  Wang AB  Zhang H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41-643
目的总结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7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40d~35岁,其中6周岁以下23例,体重3.8~54.0kg。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开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吻合10例;横行切开双心房与肺静脉共干吻合8例;2例分别用人造血管补片和自体心包补片将垂直静脉入口和扩大的房间隔切口一并隔人左心房;1例行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共干吻合的同时用自体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共干人口和扩大的房间隔切口一并隔入左心房;3例行左心房顶和肺静脉共干吻合。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硝普钠辅助循环2~5d。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心包填塞1例,再次手术止血后治愈;心律失常6例,均治愈;急性肺水肿1例,二次手术重新开放垂直静脉延迟闭合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2.5年。术后2周严重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治愈;远期因心包补片挛缩致肺静脉严重回流障碍二次手术1例,治愈;其余患者均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和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纯应用右心房内补片应选用合适的修补材料,左心房顶和肺静脉共干吻合法暴露好、操作简单、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单中心的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外科矫治情况,评估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行TAPVC外科矫治的新生儿患者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中位手术年龄10.5 d。心上型35例(47.3%)、心内型16例(21.6%)、心下型17例(23.0%)、混合型6例(8.1%)。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儿死亡。不同分型的死亡率:心上型占25.7%(9/35),心内型占18.8%(3/16),心下型占17.6%(3/17),混合型占50.0%(3/6)(P=0.413)。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13例,心上型占17.1%(6/35),心内型占12.5%(2/16),心下型占17.6%(3/17),混合型占33.3%(2/6)(P=0.700)。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21例,10例患儿死亡[47.6%(10/21)vs.15.1%(8/53),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体重3 kg(P=0.036)。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与使用Sutureless与否(P=0.010)及机械通气时间相关(P=0.000)。结论 Sutureless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几率,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患儿死亡率明显增高,体重3 kg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评价Sutureless技术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单中心外科矫治情况。方法纳入2002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心上、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矫治的新生儿患者71例,男57例(80.3%),女14例(19.7%);中位手术年龄是8(1,29)d,中位体重3.3(2.1,4.7)kg。根据Darling分型,其中心上型45例(63.4%),心下型26例(36.6%)。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29例)和Sutureless技术组(4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资料。结果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18例(25.4%),其中术后早期死亡11例(15.5%),晚期死亡7例(9.6%)。传统手术组死亡率(58.6%,17/29)高于Sutureless技术组(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访25.5(1.0~130.0)个月。随访时发生吻合口狭窄12例,其中传统手术组11例(37.9%),Sutureless技术组1例(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2例,其中8例患儿死亡,其死亡率高于术后吻合口通畅患儿[66.7%(8/12)vs.16.9%(10/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TAPVC的矫治中,患者术后死亡与TAPVC术后吻合口狭窄明显相关,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Sutureless技术可有效降低新生儿TAPVC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乳糜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期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出现的乳糜胸病例49例。分别为大血管转位矫正术13例,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离断术后13例,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改良B-T分流术后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患者共10例,其中完全型3例(心上型),部分型7例(4例引流至右心房,3例引流至上腔静脉),男6例,女4例,全组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采用右心房切口,通过吻合和补片法将异位的肺静脉隔人左心房,同时纠正合并的心内畸形。结果手术死亡1例(10%),其余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本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从而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进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肺静脉回流是否通畅,随着手术技术的完善以及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1月至1995年12月外科治疗1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病人,其中心上型7例,心内型4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10例生存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无远期吻合口狭窄和肺静脉梗阻发生。UCG检查发现右房、右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02),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1);左房内径略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共同肺静脉干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TAPVC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术前左心室发育及其顺应性;手术吻合口通畅和无远期吻合口狭窄或肺静脉梗阻  相似文献   

10.
3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3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资料和方法:38例中男17例,妇女1例。年龄2个月 ̄22岁,3岁以内婴幼儿12例。体重4.5 ̄36.0kg。心上型20例、心内型15例、混合型3例。全组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将完全性异位引流的肺静脉直接或通过房间隔缺损隔入左房。结果:手术死亡3例(7.9%),其中2例术后严重心律失常、1例多次缝合止血致吻合口狭小。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2例、呼吸道感  相似文献   

11.
心包、心脏     
20060665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急诊手术和早中期随访结果,20060666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脑脓肿的诊治,20060667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20060668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20060669心脏嗜铬细胞瘤三例报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指左、右肺静脉未能直接与左心房相连,而与右心房或体静脉相连接。致使全肺静脉的氧合血,直接流入右心房。其发病率占全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4%。我院自1975年9月~1986年9月,对20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护理得法、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一、临床费料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修复术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4~23岁;心上型13例、心内型7例。有紫绀症状者17例。二、护理要点 (一) 呼吸道的观察与护理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人,术前因肺静脉氧合血直接或间接的流到右心房,X线照片均示肺静脉充血,加之心上型和心下型手术需将肺静脉总干与左心房作一大的侧侧吻合,并闭合房间隔缺损和结扎垂直静脉。心内型需用人工补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 1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11例心上型患者除早期 1例经后径法矫治外 ,其他 10例经右心房切口径路矫治 ;7例心内型采用自体心包片将冠状静脉窦口经扩大的房间隔缺损隔入左心房 ,后 5例用 5 - 0 Prolene线连续缝合房间隔粗糙面后再矫治。结果 无手术死亡 ,2例心内型患者术后 6个月和 8个月再次手术 ,发生心律失常 7例 ,一过性肺水肿 2例 ,经治疗均痊愈。 16例随访 4个月~ 5年 ,心功能正常。 结论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的关键为 :术中吻合口要足够大 ,术后及时处理心律失常、肺水肿和低心排血量 ,心内型矫治时消除房间隔粗糙面可防止术后肺静脉梗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心包斜窦路径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心上、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矫治6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14例,中位手术年龄12.5(7.0,20.5)d。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房间沟路径组(6例)、心房顶路径组(14例),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47例)。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体外循环时间[88(80.0,107.0) min vs. 135(121.0,157.0)min,P0.05]及主动脉阻断时间[45(39.0,53.0)min vs. 80(73.0,85.0)min,P0.05]均显著短于房间沟路径组。改良心包斜窦组围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心房顶路径组(2.1%vs. 28.6%,P0.05),改良心包斜窦组远期死亡率明显低于房间沟路径组(4.3%vs. 60.0%,P0.05)及心房顶路径组(4.3%vs. 30.0%,P0.05)。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房间沟路径组(2.1%vs. 50%,P0.05)及心房顶路径组(2.1%vs.35.7%,P0.05)。结论在新生儿心上型及心下型TAPVC的矫治中,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改良心包斜窦路径能够提供较为满意的手术空间,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肺静脉吻合口发生率、围术期及远期死亡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防止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至上腔静脉手术矫治后的相关并发症,对其手术方法进行改良。方法 4例患者接受了手术矫治。经右心房至上腔静脉的联合切口,利用上腔一右心房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同时将右上肺静脉的血流经房间隔缺损引流至左心房,再以一自体心包片加宽上腔静脉同时缝合右心房壁。结果 4例患者全部顺利恢复出院。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肺静脉或腔静脉的梗阻,亦无残余分流。术后随诊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显露良好,避免了残余分流及肺静脉或腔静脉梗阻的发生,同时避免了窦房结的直接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SVASD)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32例SVASD患者均伴有右侧部分或全部的肺静脉异位引流。上腔SVASD25例,其中22例采用双片心包补片修补,3例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改道、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Warden法)进行手术纠治。7例下腔SVASD患者中,3例为弯刀综合征,关闭房间隔缺损(ASD)的同时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离断后与左心房后壁吻合;其余4例采用单片心包补片修补ASD。结果 手术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随访28例,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内无残余分流、右肺静脉及腔静脉回流无梗阻。结论 SVASD特殊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多伴右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上腔SVASD时应注意避免损伤窦房结,防止上腔静脉回流梗阻;但弯刀综合征多伴右肺发育不良,心功能情况还须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Sutureless技术及其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小儿心外科2014—2019年行改良Sutureless技术治疗1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中位手术年龄1.4(0.3,27.0)个月,中位体重4.3(3.5,8.5)kg。心上型6例(54.5%)、心下型5例(45.5%)。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45.5%),术前肺静脉梗阻3例(27.3%)。并将其手术治疗结果与同期行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10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2(1~65)个月。随访期间,改良Sutureless组未出现死亡及术后肺静脉梗阻事件,在围术期资料及免除再梗阻等方面均较传统手术组显示出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Sutureless组术后生存优于传统手术组(P=0.049)。结论 包括“先部分缝合再切开”及“肺静脉内膜外翻扩大开口”等创新点的改良Sutureless技术,是一种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安全可靠的方法,术后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婴儿期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近期疗效,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有145例1岁以内患儿因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接受矫治术,其中男性94例,女性51例;首次手术的平均年龄为(7±3)个月,平均体质量为(6.3±1.6)kg.肺静脉的引流方式心上型77例(53.1%),心内型47例(32.4%),心下型9例(6.2%),混合型12例(8.3%).术前超声评价21例有明确肺静脉梗阻(心上型12例,心内型3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3例).结果 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术治疗(合并复杂畸形不能行双心窜矫治已剔除).围手术期死亡17例,病死率为11.7%.因2006年1月后手术技术和术后策略的综合改进,以此时间点为界分为两组(此前为A组,此后为B组),病死率从A组的19.0%降至B组的6.2%(P=0.020).回归分析显示病死率相关危险因素为组别、是否有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以及房间隔交通的大小.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综合改进是近3年围手术期终点结果满意的原因.全组无围手术期因肺静脉梗阻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围手术期的积极综合治疗可降低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前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是少数需行急症手术的心脏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肺静脉异常连接到体静脉循环,导致氧合血回流到右心房,而非左心房,所以卵圆孔开放(PFO)或房间隔缺损(ASD)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症状的轻重与PFO或ASD大小、肺静脉有无梗阻密切相关,这也造成病儿就诊年龄的巨大差异.我们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近5年采用腔静脉横断心外吻合法治该类病儿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是少数需行急症手术的心脏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肺静脉异常连接到体静脉循环,导致氧合血回流到右心房,而非左心房,所以卵圆孔开放(PFO)或房间隔缺损(ASD)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症状的轻重与PFO或ASD大小、肺静脉有无梗阻密切相关,这也造成病儿就诊年龄的巨大差异.我们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近5年采用腔静脉横断心外吻合法治该类病儿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