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武华  张永忠 《消化外科》2003,2(2):132-134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12h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例食管贲门癌患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于术后12h予以等氮和等热卡的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持续8d。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支持前后白蛋白较对照组(肠外营养)明显升高,且于术后第5天即可达到正氮平衡,无明显的肝肾功能影响。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12h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术前将鼻肠管前端置入胃管侧孔后,同时置入胃内。术中将鼻肠营养管下端向下拉,置入Treiz韧带(或吻合口)远端20-30cm。结果3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无一例死亡。其中5例发生腹胀,4例发生腹泻,1例胃潴留,1例恶心难以忍受,予以减慢输液速度,降低浓度,改为间断输入逐渐加量等方法后症状缓解。结论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安全、经济,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5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 8天维持目标量,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手术前1 d和术后第9天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ALT、AST、总胆红素(TB)、CD3、CD4、CD8和CD4/CD8,记录营养支持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天数。结果:E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ALB、TF、PA)及肝功能指标(ALT、AST、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N组的免疫指标(CD3、CD4、CD4/CD8)高于PN组(P〈0.05)。EEN组和PN组营养支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1)。EEN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N组(P〈0.05),E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PN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术后EEN比PN更为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 12h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 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0例 ,分别于术后 12h予以等氮和等热卡的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 ,持续 8d。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支持前后白蛋白较对照组 (肠外营养 )明显升高 ,且于术后第 5天即可达到正氮平衡 ,无明显的肝肾功能影响。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 12h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腹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手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将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肠内与肠外营养两组。自术后第一天起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持续8天。结果发现营养支持前后研究组病人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手术后第二日即达到正氮平衡,无明显的肝肾功能影响,消化道反应轻。认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共施行胃癌根治手术68例,全部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68例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时间10~14d,住院时间15~20d,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维持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9.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全肠外营养作一合理比较。材料与方法: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第一天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n=19)、肠内营养(EN组,n=23)和常规补液(对照组,n=18)3组,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一次测定体重、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胃泌素,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TPN及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P<0.05),体重下降减缓。EN组血胃泌素水平在肠道营养后明显升高(P<0.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TPN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全肠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同时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将2008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PN组,各120例。两组营养支持采用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后观测营养状况指标、临床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的体质量、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血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N组比较,EEN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0 vs. 3.4%)、平均住院费用低[(23 231±256)元 vs.( 30 752±783)元]、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33.4±11.0)h vs.(56.2±15.1)h、(10.3±2.6)d vs.( 12.1±3.1)d](P<0.05)。 结论:与PN相比,EEN在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方面具有同等效果,且具有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更低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更为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食管癌患者术前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术中将营养管顺消化道置入空肠,于术后24 h经营养管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持续7~12 d,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食管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0±1.5)d;肛门恢复排气时间(64.7±10.5)h;排便时间(4.5±1.5)d;住院费用(2.1±0.3)万元。术后第1、3、7天检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可促进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韩秀艳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371-37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对36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24h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术后3~4天恢复胃肠道功能,7~10天拔除胃肠营养管,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则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体重、血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加强护理监护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规范进行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EN组35例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康复指标。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7d,除白细胞计数为EN组低于PN组外(P〈0.05),ALB、PA及TRF水平均是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短于或低于PN组(P〈0.05),而2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是一种安全、有效及经济的营养补给方法,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胃癌患者42例,上述患者均行胃癌全胃切除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术后早期应用,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营养指标,主要包括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及体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治疗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和体质量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前,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所有肿瘤的第二位[1].临床研究发现,因肿瘤自身消耗、疾病对饮食的影响等原因,约有50%的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进行性体重减轻,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2].研究表明,营养问题也是导致胃癌患者最终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外科医生应重视胃癌患者的营养问题,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这对其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依据给药途径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i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itrition,PN).有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通常在术后12~24 h即可恢复[4],因此,术后早期EN支持日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术后早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 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 (IEN )组和肠内营养(EN)组。两组患者均从术后第 1天起等热量、等氮量经空肠造口管匀速输注肠内营养制剂。IEN组使用Stresson○R,EN组使用Nutrison○R,共 7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 2、4、8天采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 2与TNF α浓度、血清PA浓度、血清RBP浓度。结果 ①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经一段时期的IEN和E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②术后经IEN和EN支持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且两组间无差异。③IEN、EN组的IL 2较术前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5 ) ,以IEN组的增高更为显著(P <0 .0 5 )。IEN组的TNF α较术前有明显下降 (P <0 .0 5 ) ,且与E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 ,其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8.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对比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EN)与标准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EN和PN组,两组患者从术后1d到术后10d进行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术前和术后11d测量体重,检测血中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和血中谷氨酰胺含量及计算累积氮平衡。结果术后11d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白蛋白下降较EN组明显(P<0.05);血中谷氨酰胺下降也明显,与术前及与EN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N组累积氮平衡为(114.6±19.5)mg·kg-1·(11d)-1,而EN组为(203.6±31.8)mg·kg-1·(11d)-1,EN组明显优于PN组。体液免疫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EN组术后11d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PN组与术前相比,尚有差异。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N支持比标准PN支持有更好的代谢效果,能更好地恢复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胃体及胃上部癌全胃切除术手术范围广,手术创伤大,饮食恢复晚,术后营养支持非常重要[1]。本文就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9年7月至2003年5月我科因胃癌施行全胃切除术77例,术前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37例和肠外营养组(TPN组)4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理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营养支持方法:EN组术中于最远端吻合口下方20cm处穿刺置入空肠营养管,经皮穿刺引出。营养液选用Nutricia公司的能全力,每5…  相似文献   

20.
营养不良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术后感染、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肝癌切除术后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促进伤口早期愈合、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