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0.0°、11.0°和10.3°,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28.3°、30.3°和29.9°。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54.9°、52.9°和49.7°,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99.5°、101.4°和102.1°。结论(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因拇外翻行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手术的3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均采取切开融合,固定方法采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及美国矫形足踝学会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并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情况,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AOFAS评分(88. 29±3. 37)分较术前(75. 90±6. 78)分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满意;术后HVA(11.45°±16. 18°)较术前(28. 90°±4. 86°)明显改善,拇外翻畸形矫正满意;术后IMA角度(8. 48°±1. 57°)较术前(16. 29°±3. 00°)也有明显改善,改善了前足宽度。没有不融合病例,2例患者伤口不愈合,经治疗后痊愈。无感染病例。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患足术后外观、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拇外翻畸形不复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跗跖关节切开治疗拇外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采用跗跖关节切开治疗的80例拇外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系统评分观察组为(97.3±15.4)分,对照组为(90.6±13.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对提高跗跖关节切开治疗拇外翻患者满意度和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疗效。方法对64例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患者28例采取切开复位AO空心螺钉结合克氏针固定36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56例解剖复位,8例复位欠佳。结果64例随访2—4年(平均3.3年)。56例获得良好的功能效果。8例出现创伤后关节炎,均伴有关节面的损伤,其中螺钉固定组3例,克氏针固定组5例。结论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面的受损及复位的效果直接相关,切开复位AO空心螺钉结合克氏针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是足部的严重损伤.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因此软组织损伤也较重,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足部行走及负重功能。我们采取解剖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跖跗关节复合体,又称为Lisfranc关节,包括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和前跗骨间关节,组成关节的各骨嵌合呈圆拱状结构,能承受较大冠状面和水平面压力,在维持足部外形及负重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包括众多骨骼关节及肌腱韧带,解剖结构复杂,且足背部缺乏肌肉组织覆盖,损伤后易出现疼痛畸形、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可高达61.5%[1],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7.
跖跗关节 (lisfranc关节 )损伤 ,由于其发病率低 ,未能引起临床骨科医师的足够重视。特别是隐匿性损伤 ,漏诊较多 ,易造成病残。我院自1988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该类损伤48例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共48例 ,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6~80岁。左侧21例 ,右侧25例 ,双侧2例 ;重物砸伤19例 ,车祸伤8例 ,高处跌下着地伤17例 ,绊脚伤4例。合并足背动脉损伤3例 ,急性足筋膜间隔综合征7例。新鲜损伤42例 ,陈旧损伤6例 ;开放性损伤12例 ,闭合性损伤36例。按Myerson等分类法 [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囊对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为拇外翻矫形等涉及关节囊的相关手术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内侧关节囊紧缩前后第1跖趾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的变化.结果 内侧关节囊紧缩前第1跖趾关节背伸68.34°4±3.05°、跖屈33.10°±3.92°,关节囊紧缩后背伸54.47°±3.95°、跖屈24.11°±2.80°.与紧缩前相比,背伸减少13.87°±2.01°,跖屈减少8.99°±2.57°,矢状面总体活动范围减少22.86°±2.61°,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种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手术对关节囊的缝合修复要适度,避免过度紧缩,术后要早期活动第1跖趾关节以尽量恢复其正常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9.
<正>跖跗关节骨折脱位(Lisfranc骨折脱位)最早行手法复位,疗效较差,后来行手术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疗效提高,克氏针固定简单易操作,但单纯克氏针固定易发生针道感染、断针及固定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4年收治的74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本组病例复位后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24例、克氏针内固定22例、螺钉内同定28例。其中,单纯脱位型21例,骨折脱位型53例。结果:采用美国骨科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足术后功能状况,并根据不同的分型进行了优良率的比较。结论:解剖复位螺钉内固定可使跖跗关节得到长期有效的固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单纯脱位型较骨折脱位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朱杭  乐军  黄海  成羿 《浙江临床医学》2005,7(7):698-698
跖跗关节损伤又称Lisfranc损伤,跖跗关节复合性损伤非常复杂,且难于施治,而难复性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更为困难,作者自2000年10月~2004年6月采用AO掌骨钢板固定治疗难复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20,获随访1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损伤为临床较为少见的疾病,发病率较低,误诊率也较高。目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但是该类型损伤术后长期随访观察较少,对于术后足部运动功能也没有深入的研究。目的:评价Lisfranc损伤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后患者足部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8例 Lisfranc 损伤的患者采取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物包括克氏针、螺钉及钢板,术后6-8周开始拄拐杖下地锻炼。术后1年进行随访,采用比利时Footscan系统测定患足足底压力分布,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系统对患足术后的功能进行评价,以期评估术后1年患足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结果与结论:Lisfranc损伤内固定修复后1年,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患足在第4跖骨底(M4)和第5跖骨底(M5)峰值压力明显增高(P〈0.05),第5跖骨底(M5)及足中部底(MID)冲量高于健侧(P〈0.05)。患足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平均为(87.26±21.13)分,优良率占到89%。提示Lisfranc损伤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后患足的主要负重由前足内侧转移到外侧,其余压力变化不明显,患足的功能恢复满意。由此可见 Lisfranc 损伤内固定治疗力争达到解剖复位的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基本保证足部功能恢复,使重建得跖跗关节复合体在力学方面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跖跗关节融合术治疗不伴有明显创伤性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的陈旧性Lisfranc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采用选择性跖跗关节融合术治疗的不伴有明显PTOA的陈旧性Lisfran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健康调查量表12(Short Form 12,SF-12)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17例(17足)不伴有明显PTOA的陈旧性Lisfranc损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软组织缺血坏死、深部和浅表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2.6个月(12~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融合端均已骨性愈合,患者满意度为94.1%。相比术前,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6.0±0.3)v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观察陈旧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治疗经过和疗效,并对侧足跖X线摄片进行比较对照,术后随访2~11年。结果12例患者中切开、复位、内固定5例11个关节;切开、复位、部分关节融合内固定4例10个关节,除所有病例患足不同程度变短外,治疗效果基本满意。结论陈旧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选择手术治疗是必然的,术后管理和功能活动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使用多块重建接骨板治疗部分复杂跖跗关节损伤病例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使用多块重建接骨板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患者7例,根据Myerson分型,A型3例,B型3例,C型1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0~12.0个月,平均(8.6±2.0)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对患足术后的功能进行评定,优3例,良4例。结论 在累及关节面的多发跖骨基底粉碎性骨折病例中使用多块重建接骨板跨关节固定,减少了关节面的医源性损坏,固定效果好,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关键在于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第1跖骨轴线的不同确定方法,造成了这两个角度测量值的差异,使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拇外翻术后角度测量,国内外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方法。目的:回顾不同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拇外翻的术后测量与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2年2月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其中,英文检索词为:"hallux valgus"、"angles"、"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中文检索词为"拇外翻"、"角度"、"X射线测量"。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最好的测量方法其标记点必须是易于确定,可重复性好,应尽量避免受到截骨部位及跖骨本身解剖变异的影响。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方法目前多用头部中心/基底部中心测量方法。专业化的工具软件测量取代手工测量是未来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关键在于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第1跖骨轴线的不同确定方法,造成了这两个角度测量值的差异,使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拇外翻术后角度测量,国内外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方法。目的:回顾不同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拇外翻的术后测量与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2年2月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其中,英文检索词为:"hallux valgus"、"angles"、"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中文检索词为"拇外翻"、"角度"、"X射线测量"。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最好的测量方法其标记点必须是易于确定,可重复性好,应尽量避免受到截骨部位及跖骨本身解剖变异的影响。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方法目前多用头部中心/基底部中心测量方法。专业化的工具软件测量取代手工测量是未来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总结拇外翻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经验.对35例拇外翻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术后6周所有患者均能脱离辅助工具行走,畸形矫正,骨端愈合良好.术前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皮肤护理是重点,术后预防伤口感染,做好早期的功能锻炼指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赵恺  梁晓军  马强  李毅  王军虎 《临床医学》2011,31(11):64-66
目的探讨老年性拇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用截骨矫形术共治疗拇外翻患者28例(31足),男2例,女26例,患者年龄平均72.6岁,术前拇外翻角度平均(55±5)°,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平均(18±4)°,根据畸形程度及类型选用不同的截骨,同时行拇收肌腱松解挛缩及切除跖骨头内侧骨赘及滑囊炎,结合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术后拇外翻角度平均(10±5)°,优25足,良6足。术后无切口感染、畸形复发、跖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截骨矫形术治疗老年性拇外翻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毛威  闫辉 《中国临床康复》2011,(26):4919-4922
背景:目前针对Ludloff截骨三维特点的研究甚少,且结论稍有不同,导致不能准确地理解其截骨特点。目的:分析Ludloff截骨技术修复矫治拇外翻的三维力学特点。方法:采用长86.56mm、直径30.65mm的木质圆柱体,进行Ludloff截骨矫治拇外翻的模拟试验,测量并记录数据。结果与结论:圆柱体的长度随矫形程度的增加而逐渐短缩;无论截骨面偏向跖侧、背侧或水平,截骨的结果均导致远端内旋。Ludolff截骨矫治拇外翻的结果是使截骨远端呈内旋,这对改善第一跖趾关节生物力学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有明显跖骨痛的患者可采用偏向跖侧15°~20°的截骨面;对于Ⅰ/ⅡIMA(≥30°)的患者,应谨慎使用Ludolff截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