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好桂枝汤之我见青海省中医院贺彦,童增华众所周知,桂枝汤为仲景先生群方之冠,只要辨证准确,不论伤寒或杂病均可应用,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察机明理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但知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而不知仲景用桂枝汤治...  相似文献   

2.
3.
潘辉 《开卷有益》2014,(7):52-52
<正>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剂,方药由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12枚组成,是滋阴解肌、辛温解表的轻剂。风寒入侵人体肌表,本应畏寒发热、无汗,如果有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并有鼻鸣、干呕,是由于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的缘故,系表虚证。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风寒在表,治疗应当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简介医界对桂枝汤功效的争论,结合名家观点分文论述"解肌却风,调和营卫"的正确性并例举桂枝汤临床应用上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和举措,以此阐明古文明传承背后所蕴有的深远涵义,倡导国人将中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桂枝汤类方较多,方剂学告诉我们,药物的加减或剂量的增损,都可以使原来方剂发生部分以至全部的变化,所以在类方的使用上,决不能囿于原方的作用和脉证、病机,而要对加减变化后的方剂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提高疗效。分兼夹随证加减在桂枝汤类方的运用中,首先是太阳中风证兼证的治疗,在《伤寒论》教材l中所列兼证较多,其实有些已非兼证,而应列入变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新用     
枝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原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营卫不和所致的各种内科杂病。亦屡获良被,兹举例如下。1半身无汗患者苏××男58岁。右侧肢体麻木4个月,针灸治疗好转。近1个月未出现右半身无汗发紧不适,神疲乏力,  相似文献   

7.
历代对桂枝汤能否发汗多有争议。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发汗"一词在《伤寒论》中常包含或分别指代发汗及溢汗两种意义所造成的。在现代文中桂枝汤发汗应修正为"溢汗"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柴胡桂枝汤用于少阳病兼表证的证治,后世医家对柴胡桂枝汤证多有发挥,临床上笔者常见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伴有抑郁、焦虑类型的失眠,探究其理论依据在于柴胡桂枝汤所体现的"和"法与这一类型的失眠的病机相吻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桂枝汤的煎出液所含成分有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的功效,从而为柴胡桂枝汤治疗伴有抑郁、焦虑的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一个主方。柯韵伯称它“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根据《伤寒论》及《金匮》两书所载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对本方的认识和应用极其广泛。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的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症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并不是一方仅治一种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种病。大大超越了仲景所…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杂病,成得用此…….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  相似文献   

11.
甘草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效颇多,是一味常用药,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广泛,通过不同的配伍及用法,表现为不同的功用。文章仅就甘草在《伤寒论》的运用规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张仲景于《伤寒论》中以"阳微阴弦"概括胸痹心痛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治疗总以寒热辨证为宗。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伤寒论》寒热辨证治疗胸痹进行分析总结:从寒论治,包括温通心阳、温经散寒、峻温回阳;从"热"论治,包括清化开结、清宣胸膈;"寒热"并进法,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炙甘草汤证。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冠心病疗效满意,但多以个案或医家心得为主,目前研究多以对其临床疗效的考证及现代药理研究为主。以冠心病为例,文章认为精研《伤寒论》辨证思想,对提高中医药疗效及促进中医辨证体系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厥阴病的位次、实质、提纲及主症为千古疑案,争论不息,终无定论。经查考论证,厥阴病的位置当位于六经之末,326条原文可以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其实质为寒热错杂,其主症为寒热错杂证,赞同寒温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温疫论》中下法运用的分析,总结出下法的适应症及下后诸证的治疗思路。对临床下法的应用,当取之"证"与"体",把握适度的原则是关键。在临床中一定要仔细辨证,以保证临床攻下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主阴从的阴阳观强调阳气的主导重要性.少阴寒化、厥阴失合引起阳用障碍而致急危重症,《伤寒论》虽精于汤液调节阴阳,但其恐缓不济急,故欲急温其阳,应舍药取灸以发其燎原回阳之效.少阴寒化重症灼灸以通阳复脉、助阳抑阴、温阳补阴;厥阴失合危症施灸以升阳救逆、通阳外达、扶阳固脱.《伤寒论》之灸法回阳施治救急,始终贯穿于阳主阴从的阴阳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7.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水气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有关水气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着重探讨其治疗机理。其形成主要与肺、脾、肾3脏功能失常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即由水气病邪本身引起的症状、阳气失于敷布引起的症状、水气与它邪互结引起的症状。水气之病,既指有形之水肿,又指无形之水气,尤以后者为主。水气病的常用治法有:温阳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利水法、调畅气机法、散结逐水法、解表利水法等。论中法中有法,内容详备,应用灵活,且诸多治法均具有重视气机畅通、治水不忘护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标、本、中见理论可以指导研究六淫发病规律及指导治疗用药。仲景在《伤寒论》中发展了内经标本中见理论,即任何一经的发病,都有“从本”、“从标”、“从中”三者,从而创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阴阳的经典含义,并以经典论述为基础,推导出五行。其中,四种病理的状态“可道”,阴阳虚实各有正名,但是常态却“不可道”不可名,阴阳匀平而已,无谓虚实之名。也就是说,五行只有四时可道,所以,《内经》经常把“四时五行”相提并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论述病理,故也借用了这种“可道”的四时模式来论述“病”机。通过阴阳原理,解释了三阴三阳病“四时大法”的深刻寓意,阐释了“春夏宜发汗”“秋宜下”等治疗原理,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伤寒六病的四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