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速眠新Ⅱ注射液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家犬肝叶切除术的麻醉,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杂种雄性家犬40只,体重6~10kg,随机分为速眠新Ⅱ组(S组,n=20)和丙泊酚复合速眠新Ⅱ组(PS组,n=20)。PS组予以臀部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05ml.kg^-1,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1进行麻醉诱导,术中泵注丙泊酚100~150μg.kg^-1.min-1维持。S组仅臀部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1ml.kg^-1,术中间断静脉推注速眠新Ⅱ维持麻醉至术毕。观察各组对气管插管的反应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麻醉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S组气管插管时的呛咳反应较S组小(P〈0.01)。2组麻醉后1min、插管后1min 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心率较S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手术即刻、30minPS组MAP及HR较S组更为平稳,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时间PS组少于S组(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速眠新Ⅱ用于HIFU家犬肝叶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比单用速眠新Ⅱ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速眠新Ⅱ与安定复合麻醉对牙周手术实验中Beagle犬的麻醉效果以资参考.方法:成年健康雄性Beagle犬,按速眠新Ⅱ0.05、0.1、0.15ml/kg辅以安定0.3ml的剂量,臀部肌内注射(联合用药组),追加剂量为首次用量的1/2.单纯速眠新Ⅱ按0.05、0.1、0.15 ml/kg的剂量为对照,追加次数视情况而定.比较各组Beagle犬麻醉诱导期、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联合用药组各剂量诱导期分别为(11.00±1.41)min、(9.00±0.82)min、(12.75±0.50)min,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29.75±6.65)min、(46.00 ±5.29)min、(45.25 ±6.02)min,术中追加1次可再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38.75±3.50)min、(45.25±4.03)min、(37.25±2.75)min.单纯速眠新Ⅱ的麻醉诱导期分别为(15.75±2.50)min、(14.25±2.99)min、(14.50 ±2.08)min,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20.75±5.19)min、(20.5±3.42)min、(22.25±5.19)min,术中麻药追加次数不定,实验犬死亡数为2只.联合用药组与单纯速眠新Ⅱ各组间诱导期经t检验.速眠新Ⅱ0.1 ml/kg辅以安定0.3 ml的剂量(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纯速眠新Ⅱ的初次麻醉维持时间经t检验(P<0.05).结论:速眠新Ⅱ0.1 ml/kg辅以安定0.3ml的剂量复合麻醉时协同效果比单用速眠新Ⅱ更满意,术后苏醒快,可靠性高,不良反应少,利于较长的Beagle犬牙周手术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适于整形外科动物实验的快速、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82只实验用家兔,随机分为A、B、C三组,Α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35 mL/kg),Β组给予10%水合氯醛静脉注射(2.5~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2 mL/kg)和静脉注射10%水合氯醛(1~1.5 mL/kg)复合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3组麻醉药物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及动物麻醉死亡率。结果诱导期及苏醒期时长C组介于A,B两组之间(P0.05);而麻醉期时长C组与A组相当(P0.05)并均高于B组(P0.05)。结论速眠新Ⅱ与水合氯醛复合麻醉诱导及恢复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长,死亡率低,是整形外科家兔动物实验中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LC手术60例,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2 μg /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B组用2%异氟醚吸入,A组每分钟丙泊酚6 mg/kg和瑞芬太尼0.5 μg/kg的速度用微量泵输入.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和气腹后5 min和术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镇静评分(OA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在气腹后5 min的HR、SBP、DBP及气腹后5 min、气腹结束、术毕的HR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P<0.05),A组术中无明显变化;气腹后5 min、气腹结束及术毕B组的HR和SBP均明显高于A组(P<0.05);气腹后5 min、气腹结束时B组的DBP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LC手术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围手术期麻醉更平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泊酚和速眠新复合麻醉应用于实验犬小切口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46条,体质量18~20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条。术前1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速眠新Ⅱ 10mg,待犬丧失攻击能力后行气管插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首次静脉注射丙泊酚3mg/kg,丧失有效麻醉后追加初始半量丙泊酚。对照组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0.5ml/kg,丧失有效麻醉后追加初始半量戊巴比妥。记录手术时间、首次麻醉起效时间、首次麻醉持续时间、追加麻醉次数、麻醉药物剂量、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并观察镇痛效果和心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平均首次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维持时间长,术中追加麻醉次数少,术后苏醒时间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实验组犬躁动次数少、心率变异性小(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麻醉有较强的麻醉效果,诱导时间短,起效快,无明显副作用,对于犬的小切口开胸手术实验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速眠新单纯与复合麻醉方法的不足,观察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实验家兔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肌肉注射速眠新(0.3 mL/kg),B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L/kg),并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5 mL/kg),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初次麻醉维持时间、总麻醉药用量及总手术时间。结果 C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 P<0.01);初次麻醉维持时间C组长于A、B组( P<0.01);总麻醉药用量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C组总的手术时间少于A、B两组(P<0.01);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B组( P<0.01)。结论采用速眠新、盐酸氯胺酮联合地西泮复合麻醉明显提高了麻醉效果,是适于家兔敏感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内泊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0例小儿腭裂修复手术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实验组.Ⅰ组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芬太尼4 μg/kg,阿曲库胺0.5mg/kg,快速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或吸0.5%~1%的氨氟醚维持麻醉.Ⅱ组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阿曲库胺0.5mg/kg,快速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术中用微量泵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输注速度瑞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80~100μg/(kg·min)、阿曲库胺5μg/(kg·min).记录两组诱导前、诱导后、术中(游离皮瓣)、术后HR、MAP、SpO2及术毕患儿清醒时间(麻醉时间).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萝及诱导前、诱导后、术后MAP、HR及SpO2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Ⅰ组MAP及HR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麻醉时间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静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与复合氯胺酮非气管插管麻醉在烧伤手术中的特点.方法 60例择期烧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按序贯实验分为氯胺酮组(A组)和瑞芬太尼组(B组),每组30例.A组麻醉诱导用安定和氯胺酮,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和氯胺酮,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并用鼻导管给氧;B组麻醉诱导用安定、阿曲库铵、丙泊酚、瑞芬太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观察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术中45 min、术毕5 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HR和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毕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诱导后A组MAP明显增高(P<0.05),而B组MAP显著下降(P<0.05);2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A组SpO2明显下降(P<0.05),而B组SpO2稍有增高(但P>0.05);B组苏醒时间明显比A组短(P<0.01);A组术中易发生躁动、谵妄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麻醉用于烧伤手术,呼吸循环稳定,苏醒及时,不良反应少,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且便于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电视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性.方法 选择A5A Ⅰ~Ⅱ级于电视腹腔镜下行腹腔内手术病人5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各25例.观察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BP、HR的变化;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即刻、30 min和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记录术中知晓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 R组插管期心血管反应显著低于F组(P<0.05),R组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R组拔管后即刻、30 min的VAS高于F组(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电视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恢复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支撑喉镜声带新生物摘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声带新生物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组Ⅰ与组Ⅱ,每组30例.组Ⅰ依次静脉注入异丙酚2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胺0.1mg/kg进行麻醉诱导.组Ⅱ依次静脉注入异丙酚2mg/kg、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胺0.1mg/kg进行麻醉诱导.两组均经鼻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3mg(kg·h)+瑞芬太尼0.05μg/(kg·min).观察两组支撑喉镜置入前后、气管插管时及术中的血压心率变化;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1、清醒拔管时间t2、患者停药后1min、2min、3min、4min、5min时镇静程度(改良OAA/S法).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支撑喉镜置入后,组Ⅰ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组Ⅱ患者仅收缩压表现明显升高;组Ⅰ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组Ⅱ患者(P<0.05).组Ⅰ患者苏醒时间略长于组Ⅱ.患者OAA/S评分(P<0.05),组Ⅱ停药后3min、4min、5min明显高于组Ⅰ(P<0.05).恢复自主呼吸时间t1,清醒拔管时间t2组Ⅱ明显短于组Ⅰ (P<0.01).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声带新生物摘除术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与单纯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0例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组,Ⅱ组为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组,每组各35例.比较两组麻醉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瑞芬太尼丙泊酚使用剂量及苏醒情况,记录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术中30min、术中60min及拔管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脑电双频指数.结果:两组在术中维持血压及心率较基础值均显著降低(均P<0.05);Ⅱ组在插管时血压与心率升高明显,与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Ⅱ组使用丙泊酚量较Ⅰ组显著增加(P<0.05),瑞芬太尼用量也有增加.Ⅰ组拔管期躁动的患儿比例与Ⅱ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两组拔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中安全、有效,复合咪达唑仑后更为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3例ASAⅠ或Ⅱ级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5 min后持续泵注丙泊酚1.5~2.5 mg/kg;B组:静注芬太尼1μg/kg,5 min后持续泵注丙泊酚1.5~2.5 mg/kg;C组:持续泵注丙泊酚1.5~2.5 mg/kg,三组丙泊酚泵注速度均为100 mg/min。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胃镜检查。观察并记录3组麻醉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术中、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药量,体动反应,术中麻醉效果以及术毕清醒后1、5、15、30 min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并进行组间与组内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A、B两组术中、术后各时点的MAP降低、HR减慢;A组和B组镜检中体动反应和丙泊酚总用药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两组在术毕清醒后各时点的VAS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胃镜检查术镇痛效果好,且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安全应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眼科手术患儿七氟醚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恢复情况.方法 择期行眼科手术(斜视矫正术、白内障摘除术、眶内肿物摘除术)患儿40例,ASA 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 组)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相同,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 μg/ks,丙泊酚2 mg/kg,插入喉罩.麻醉维持:S组吸入七氟醚,氧流量2.0 L/min,呼气末浓度1.0 MAC,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纯氧吸入,氧流量调整为5.0 L/min.PR组瑞芬太尼0.10μg/(kg·min)恒速输注,丙泊酚在静注2 mg/kg后6 min以9 mg/(kg·min)恒速输注,40 min后7 mg/(kg·min)恒速输注,两组术中均未使用肌松药.记录两组患儿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记录手术时间、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Al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 与PR组比较,S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缩短(P<0.05),但拔除喉罩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延长(P<0.05).与诱导前比较,两组在插入喉罩即刻、手术开始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 SBP、DBP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 组 HR 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科手术喉罩气道患儿七氟醚麻醉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循环稳定;七氟醚麻醉患儿呼吸恢复较快,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患儿早期意识状态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复合麻醉方法对幼龄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头中国农大幼龄小型猪分成两组,一组戊巴比妥钠(15mg/kg)与速眠新Ⅱ(0.1mL/kg)联合应用,采用不同部位肌肉注射给药;另一组是氯胺酮(10mg/kg)与速眠新Ⅱ(0.1mL/kg)按比例混合后,采用肌肉注射给药。麻醉后对动物实施腹腔探查和腹腔爆炸清创术,观察动物麻醉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呼吸频率、心率变化、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10±2min、5±1min进入麻醉状态(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46±14min、43±9min(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54±11min、34±12min(P0.05)。在麻醉维持时间内呼吸频率分别为33±7次/min、36±9次/min(P0.05),心率分别为113±14次/min、92±11次/min(P0.05),血压分别为118±17、109±14(P0.05),SpO2分别为99±0.5、95±1.5(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比较而言,氯胺酮联合速眠新Ⅱ麻醉安全性高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及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寻找人流术合理的静脉麻醉方法。方法:80例ASAⅠ级接受无痛人流术者随机分为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B组先以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μg/L输注3 min后,开始输注丙泊酚。丙泊酚初始靶浓度为2.0 mg/kg,稳定1 min后每次递增0.5~1 mg/kg直至意识消失。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值,维持麻醉完善,手术结束后停药。结果:麻醉效果B组优于A组(P<0.005)。B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B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少于A组(P<0.01)。苏醒期躁动、兴奋多语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麻醉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扩宫时最低,术毕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两组受术者满意度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医师满意度VAS评分B组高于A组(P<0.01)。结论:在无痛人流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诱导时间短,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是一种安全、合理的静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与麻醉剂速眠新配伍的应用效果。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A组和B组分别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 mL/kg和1.0 mL/kg之后30 min,,对照组仅肌肉注射速眠新0.20 mL/kg。结果3组大鼠麻醉诱导时间相同,均不超过3 min;B组麻醉维持时间最长、苏醒时间最短;A组次之。A组和B组麻醉期心率和动脉平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监测显示,麻醉后A组和B组的大鼠呼吸数显著高于A组(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单纯乳腺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择期乳腺纤维腺瘤或者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40例,根据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静脉麻醉诱导:Ⅰ组为丙泊酚2.0mg/kg,氯胺酮0.8mg/kg;Ⅱ组为氯胺酮1.5mg/kg,咪唑安定0.1mg/kg。麻醉维持:Ⅰ组输注丙泊酚100μg/(kg.min),氯胺酮22.2μg/(kg.min);Ⅱ组输注氯胺酮55.5μg/(kg.min)。手术结束前5~10min停止用药。记录麻醉前5min、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总量、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时MAP、HR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氨胺酮用量比Ⅱ组明显减少(P<0.01),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术后谵妄、恶梦、躁动等总发生率也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微泵输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氯胺酮用量,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用于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Ⅰ或Ⅱ级要求进行无痛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C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5min及苏醒时的SBP、DBP、PR、RR、SaO2变化,同时纪录各组纤支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检查中体动、呛咳及检查后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纤支镜检查,术后无记忆,表示乐于接受无痛纤支镜检查,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严重的低氧血症等.术中3组患者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及术后3组患者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2、5min A组患者SBP、DBP显著下降(P<0.05或P<0.01),B、C组患者SBP、DBP亦下降(P<0.05);麻醉后2、5min A、B组患者RR显著下降(P<0.05或P<0.01).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缓注可为纤支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氯丙嗪复合氯胺酮用于婴儿眼科手术麻醉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及清醒状况,探讨一种理想的婴儿眼科手术麻醉方法.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眼科手术的婴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n=21)于手术切皮前 30 min 肌注氯丙嗪 1 mg/kg;B组(n=19)于手术切皮前 2 min 静脉注射丙泊酚 1 mg/kg,然后以2~4 mg/(kg·h)持续微量泵静注,术毕前 10 min 停用.术中酌情静脉加用小剂量氨胺酮.监测HR,MAP,RR及SpO2的变化,并记录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清醒情况及清醒时间.结果 A组患儿MAP在手术开始后的第5分钟明显低于术前基础值(P<0.05);在手术开始后的第5,10分钟,B组MAP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术中HR,RR,SpO2与基础值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术中A组7例(19.0%)、B组3例(5.3%)需吸痰处理(P<0.05).B组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术后清醒时间亦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与氯丙嗪复合氯胺酮相比,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能更好地保持呼吸循环的稳定,且术后患儿易于清醒,是一种理想的婴儿眼科手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甲状腺瘤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氟芬组(B组),行患侧颈深丛(5ml)和双侧颈浅丛(各10ml)神经阻滞。A组切皮前给予丙泊酚负荷量1 mg/kg,1.5~2 mg·kg-1·h-1维持。B组切皮前静脉注射氟哌利多5 mg+芬太尼0.1 mg。监测麻醉前、后及术中多时点、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前、术中、术毕测血糖,放射免疫法测血清皮质醇。结果:2组患者的MAP、HR在手术中各时点及术毕均有所增加(P<0.01),但A组MAP各时点均低于B组(P<0.05~P<0.01);HR除麻醉后、手术中5 min外,其余各时点A组也低于B组(P<0.01)。2组患者血糖在手术中、术毕均较麻醉前升高(P<0.01),但术中和术毕A组患者血糖低于B组(P<0.01)。2组患者皮质醇在手术中均较麻醉前升高(P<0.01),但A组低于B组(P<0.01)。术毕A组患者皮质醇与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仍高于麻醉前(P<0.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泊酚能减轻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