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人支架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狭窄(颅内段)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临床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病人20例,其中18例均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死亡2例.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十分重要,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方法及对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住院脑血管病患者50例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造影显示38例(76%)有血管狭窄,发现动脉瘤5例(10%),脑血管畸形3例(6%),4例(8%)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术中并发抽搐发作2例。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疾病,减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最终目的。近年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已成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支架治疗脑血管狭窄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DSA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64例进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观察DSA诊断结果,分析介入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有脑血管和头颈部大血管病变76例,病变血管84支。64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出现心率变缓等不良反应。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A介入诊断,可为介入治疗提高评估依据。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介入治疗手段,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00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的护理及配合体会。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心理护理、配合及手术后密切的观察、护理:结果100例脑血管造影均取得满意效果,造影成功率100%。1例患者术中出现血压下降,5例患者术后有轻微并发症。结论DSA能准确评估血管状况,比较安全。全面护理对保证造影成功、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患者血浆(Hcy)水平,并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颈部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2例),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3例),颈动脉中度狭窄组(18例)和颈动脉重度狭窄组(11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重度狭窄组Hcy水平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组及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中度狭窄组明显高于颈动脉轻度狭窄组.结论:Hcy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在临床诊断及病情判断上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713-714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100例脑血管造影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进行护理及配合,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准备及操作。结果 100例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均得到了预期的造影效果,经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100例患者中只有1例有造影后有血压下降情况,3例术后有并发症,但症状较轻,经对症治疗恢复。结论脑血管造影是神经内科患者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面护理,可保证患者的造影效果,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周旋 《中国医药指南》2012,(36):531-53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进行治疗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54例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共发现37例患者有45枚血管瘤,以及10例患者患者有动静脉畸形。而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共发现34例患者有37枚血管瘤,其中2枚血管瘤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动静脉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动脉瘤以及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显高于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终确诊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预后往往不良。随着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DSA可快速对CVST作出诊断,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CVST的有效治疗手段,大大降低了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57例,均给予细心的临床护理,观察护理配合后的效果。结果本组行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57例,均给予细心的临床护理后,术后并发症率12.28%,包括脑出血患者1例,脑血管痉挛患者2例,支架塌陷患者1例,皮下血肿患者1例,穿刺部位出血患者2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94.74%,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94.74%,非常满意50例(87.72%),满意4例(7.02%),不满意3例(5.26%)结论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需要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可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对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对其进行DSA介入检查及治疗中介入DSA术,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经过DSA检查后发现15例血管正常;41例患者血管异常,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动脉闭塞5例,脑动脉畸形6例,大脑动脉狭窄28例。对41例血管异常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16例,血管部分再通的患者23例,血管未通的患者2例。患者病变较治疗前改善情况显著,病区的面积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6.1±10.6)%,(12.8±5.3)%;直径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3.1±11.5)%,(12.1±4.3)%;病变长度治疗前后分别为(7.6±2.3)mm,(11.1±2.2)mm;最小直径治疗前后分别为(0.8±0.3)mm,(2.4±0.8)mm;各个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对治疗提供了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的时机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6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66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2例。其中动脉瘤患者13例行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7例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DSA造影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瘤、血管畸形的大小、方向。在出血后3天内及3周后行造影检查动脉瘤的检查阳性率比较高,且血管痉挛发生几率较少。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选择其中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要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服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增加支架成形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变血管改变方面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变血管改变方面,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施行支架成形介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病变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方法:对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准备行造影术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造影过程中根据手术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给予完善的基础及专科护理.结果:31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动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06~2008年1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并对38例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观察和护理。结果除4例剧烈躁动而终止动脉溶栓行常规药物治疗外,其余均采用动脉溶栓治疗获得成功疗效满意。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可明确病因定位诊断,早期选择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进行探究。方法对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术,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病情评估等护理措施,手术中将手术配合及病情观察做好,手术后将并发症护理和病情观察做好。结果经护理后,脑血管狭窄患者全部好转出院,并且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在将狭窄支架介入到脑血管狭窄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玲  杨欢  李双成  汤朝晖  李建霞 《河北医药》2013,(13):1947-1949
目的分析75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提示有动脉狭窄的脑血管造影特点,观察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的59例神经内科75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162处,颅内动脉狭窄22处,颅外动脉狭窄150处,其中单一动脉狭窄5例,54例(91.5%)合并2处以上狭窄(狭窄程度≥30%);颅外动脉重度狭窄(NASCET)的标准(>70%)占46.9%,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占6.1%,造影发现合并未破裂动脉瘤5例(8%),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支架治疗的46例,占77.9%,其中发生并发症3例(6.1%),1例合并高灌注综合征,1例颅内出血,1例脑梗死。结论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技术操作可行,但常多发血管病变,需较高的手术技巧和综合的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西藏首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对脑血管疾病作出诊断。结果 :手术顺利 ,病灶显示清楚 ,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探索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高原地区适应症、手术并发症及对今后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美琴 《淮海医药》2008,26(4):356-35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故其诊断与治疗成为神经科医生和患者关心的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与治疗主要包括脑血管造影成像、血栓内溶栓、脑血管狭窄成形术^[1]。随着神经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通过对2004年12月~2006年8月的160例脑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病人的术后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21例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萍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220-1222
目的 通过对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护理工作的总结分析,提出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对21例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物品的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积极配合医生救治,以及术后给予周密细致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及时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21例患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结论 完善的护理配合是患者安全顺利进行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