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时按常规经营养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输液增温器对营养液予持续恒定加温,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均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输注营养液时应用输液增温器予持续恒定加温.增温效果确切稳定.减少了因营养液温度不适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输液增温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输液增温嚣加温营养液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时按常规经营养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输液增温器对营养液予持续恒定加温,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均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 输注营养液时应用输液增温器予持续恒定加温,增温效果确切稳定,减少了因营养液温度不适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3.
吉凤庆 《护理学杂志》2007,22(12):67-68
目的 探讨自制肠内营养液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方法,即术后静脉输入营养混合液,停止胃肠减压后过渡至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术中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 h经鼻肠管滴注自制肠内营养液.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肠内营养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鼻饲输注器的管饲效果,为临床选择肠内营养输注器提供依据。方法将124例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肠内输注泵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膀胱冲洗器输注,比较两组鼻饲期间鼻饲并发症发生率及费用。结果两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饲输注器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老年住院患者采用一次性膀胱冲洗器输注营养液,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陶花  黄晓萍  田金萍  禹玲 《护理学杂志》2019,34(6):36-37+47
目的观察动态调整肠内营养液输注速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糖尿病肠内营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均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对照组按常规依据患者肠内营养液达全量耐受的速度输注;观察组根据末次血糖节点值动态调整输注速度。比较两组3 d平均血糖值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平均值、血糖水平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动态调整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有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60例食管癌患者在手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实施EN支持。输注肠内营养液前1~2 d常规先缓慢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液500 mL/d,无胃肠道反应后滴注要素饮食配方液1 000~2 000 mL/d,滴注速度自20滴/min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快,肠内营养液输注量的增多,经静脉营养液逐渐减量至完全停用。结果 35%的患者表现为实施喂养初期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腹泻。结论肠内营养的应用能够改善食管癌手术的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袋鼠肠内营养电子泵在鼻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鼻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普通肠内营养泵鼻饲,观察组应用袋鼠肠内营养电子泵,鼻饲3个月后对两组鼻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鼻饲期间胃潴留、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其营养支持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袋鼠肠内营养电子泵控制鼻饲液输注,能有效预防鼻饲并发症发生,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制剂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术后24h内均通过肠内营养泵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使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剂,对照组使用不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剂,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9.
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液在重度脑挫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严莹  刘汉  倪海滨 《护理学杂志》2004,19(16):70-71
将73例重度脑挫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采用输液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对照组(36例)用50 ml推注器从胃管注入营养液.结果实施肠内营养期间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4例;两组输注最大耐受量、肠道并发症、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提示采用输液泵可显著提高脑挫伤病人的营养耐受量,减少肠道并发症,病人血糖水平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中药和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中药和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的意义.方法4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22例,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中药,待肠鸣音恢复后同时滴注营养液;对照组19例,术后早期不用中药,待肠鸣音恢复后同样滴注营养液,两组供给热量和氮量相同.术后分别观察两组胃液胆汁胰液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3d两组平均消化液引流量无显著差别(P>0.05);4~6d治疗组平均消化液引流量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7~9d两组平均消化液引流量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术后第14d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较术后第1d明显改善(P<0.05~0.01);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实施中药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11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5例)和肠外营养组(15例).两组于术前3d至术后8d期间分别给予肠内营养素(安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每日动态监测血糖;术前1d和术后8d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营养支持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均较为满意:3餐前手指末梢血糖为5.0~9.0 mmol/L,3餐后2h手指末梢血糖为7.0~10.0 mmol/L,晚10时和凌晨3时的血糖波动于4.0~8.0 mmol/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小于3.5 mmol/L).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2.4±15.7)h,明显快于肠外营养组的(90.8±22.4) h(P<0.01).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 (650.8±45.8)元,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16.5±152.6)元(P<0.01).结论 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在有效调控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营养支持的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等结局资料,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1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087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术后24h内予以肠内营养者541例(早期营养组),术后予以常规营养支持或单纯静脉输液者546例(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营养组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WMD=2.87,95%CI:1.03。4.71:WMD=0.04,95%CI:0.02-0.05),术后肠通气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WMD=4.10,95%CI:-5.38—2.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4,95%CI:0.44—0.93)。结论胃肠道手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对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遵照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分无营养风险的69例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4例)和肠内营养组(3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天流质饮食,术前禁食12 h,术后禁食3 d、补充液体及所需热量,胃肠功能恢复后进半流质;肠内营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300 g/d,术前4 h停用,术后24 h即开始鼻饲.两组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监测营养指标、炎症反应、免疫指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及营养代谢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除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WBC、IgG、IgA、IgM、C3、C4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简便、价廉、安全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2年1-5月问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少量多次进水加肠内营养制剂(佳维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加快[(54.3±11.9)h比(65.7±10.0)h,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4±1.1)d比(7.1±1.4)d,P〈0.05],住院费用明显减少[(3.63±0.64)万元比(4.28±0.43)万元人民币,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3/24)比16.7%(4/24),P〉0.05]。术后第5天,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CRP、IL-6及TNF-a等炎性反应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Dixon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将64例行Dixon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和肠内外联合营养组(EN+PN组)32例。术后早期即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漏,EN+PN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PN组;术后第7天检测各项营养指标,EN+PN组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高于PN组(P〈0.05)。结果表明,直肠癌Dixon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不但能更好地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还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并且能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差异. 方法 将2009年至2011年来,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观察两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体重、血浆白蛋白、早期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PN组,早期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PN组. 结论 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显著改善术后的营养指标,尤其是肠内营养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营养康复、减少早期辅助化疗不良反应,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病人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52例恶性肿瘤患者上消化道重建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及引流量)、营养状况(术后7 d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的含量)、并发症(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发病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与TPN组比较,E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拔管时间显著提前[(41.5±8.8)h vs(67.9±10.0)h,(54.4±11.1)d vs(63.6±17.3)d,P〈0.05],引流量显著减少[(369.3±111.4)mL vs(564.6±173.6)mL,P〈0.01];EEN及TPN均能提高术后7 d血浆白蛋白的水平(P〉0.05);EEN组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TPN组[(296.47±36.44)mg/L vs(259.62±42.41)mg/L,P〈0.01;(2.18±0.35)g/L vs(1.94±0.37)g/L,P〈0.05];EEN组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并发率均低于TPN组;EEN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结论: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及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预后,促进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病人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癌胃切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无风险的胃癌胃切除病人,围术期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回顾性分析三种方案的营养支持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90例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肠道预适应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前口服、术后管饲整肠内营养混悬液[整蛋白-中链三酰甘油(TP-MCT)];B组(整蛋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C组(短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SP)]。比较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1、7天营养指标(白蛋白、总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7天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人体成分指标以及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胰岛素抵抗指标(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观察比较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三组病人术后营养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腹胀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