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于腹腔感染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大黄素治疗组;C组: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组。造模12h,2,4h,36h后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并观察肠粘膜损伤程度。结果:CLP后大鼠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而C组下降较B组明显(P〈0.05)。TNF—α、IL-6明显升高,而C组升高较B组明显(P〈0.01),肠粘膜损伤评分变化也有相同趋势(P〈0.05)。结论:大黄素能减轻CLP所致腹腔感染大鼠的炎症反应和肠粘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将120例ASAⅠ-Ⅱ级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吗啡组(M组)和曲马多组(T组)各40例。3组均以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丙泊酚1.0mg/kg、罗库溴铵1.5mg/kg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以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MAC值2.1左右),术中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于麻醉诱导前10minM组静脉注射吗啡0.1mg/kg,T组静脉注射曲马多1.5mg/kg,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5mg/kg。3组分别于术前(T0)、手术结束后3h(T1)、术后1d(T2)和术后3d(T3)取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IL-2、IL-6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结果显示,M组IL-2水平在术后3h开始下降(P〈0.05),术后1d时下降到更低的水平(P〈0.01),术后3d时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麻醉前的水平(P〈0.05);T组IL-2水平在术后3h与麻醉前比较无差异,术后1d后逐渐升高(P〈0.05),在术后3d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F组IL-2水平术后3h明显升高,持续至术后1d,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d后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3组IL-6血清浓度术后3h全部升高,术后1d达顶峰。T组与F组术后1d血清IL-6浓度与M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F组升高的幅度较T组小(P〈0.01)。术后3d F组与M组血清IL-6浓度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M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F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M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与吗啡和曲马多相比,氟比洛芬酯可更好地促进IL-2的分泌,抑制IL-6的升高,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围手术期镇痛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联合亚甲蓝局部注射用于肛肠病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将8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PCEA,B组采用PCEA联合亚甲蓝局部注射。结果显示,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结果表明,PCEA联合亚甲蓝局部注射用于肛肠病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优点,不失为肛肠病手术后镇痛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预防大鼠术后肠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肠粘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5 mg/kg)和七叶皂苷钠组(七叶皂苷钠2 mg/kg),每组10只;另随机取10只大鼠开腹后立即缝合作为假手术组。均经尾静脉注射给药,造模前1 d给药1次,术后继续给药3 d,1次/d。术后1周进行粘连程度分级,并取粘连肠段测定羟脯氨酸水平;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七叶皂苷钠能明显改善肠粘连程度(P〈0.01),能显著降低粘连肠段羟脯氨酸水平(P〈0.01),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P〈0.01)。结论从本研究的初步结果看,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清胰汤对大鼠SAP(重型急性胰腺炎)早期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ln组)、SAP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清胰汤治疗组(Q组),每组20只。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白介素-1)、IL-6(白介素-6),生化法检测血清AMY(淀粉酶)水平,计算胰腺脏器系数并观察大体及光镜下病理学改变。结果:各组血清TNFα、IL-1、IL-6均明显升高(P〈0.01),并随时间的延长升高更加显著(P〈0.01)。给予清胰汤后,腹水量都明显减少;除2h组外胰腺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胰腺病理评分减少(P〈0.01);血清AMY、TNFα、IL-1、IL-6明显下降。结论:清胰汤对大鼠SAP早期SIRS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肾炎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白介素-6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中药肾炎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病理改变及尿和血中白介素6(IL-6)的影响。寻找肾炎康治疗MsPGN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慢性血清病性MsFGN模型,于造模第6周起,治疗组灌服肾炎康口服液3ml/d,模型组灌服等量自来水为对照,6周后观察MsPGN模型肾脏病理改变、24h尿蛋白定量(TP/24h),尿及血IL-6含量及肾功能。结果:病理组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节段性加重,肾小管亦有明显病变,尿TP/24h、尿及血IL-6含量及BUN、Scr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均P〈0.01);治疗组系膜增生比病理组轻,多为节段性增生,肾小管病变轻微,尿蛋白、尿及血IL-6、BUN及Scr虽亦高于正常大鼠(P〈0.05或P〈0.01),但显著低于病理组(P〈0.05或P〈0.01)。结论:肾炎康能降低MsPGN大鼠尿蛋白,降低尿及血中IL-6含量,改善肾功能,抑制系膜细胞增生。肾炎康治疗MsPGN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加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局部注射对肛肠病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效果,将3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肛肠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0例,镇痛方式:A组术前3h肌肉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8mg,术后于创面局部点状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剂(亚甲蓝20mg、2%利多卡因5ml、注射用水10ml的混合液);B组仅术后于创面局部点状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剂;C组仅术后口服曲马多缓释片。对比观察三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显示,(1)肛门疼痛VAS评分:A组患者术后6~72h几乎无痛。术后6h、24h肛门疼痛VAS评分A组均低于B、c组,P〈0.05或P〈0.01。术后72h肛门疼痛VAS评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1。(2)镇痛效果:A组患者术后6~72h镇痛效果均为优。术后6h、24h镇痛效果A组均明显优于B、c组,P〈0.01。术后72h镇痛效果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均明显优于C组,P〈0.01。结果表明,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加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局部注射对肛肠病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用绞股蓝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光老化模型皮肤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光老化皮肤组织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无毛小鼠随机分成5组,制模同时,给药组外用绞股蓝。测定其皮肤组织中CAT、GSH—PX活性及HYP含量。结果模型组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HYP含量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P〈0.05,P〈0.05),给药组中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绞股蓝可以通过提高CAT、GSH—PX的活性,增加HYP含量达到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白介素-2受体(IL-2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中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并以5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IL-2R、IL-6、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68例AP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IL-2R、IL-6、TNF—α在AP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不同时期小肠黏膜病理变化特点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肝移植术后肠道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模型组(R组):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只进行肝血管的分离,模型组大鼠建立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在肝脏阻断20min后,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后4、8、16、24h4个亚组(即R4组、R8组、R16组和R24组),每组各5只动物。检测各组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小肠组织IL-1β、TNF—α和IL-6水平变化。结果在光镜下观察发现S组大多数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各模型组肠组织光镜下可见上皮层结构出现破坏,由最初的绒毛尖端上皮下间隙增大逐渐发展到上皮层与固有层大量分离,累及绒毛两侧,部分绒毛顶端甚至出现破损,这些病理改变在R8和R16组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恢复。与S组比较,各模型组Chiu’s评分增高(均为P〈0.05);各模型组相比,R8组、R16组较R4组、R24组Chiu’s评分增高(均为P〈0.05)。与S组比较,R16组肠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增高(P〈0.05);各模型组的肠组织TNF-α、IL-1β、IL-6在肝脏再灌注后4h(R4组)开始升高,在16h达到高峰(R16组),在24h开始逐渐恢复(R24组)。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小肠黏膜损伤,4h内损伤逐渐加重,24h开始逐渐恢复;该损伤可能与小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β6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结直肠癌患者IL-6及IL-8血清表达和癌细胞分泌的影响,初步探讨辛伐他汀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机制。方法:应用ELISA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及IL-8水平,应用RT-PCR比较IL-6与IL-8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IL-6与IL-8的变化规律。应用ELISA检测辛伐他汀干预后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与Ca-co-2)上清中IL-6与IL-8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6与IL-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IL-8 mRNA表达水平在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而IL-6 mRNA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应用辛伐他汀(80 mg/d)治疗14 d后,血清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L-8无明显变化(P>0.05)。应用浓度达到5μmol/L以上辛伐他汀干预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与Caco-2后,其IL-6及IL-8分泌明显下降(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6的水平,并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IL-8与IL-6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炎颗粒治疗肾盂肾炎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孙氏方法改进造模,治疗组分别按剂量3.12、6.24、12.48g·kg^-1·d^-1予清炎颗粒,模型组予生理盐水,对照组予至灵胶囊灌胃,喂养至3d、7d、15d、30d、60d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其IL-8、IL-10的水平。结果:清炎颗粒能显著降低不同时段血清IL-8的水平、提高不同时段血清IL-10的水平。结论:免疫调控可能是清炎颗粒治疗肾盂肾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尿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检测在膀胱肿瘤诊断、分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夹心法,检测43例膀胱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20例正常人血清、尿液的IL-10水平。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尿液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清、尿液IL-10水平接近,而患者尿液IL-10水平明显高于同期血清IL-10水平(P〈0.05);膀胱肿瘤肌层浸润组患者尿液IL-10水平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组(P〈0.05);膀胱肿瘤复发组尿液IL-10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尿液IL-10水平检测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较血清IL一10水平敏感而稳定。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探讨溃愈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本研究以采用中药溃愈散保留灌肠治疗的UC患者(治疗组)、采用西药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的UC患者(对照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空白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TNF-α、IL-8的含量,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结肠组织中TNF-α、IL-8的表达水平,并将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NF-α、IL-8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6%,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20/28),P〈0.05;(2)TNF-α、IL-8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UC患者治疗后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NF-α、IL-8水平均显著降低,尤以治疗组降低更明显。结果表明,中药溃愈散保留灌肠对U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炎症递质的释放,来有效阻断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生素C(Vit C)玉屏风散合剂和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免疫效应和机制,探索中西医结合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优化方案。方法选取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Vit C玉屏风散组和流感疫苗组,分别给予Vit C玉屏风散合剂连续灌胃14 d,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仿人体生理状态;上述动物连续喂养14 d后取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肠灌洗液;ELISA法检测肺肠灌洗液中SIgA和IgG的含量,以及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和TGF-β)含量。结果 VitC玉屏风散上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SIgA和IgG水平(SIgA:t =1.68,P >0.05;IgG:t =-0.85,P >0.05),对血液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影响(t 分别为0.51、0.58、1.55、1.51、0.72和1.21;P均>0.05),细胞因子呈Th1优势反应(Th1/Th2=1.19);流感疫苗上调血液中和IgG抗体水平(Z =0.20,P >0.05),上调血液IFN-γ、TNF-α、IL-6和TGF-β水平(t 分别为1.78、0.95、2.05和0.71;P均>0.05)可显著提高血液IL-2和IL-4水平(t分别为2.53和2.29;P均<0.05),且Th1漂移更加明显(Th1/Th2=1.35)。结论 VitC玉屏风散可直接激活黏膜免疫防御机制,促进呼吸道保护性抗体SIgA和IgG的形成,抵御病毒入侵;流感疫苗主要激活系统免疫,上调系统免疫水平,对入侵体内的流感病毒发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二者可以优势互补,通过不同的机制在防治流行性感冒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均使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评价患者接受治疗后28d病死率,以及APACHEⅡ评分;并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均有明显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及联合血必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联合血必净治疗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可能通过改善以上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d病死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神经功能及血清IL-6、IL-10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轻型34例,中型60例,重型11例),选取健康研究对象5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轻型、中型及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IL-6、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三组的IL-6、IL-10水平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而越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7d、14d的IL-6、IL-10水平及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使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快速降低及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醛急性染毒对性成熟期雄性大鼠支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性成熟期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甲醛染毒高[10mg/(kg·d)]、中[1mg/(kg·d)]、低[0.1mg/(kg·d)]剂量和对照组4组。腹腔注射染毒3d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支持细胞的超微结构,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雄激素结合蛋白(ABP)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①染毒3d后,高剂量甲醛染毒组精子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中、高剂量甲醛染毒组精子活动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②中、高剂量甲醛染毒组大鼠支持细胞线粒体空泡化、核染色质边集;③各剂量甲醛染毒组的ABP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相关检验发现甲醛染毒剂量与ABPmRNA表达水平显著负相关(r=-0.896,P〈0.05)。结论对支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甲醛雄性生殖毒性的重要机制。 献标志码:A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FN-γ、IL-4含量的影响。方法观察组64例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另选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血清IFN-γ、IL-4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40例(62.50%),有效20例(31.25%),无效4例(6.25%),总有效率93.75%。患者出现的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伴或不伴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经治疗后,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IL-4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FN-γ的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IL-4、IFN-γ含量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率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地塞米松通过调节IFN-γ、IL-6含量的变化进一步阻止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