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汉利  张和武  樊龙昌 《医药导报》2002,21(10):678-679
目的:探讨分娩后结核病强化期抗结核治疗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分娩后结核病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育龄结核病妇女8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强化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强化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期抗结核药物对分娩后结核病妇女不产生更大危害,可采用同于普通人群的强化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在此病的控制与治疗中常常使用抗结核药物。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充分了解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了解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以下简称"不良反应")分布特征及对结核病治疗的影响;对临床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护肝药使用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估;对预防与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和经济负担研究;探讨不良反应的应对策略,为结核病防治规划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抗痨”又称结核病化学治疗,是结核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核病化学治疗是已公认并广泛推行的有效的结核病防治手段.成功的化学治疗可治愈结核病,促进结核病疫情下降,降低结核病感染率、患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化学治疗是结核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策略之一.但是,较长疗程的抗结核治疗常会伴随出现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依从顺应性差;不规律治疗、中断治疗→治疗失败、复发使耐药结核病例增加.结核病药物不良反应是正确实施化疗原则的一大障碍例.为更好地防治结核病,应对抗结核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现就本院2005~2010年住院结核患者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及表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抗结核药物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之一[1,2]。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与威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一般疗程较长,各种药物综合使用会带来众多不良反应[3]。现对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近年来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有药物尚存在细菌耐药性、耐受程度和不良反应等问題,因此,需进一步寻找更理想的药物。 1973年等合成了若干3-苯基偶氮吲哚化合物(Ⅰ),并发现它们具有抗结核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结核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直接影响结核病的防治。深入研究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作用机制、危险因素、临床判断、防治措施,对防治抗结核药物的肝毒性作用、促进其在临床的安全应用有  相似文献   

7.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是全球重大人类传染病之一。现有用于抗结核病的化疗药物,品种少、选择余地小、治疗疗程长且不良反应严重。多药耐药和广药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使全球抗结核的形势日益严峻,开发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且不易耐药的新型抗结核药物迫在眉睫。近10年来,抗结核化疗新药研发取得了较明显进展。作者对近年来抗结核病化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次研究对比治疗结核病时采用传统散装药与采取板式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结核病患者总计200例。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使用传统散装药组90例患者,使用板式抗结核药组11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服用板式抗结核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传统散装药的患者,P<0.05;强化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巩固期患者,P<0.05;不同性别、体重以及60岁以下患者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6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轻度肝损害与中度以上肝损害程度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结核病时采用板式抗结核药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采取传统散装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的是临床在应用板式抗结核药物给予患者治疗时应对加强对患者的体征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保障患者临床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姚琳  顾斌斌  张建平 《抗感染药学》2023,(12):1229-1234
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结核病的成功治愈的关键,但抗结核治疗通常所用药物较多、疗程也较长,因而药物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肝脏损害、胃肠道反应、耳肾毒性、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该文主要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处置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抗结核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特征,从而减少或避免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方法对36例患者采用综合药物治疗,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各器官系统的影响等,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体重等的关系。结果 36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6%,以胃肠道不良反应为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体重、性别、年龄等有关。结论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病患者的治愈情况,应尽快研发新一代抗结核药物,控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雪梅  谢建平 《药学学报》2008,43(8):788-792
随着一线抗结核药物的长期和广泛使用,结核病耐药性亦不断增加,其中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和持留菌感染已经成为结核病有效防治的关卡。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迫在眉睫。卷曲霉素被认为是较理想的二线结核病治疗药物,也是开发新的肽类结核病药物的模板。本文综述了从功能基因组学角度研究卷曲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转录组水平的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新机制,为合理使用卷曲霉素和开发新一代肽类抗生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由于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菌株的出现,抗结核药物出现防治困难。针对耐药机制开发抗结核药物的增效剂可以减少耐药性的出现和缩短治疗时间。本文从靶向细胞壁、外排泵和β-内酰胺酶的增效剂与抗结核药物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开发活性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增效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唐颖 《云南医药》2014,(2):208-210
结核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蔓延的慢性呼吸道传播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抗结核药物在有效控制结核病蔓延、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和神经损害等。  相似文献   

14.
王道国  余辉山 《医药导报》2012,31(3):317-321
摘要总结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的作用机制和综合疗效。抗结核药物分为一线药和二线药,根据药理作用分为“全能杀菌药”“半杀菌药”“抑菌药”和“协同性的抗结核药物”。在不同抗结核药物中根据不同病情选择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达16种。掌握不同抗结核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后,方可根据不同的结核病情,制定出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用药疗程、用药方法,更好地治愈结核病,有效地控制结核病流行。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耐药结核菌的产生与扩展,结核菌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RV)的双重感染以及许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则不完善,使全球结核病菌呈明显上升趋势。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控制结核病起决定性作用,合理化疗可使病灶内细菌消灭最终达到痊愈。但抗结核药物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正确对待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后期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疫情处于紧急状态。据了解,结核病是患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也是21世纪发展中国家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和发达国家再度活跃的疾病。抗结核药物与所有药物一样,对人体具有双重影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是影响结核控制的主要因素。如何避免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结核治愈率,是目前应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在我院结核门诊诊治的结核病患者多采用规范化短程化疗方案,虽较以前治疗方案明显减少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据国内报道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改变最佳抗结核化疗方案者仍可达20%,少数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就我院结核门诊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44年发现链霉素后,氨柳酸、氨硫脲、异烟肼、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也相继问世,开创了结核病化学治疗的新纪元,结核病的预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高效抗结核药物利福平的研制成功及对吡嗪酰胺的灭菌活性的再认识,为结核病的短程化学治疗奠定了物质基础.以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Z)为主体的联合化疗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初治肺结核可获90%以上的治愈率.但是,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总是与细菌的耐药性产生相伴而行的,再加上不合理的化疗方案包括单药治疗、未严格执行直接观察下的督导化疗方针(DOTS)、患者的依从性差以及因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困难而不能全程、规律治疗等诸多主客观原因,耐药、耐多药结核病(MDR-TB)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抗结核药的合理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西药、免疫调节剂、中药之间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进行综述。结果:在临床联合用药治疗结核病时,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抗结核药物的药理作用、吸收代谢情况及常见不良反应,还要熟悉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有效成分、相互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使其更好地发挥杀灭结核杆菌和抑制结核杆菌生长,迅速改善结核病症状及并发症,促进痰菌阴转、空洞闭合、病灶吸收的作用,以提高治疗的顺应性,同时杜绝或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规范、合理、安全的结核病化疗方案是迅速消除传染性、阻断传播、治愈患者的首要措施,也是化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结核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化学治疗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对结核病治疗的反应受到与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有关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一种以药物治疗期间血清药物浓度为指导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手段;而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抗结核药物个体化给药,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增加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优化目前的治疗方案对提高结核病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对当前关于TDM临床实用性,药物基因组学在结核病治疗中作用予以综述,以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郭向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45-1546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而药物性肝炎是仅次于胃肠道反应的常见不良反应,肝脏损害直接影响患者能否完成结核病规范化治疗,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及转归和预后。2004年3月~2008年8月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物条件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