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张磊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即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辨正治之证与误冶之证,注意其伤。  相似文献   

2.
证势概论     
证势乃所以成证之病机变化趋势,借以衡量证所由生之趋向与力度,凡证皆可由证势标示之。证势分为真证势、意证势、治证势、余证势等类型,各有相应计量方法,比较临诊医案四类证势之强弱异同,可测度、分析、评价辨证论治效应。提出证势理论旨在阐释辨证论治实践中所生疑问,且有俾于补充、完善方剂计量学指标体系,为方证对应研究建立津梁。  相似文献   

3.
张磊主任医师学验俱丰,临证重视辨证论治,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临证思维模式: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  相似文献   

4.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5.
范蕊  辜炳锐  李冀 《天津中医药》2017,34(7):458-460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少阳证之代表方,刘完素崇尚张仲景之说,临证变守经方之法,据证遣药,加减更选,获效良多。现对其运用小柴胡汤化裁之法治妇人产后诸证变方的配伍特点进行解析,以示名家运用经方权变之要妙,再现"方之精,变也"之精髓。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 2.2 里证(腑证) 太阳经病不愈,病邪随太阳之经而侵入太阳之腑,就成为里证.由于病邪有传入气分和血分的不同,因此里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相似文献   

7.
救治急重证,为《伤寒论》之重要内容。纵观全书,其急重之证,固多见于伤寒之晚期,而早期亦不少见。晚期之急重证(如少阴本证),证候多显明昭著,一般不易误诊误治。然因患者体质虚赢,救治颇为棘手,难求速效。早期之急重证,多系太阳病误治后之变证,其证候或才露端倪,或隐晦曲折。此时若辨证准确,救治即时而恰当,多能收立竿见影之效。若粗枝大叶,辨识不清,阴差阳错;或因循苟且,举棋不定,延误战机,则难免一败  相似文献   

8.
总结阮诗玮“六辨”瘀证经验。瘀证主要包括血瘀和瘀血两大证候群。阮诗玮提出从以下6个方面辨治瘀证。(1)辨病因:瘀证之病因主要从“正邪”两方面考虑,可分为正虚致瘀、邪实致瘀;(2)辨病位:瘀证之病位可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经络诸窍,具体可分为“脏腑络瘀、经络窍瘀、三焦之瘀、卫气营血之瘀”;(3)辨病势:瘀证之病势有缓急之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4)辨病体:瘀证在不同个体有所差异,因而治疗亦有所不同;(5)辨病时:时令之变化可影响瘀证;(6)辨病象:瘀证之病象客观存在,可分“潜象、显象”或“固象、液象”。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经方之疗效为医家公认,经方之组方公称严谨,掌握经方之应用多能解决临证之难题,体悟经方每能临证奇中。然经方多病机单一,临证多病机复杂,严格把握经方之适应症、应用指征,多方合用较之临证组方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低热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起病缓慢,除低热外,尚有纳呆、头昏、全身乏力等证,西医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中医辨证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证型特征分布规律。方法:在清华同方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以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文献。通过对现代期刊中不同辨证方法下的证型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索总结基本证型特征,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大量而且集中的文献资源和理论数据。结果:(1)在符合纳入条件的91篇文献中,整合归纳,拟合为30类中医证型。主要证型为脾肾亏虚(报道文献58篇,占15.68%),风热型(报道文献53篇,占14.32%),血热血瘀型(报道文献40篇,占10.81%);(2)在报道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辨证分型及研究病例数的18篇文献中,主要证型为血热血瘀型(文献报道176例,占16.39%),风热型(文献报道168例,占15.64%),阴虚热瘀型(文献报道115例,占10.71%)。结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以实证及虚证为主,主要证型为风热型、血热血瘀型和脾肾亏虚型。  相似文献   

13.
134例糖耐量低减人群中医证候和证型特点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医证型特点,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口服糖耐量试验筛选IGT病例,记录包括腰臀比、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等一般项目;从"正虚""邪凑"两方面选择典型症状设计中医证候问卷,专人采集四诊资料,累计积分,归纳证型。结果筛选出134例资料完整的IGT病例。在代表"正虚"的4种证型中,"气虚证"居于第1位,发生率接近50%,"阴虚证"居第2位;在代表"邪凑"的3种证型中,"燥热证">"湿热证">"血瘀证","燥热证"和"湿热证"总发生率超过40%。结论IGT人群证候特点:"正虚"以"气虚"为主,"阴虚"为辅;引起IGT的"邪凑"以热邪为主,分为燥热和湿热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门诊及住院寒热错杂证CAG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服经验方半夏泻心汤;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维酶素片7片/次,猴头健胃灵胶囊4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复查胃镜以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0.01),其中观察组胃脘痞满、隐痛、嗳气等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2.5%、9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6.
周岚  姜德友 《陕西中医》2023,(4):499-502
姜德友临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首创“定性-辨位-据味”三维一体用药思维。第一维度为“定性用药”,四诊合参先别阴阳寒热。姜师临证首辨病性,通过药之四气进行纠偏。并且善用药之性味调补,重视甘温扶阳。第二维度为“辨位用药”,脏腑经络理论指导用药。根据脏腑归经论、经络归经论、引经作用论、升降浮沉之性论择药,使药达病位。第三维度为“据味用药”,相伍合化以增药之效用。通过运用“五味合化”,产生新的功效。现将姜师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并列举一医案,望对医者临证遣药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中医证候特点,为建立中医证型辨证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向先玉  冉颖卓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9-1602
目的:通过对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临床分析研究;了解患者中医体质与其证型分布;探求体质、证型等因素与T2DM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研究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及证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故而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体质及证型分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77例(28.52%),阴虚质63例(23.33%),气虚质、湿热质42例(15.56%)。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中,痰热(湿)互结证有89例(32.96%),气阴两虚证有64例(23.70%),肝肾阴虚证有53例(19.63%),热盛津伤证有42例(15.56%),阴阳两虚证有22例(8.15%),兼血瘀证有30例(11.11%),兼痰浊证有27例(10.00%)。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中,以痰热(湿)互结证最多;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影响。该结论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进行了总结。郭喜军教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入手进行治疗,在用药方面讲求健脾补肾以助正气、清热解毒以驱“浊毒”,升阳涩肠以止泄泻,调气和血以疏肠络的策略。在诊断和治疗该病时中西结合以期获得良效,还善于使用中药灌肠、热盐包、灸法等外治手段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临床疗效确切。还列举了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际案例,以期为临床辨治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