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市4~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于2003-09/12在武汉市随机抽取2所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选取其中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名,女50名,共2400名。均为年龄4~16岁儿童,监护人同意参加。调查工具为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该量表包括:①一般项目:有性别、年龄、儿童生活主要照顾者、父母职业等。②环境量表:有亲子关系、父母经济状况、家庭大小、父母心理知识认知、教育认知、环境、父母对自己与孩子相处是否需要建议等项目(对各项目进行同趋势化处理,转换为低优即分越低越好,按1~5分共5个等级进行评分,并采用合计方式计算各纬度的得分,按人数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分)。③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做父母调查(113条行为问题,每条有0,1或2分称为粗分,113条粗分加起来称总粗分,再归纳为8~9个因子,计量其因子分),将该量表因子分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父母用)诊断标准对照,判断该儿童是否具有该项行为异常。由各班主任将调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1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纳入儿童2400名,发放调查表2400份,回收调查表2205份,其中内容完整的2199份。由于年龄不符合的有71名,对2128名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调查表进入结果分析。①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χ2CMH=1722.6350,P<0.01)。不同年龄段儿童行为异常发生率相似(P>0.05)。②12~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中非父母照顾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行为正常儿童(17.07%,3.64%,χ2CMH=15.7005,P<0.01)。③4~5岁行为异常男童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家周围噪音污染和亲子关系评分和正常儿童相近(P>0.05);6~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上述3项指标平分普遍高于正常儿童(t=-2.06~-6.77,P<0.05~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④4~5岁行为异常女童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和亲子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t=-2.26,-2.10,P<0.05)。结论:①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②12~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中非父母照顾者多于由父母照顾的正常儿童。③行为问题发生率可能与儿童的生活照顾者、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及家周围的噪音有关。④4~5岁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与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家周围噪音污染和亲子关系无关,但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2003-09/12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武汉市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幼儿园为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人.女50人,共2400人为调查对象,年龄4~16岁凋奄对象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此调查。采用注意力和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评分.该量表按照美阔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编写,并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标准将其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量表还包括环境量表(包括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父母对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的看法等人文环境)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任教班主任分校集中讲解调查表意义、内容及填写方法。由各班主任将凋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I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共回收调查表2205份。内容完整的2199份,年龄不彳午合的有71人,故对2I28份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规范的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13.58%,混合型2.63%,注意缺陷为主型8.27%,多动-冲动为主型2.68%;男童患病率18.57%,女童患病率8.78%,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4:1。2各年龄组各型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5.88%,6~11岁儿童的发病翠为15.85%,12~16岁儿童为9.98%。随着年龄的增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下降得更明显,但6~11岁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于4.5岁和12~16岁。③由父母一起照顾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42.86%),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3.85%);而单独由母亲照顾者,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低(28.85%),混合型患病率最高(42.86%);单独由父亲照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O),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78%);由非父母的其他人来照顾的儿童,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低(7.51%),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15.38%)。④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亲子关系评分和父母精神心理认知评分明显低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分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5.98&;#177;2.42.9.43&;#177;2.42;7.01&;#177;1.50,10.15&;#177;2.92.t=-10.77,-4.00.P&;lt;0.01);父母对学校和校外辅导班是否为影响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学习成绩决定因素看法有明显差异(t=2.59,2.31,P&;lt;0.01,0.05)。结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3个表型中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尤其是6~11岁男性组患病率最高,年龄和性别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有影响;儿童的生活照顾者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也有影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可能与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概念的更新,儿童气质、心理卫生及行为问题成为儿童保健的重要课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贵阳市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及气质类型分布情况。 设计:随机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 单位:贵阳市妇幼保健研究所。 对象:于贵阳市城区33个儿保责任地随机抽取12家单位为调查点,调查期间来做健康检查的1~6岁儿童,排除有严重躯体疾患及智力异常的儿童。 方法:采用自制心理卫生调查表、中国1~3岁儿童气质量表、中国3~7岁儿童气质量表、2~3岁儿童行为量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分别调查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行为问题及气质类型分布,所有问卷均由儿童父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于初测后2~4周随机抽取部分受试者重新填写上述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行为问题及气质类型分布,社会环境因素对气质、行为的影响。 结果:①贵阳市儿童气质类型分布中,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中间近容易抚育型,中间近抚育困难型、发育缓慢型气质分布分别占35.58%,4.21%,39.70%,7.37%,13.14%。②贵阳市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94.50%,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分别为98.91%,97.26%,96.19%,94.05%,93.13%(P〈0.01)。③行为问题总检出率分别为19.57%,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31.76%,26.69%,22.58%,21.33%,12.72%(P〈0.001)。居住条件、父母文化程度、婚姻关系,管教态度、亲子关系、孕期营养、患病情况、照管人等与气质类型及行为问题发生有关,气质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密切。 结论:贵阳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普遍存在,应予以重视,可通过对相关因素的改造,帮助其重塑良好个性,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2003-09/12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武汉市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幼儿园为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人,女50人,共2400人为调查对象,年龄4~16岁.调查对象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此调查.采用注意力和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评分,该量表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编写,并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标准将其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量表还包括环境量表(包括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父母对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的看法等人文环境)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任教班主任分校集中讲解调查表意义、内容及填写方法.由各班主任将调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1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共回收调查表2 205份,内容完整的2 199份,年龄不符合的有71人,故对2 128份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规范的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13.58%,混合型2.63%,注意缺陷为主型8.27%,多动-冲动为主型2.68%;男童患病率18.57%,女童患病率8.78%,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41.②各年龄组各型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5.88%,6~11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5.85%,12~16岁儿童为9.98%.随着年龄的增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下降得更明显,但6~1岁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于4~5岁和12~16岁.③由父母一起照顾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42.86%),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3.85%);而单独由母亲照顾者,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低(28.85%),混合型患病率最高(42.86%);单独由父亲照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0),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78%);由非父母的其他人来照顾的儿童,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低(7.51%),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15.38%).④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亲子关系评分和父母精神心理认知评分明显低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分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5.98±2.42,9.43±2.42;7.01±1.50,10.15±2.92,t=-10.77,-4.00,P<0.01);父母对学校和校外辅导班是否为影响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学习成绩决定因素看法有明显差异(t=2.59,2.31,P<0.01,0.05).结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3个表型中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尤其是6~11岁男性组患病率最高,年龄和性别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有影响;儿童的生活照顾者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也有影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可能与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环境铅污染日趋严重,铅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毒性较为突出。 目的:观察低血铅水平对学龄前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设计:抽样调查。 单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 对象:于2004—09/10随机整群抽取珠海市某居民区幼儿园211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9名,女102名。 方法:采指端末梢血20μL,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血铅,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组(〉100μg/L),低血铅组(〈100μg/L),又以不同血铅水平再分为〈50μg/L组、50μg/L~组、100μg/L~组、150μg/L组、250μg/L~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拟调查表(包括可能影响儿童神经行为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抚养方式和家庭文化背景等)进行问卷调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家长填写。结果与血铅值进行简单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血铅水平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各因子分。②血铅值与行为因子分相关分析。 结果:发放问卷211份,回收211份,有效211份,有效率100%。①高血铅组外向行为得分及行为异常率(13.28&;#177;6.26,18.26%)显著高于低血铅组(9.98&;#177;5.46,7.29%)(t=4.0677,X^2=5.470,P〈0.05),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内向得分及总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不同组别血铅水平行为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X^2=13.695,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血铅≥150μg/L行为异常率显著高于前3组(X^2分别为4.727,6.261,5.168;4.503,5.911,4.928,P均〈0.05),表明血铅≥150μg/L时,儿童行为异常率显著增多。③血铅对数值与多动、攻击、违纪因子分显著正相关(r=0.3164,0.2828,0.1886,P〈0.05)。与肥胖、分裂、残忍、性问卷无相关性(r=0.1024,0.0942,0.1183,0.0926,P〉0.05)。④经逐步回归分析,多动、攻击及违纪因子分列入回归方程,这表明在控制家庭,社会等混杂因素后,铅对儿童外向行为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水平铅暴露对幼儿外向行为具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中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郭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22-1123
目的:了解天津市和平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配合2001年全国0~6岁儿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天津市和平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5000人,其中对2~6岁的儿童3606人采取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筛查。筛查阳性者进入诊断程序,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心理教育量表评定。结果:确诊为儿童孤独症的共5名,均为男性,年龄2—4岁,时点患病率为0.1%,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母孕期和围生期有高危因素,但无特异性;父母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以上,亲子关系良好;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发育的停滞或减退,接触交往障碍和兴趣活动范围狭窄。结论:天津市和平区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在国内外报道的患病率范围内,应加强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心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心理状况.为注意缺陷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04-01/2004-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95例注意缺陷障碍儿童作为注意缺陷障碍组。随机抽选青岛市两所普通小学1-6年级的40例无往意缺陷障碍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问卷包括90道是非题,评价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等10个家庭特征)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于.共90个题日,每题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轻到严重分别给于1~5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分别对注意缺陷障碍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心理状况进行测试研究. 结果:发放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问卷135份,回收完整问卷135份进入结果分析;发放父母症状自评量表问卷270份,回收完整问卷256份进入结果分析。(1)注意缺陷障碍组儿童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家庭(P均〈0.05),而矛盾性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2)注意缺陷障碍组儿童父母的强迫、人际关系、忧郁、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儿童父母(P均〈0.05)、(3)注意缺陷障碍组儿童母亲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精神病7个因子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P均〈0.05)。(4)注意缺陷障碍组儿童父亲的人际关系和敌对2个因子分数高于对照组儿童父亲(P均〈0.05)。 结论: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处于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其父母的心理状况欠佳。为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其父母的心理状况对于改善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预后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从系统家庭理论的观点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儿童行为问题本身反映的都是社会、学校、家庭、亲友等各种人际系统网络与个体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关系,家庭治疗是治疗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目的:观察系统家庭康复治疗是否适用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设计:整群抽样,对比观察。单位:昆明医学院精神科。对象:选择2004—05/2005—03昆明市明通小学276名四年级学生及家长。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凋查。方法:采用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凋查276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庭动力学特征,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凋查他们的行为情况。检出有行为问题儿童57例,全体家庭成员自愿参加的家庭作为干预组,任何一名家庭成员不愿参加活动的家庭作为异常对照组,对干预组及其父母进行4个月的系统家庭治疗。4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凋查。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前后两组家庭动力学及儿童行为比较。结果:干预组干预后家庭动力学和儿童行为发生了变化且有统计学差异:家庭气氛由“沉闷、敌对”向“和谐愉快、平等开放”的方向转变;家庭成员的个性化程度由低向高转变;疾病观念由“认为患者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向“患者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向转变,实现“疾病观念的软化”,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总分下降[父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42.20&;#177;22.58),(28.95&;#177;21.90)分,母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50.95&;#177;14.60),(36.40&;#177;15.36)分,P〈0.05]。异常对照组父母亲分别评定的儿童行为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父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38.32&;#177;17.30).(37.57&;#177;16.45)分,母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45.54&;#177;16.02),(40.14&;#177;17.95)分,P〉0.05]。结论:应用系统家庭治疗的思想和技术,家庭治疗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艾氏儿童行为量表在辽西地区的标准化情况并探讨辽西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于1999-10/2001-12选择朝阳、锦州、阜新3个市15所中学共3940人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男女各半,年龄12~16岁,均自愿参加调查。剔除填表不全、问题回答不完整者,共收回内容详实问卷3006份。应用艾氏儿童行为量表(社会能力主要包含儿童的体育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况和在校学习状况;行为问题包括的因子范围较广,有抑郁、交往不良、强迫倾向、社会交往退缩、多动等等)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评估。由各班班主任教师进行协助,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表格填写方法,然后由学生本人及家长各自填写星表一按照调查对象性别分别计算各种行为的评分范围,并与美国及中国常模比较。结果:剔除填表不全、回答问题不完整者,进入结果分析3006人。①辽西地区男孩行为问题因子分与中国、美国常模的比较: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不成熟、敌意退缩的因子常模分均高于美国同年龄男孩,而攻击却相反,与国内报道相一致。辽西地区男孩违纪、攻击低于中国同年龄男孩。②辽西地区女孩行为问题因子分与中国、美国常模的比较:焦虑、体诉、分裂样、抑郁退缩因子分高于美国同组女孩,而攻击却相反,与国内报道相一致。辽西地区女孩焦虑、分裂样、抑郁退缩高于中国同年龄女孩。③辽西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由近亲而非父母照顾、在家养育、非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非干部,父母期望过高、父母态度不一致、教育方式溺爱或过严、学习环境不安静、学习风气不良、居住条件差,儿童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良、无好朋友及参加文娱活动不多等方面,具有以上影响因素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无相应影响因素儿童高(X^2=5.26~24.7l,P〈0.05~0.01).结论:辽西地区3所城市12~16岁男女孩艾氏儿童行为量表的各项因子得分与中国常模一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也与国内报道相符,因此所得出的3所城市儿童行为量表各项因子得分可作为辽西地区常模,在医院及中小学校评估儿童行为问题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