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取SD大鼠29只,制成大鼠局灶作脑缺血模型,观察再灌流0.5~48小时时神经元的改变与巨噬细胞应答,并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再灌注3小时,神经元主要表现为收缩或肿胀,再灌流6小时组,有散在的神经元及鬼影细胞,再灌注48小时组在钙离子致缺血半影区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凝集素GSI-B4标记巨噬细胞表明12小时时出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来自脑膜的巨噬细胞,24小时的出现脑实质内血单核细胞浸润4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缺血淋巴细胞浸润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脑缺血12h、24h、3d、7d和10d后损伤区CD3、CD4和CD8阳性淋巴细胞。结果 缺血12~24h即可见CD3阳性和CD8阳性细胞浸润,3d和7d组阳性细胞最多。这些浸润的淋巴细胞位于反应带以及坏死中心和反应带的交界处。位于坏死区周围的CD3阳性和CD8阳性细胞主要为圆形,有大细胞和小细胞两种形态;位于反  相似文献   

3.
取SD大鼠29只,制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再灌流0.5~48小时时神经元的改变与巨噬细胞应答,并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再灌流3小时内,神经元主要表现为收缩或肿胀;再灌流6小时组,有散在的红神经元及鬼影细胞;再灌流48小时组,缺血半影区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凝集素GSI-B4标记巨噬细胞表明,12小时时出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来自脑膜的巨噬细胞,24小时时出现脑实质内血单核细胞浸润;48小时时脑内巨噬细胞在缺血半影区大量聚集。上述结果表明:①脑缺血后阻止细胞凋亡和减少脑梗塞体积对脑梗塞患者有极重要的意义;②不可逆的神经元损伤早于小胶质细胞活化,来自脑膜的巨噬细胞早于脑实质血单核细胞浸润。该研究结果也为脑梗塞最佳药物治疗时间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吴刚  薛荣亮  苗良生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2):1120-1122
目的 :通过观察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中 Fas、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α)的动态变化及细胞凋亡的情况 ,探讨脑缺血后 Fas、肿瘤坏死因子 - α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动物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及 TUNEL方法检测 Fas、TNF- α的动态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 Fas过度表达 ,且在缺血再灌注后 6h达高峰 ,于 2 4 h开始下降 ;TNF- α的表达于再灌注 3h已有明显升高 ,2 4 h达到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细胞凋亡于再灌注 6h开始增加 ,2 4 h达到高峰 ,36h略有下降 ,且与 Fas及 TNF- α表达范围基本一致。结论 :Fas、TNF- α在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表达增加 ,介导细胞凋亡。它们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缺血1h及3h脑组织中的TGF-β1阳性染色状况。结果显示:①脑缺血1h后缺血测与缺血对侧、缺血侧与对照组的TGF-β1染色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缺血中心和缺血半影区的比较无计学意义(P>0.05);②脑缺血3h后的TGF-β1表达较缺血1h有新的变化,缺血半影区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而缺血中心则呈下降趋势(93.3%vs100%,73.3%vs60%),其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TGF-β1表达增高及TGF-β1可能参与神经细胞抗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半影区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①目的 界定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半影区的范围。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焦油紫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界定脑缺血半影区和中心区。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h,缺血病灶位于纹状体外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下部,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病灶范围逐渐扩大;再灌注1~2d最大,波及纹状体内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上部以及梨状区皮质,之后逐渐缩小;再灌注7~14d恢复到再灌流2h的水平。缺血病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形态和结构过渡区,该区的着色和细胞形态结构界于病灶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即缺血半影区。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呈现坏死特征;缺血半影区细胞主要呈现核固缩、染色质凝聚等凋亡特征。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缺血中心区位于纹状体外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下部,缺血半影区位于纹状体内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上部以及梨状区皮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时间对脑缺血大鼠神经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n=18),随机分成早运动组、晚运动组、静止组(每组n=6)。采用ZeaLonga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早运动组和晚运动组分别在造模后24h和1周给予电动跑台训练,每天30min,持续1周。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第2周末时,早运动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静止组,早运动组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静止组(P<0.001),而晚运动组与静止组相比则均无此差异。结论早运动训练可能有助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NB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造成局部脑缺血模型,观察NBT对脑缺血大鼠行为症状、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预先给予NBT0.21g/kg,0.42g/kg7d,可减轻MCAO大鼠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P<0.05)。结论NBT对大鼠脑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栓线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阻断血流2h后进行再灌注。应用免痘组织化学染色法拴测不同时间段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脑内即有肾上腺髓质表达,假手术后肾上腺髓质素表达略有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既缺血对侧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知胞均增多,但以缺血侧区域增多最为明显,P〈0.05。动态观察发现,脑缺血再灌注2h后,肾上腺髓质素免痘阳性细胞即增多,缺血再灌注6h迭高峰,至1周左右仍明显增多。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8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大鼠MCAO模型,将大脑中动脉(MCA)闭塞不同的时间,应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检测缺血组和对照组大鼠受伤脑及血清中IL-8浓度,结果:闭塞3h缺血侧半球湿重大于非缺血侧(P<0.05),并维持至48h;缺血组脑组织IL-8含量在MCA闭塞3h处于较低水平,随后逐渐升高,至6h达高峰,随后又降低,血清中IL-8含量在缺血3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空白组,假手术组脑组织内IL-8含量高于缺血相*(P<0.01), 同一大脑非损伤侧高于损伤侧,结论:IL-8具有双重作用,既参与脑组织的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又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时程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4-VO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各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回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蛋白在CA1区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海马回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统计阳性细胞表达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将PCNA蛋白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图象分析测得平均灰度值。结果:PCNA蛋白于再灌注后2h在海马CA1区可见表达下降,再灌注后6~24h组明显下降,之后持续低表达。缺血再灌注后6h凋亡细胞开始增加,主要位于CA1区,24~48h为高峰,至72h明显减少。结论:PCNA蛋白主要在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即24h前DNA损伤未积累到严重程度时执行抗凋亡的作用,对损伤神经元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影响。方法:56只大鼠通过大脑中动脉持续性栓塞制成脑缺血模型,于缺血2h后一次性静脉给予bFGF或生理盐水200μ1,分别在3、6、12h,1、3、7、14d后处死动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梗死灶的变化。结果:给药组在3h~3d各时间段梗死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面积百分比缩小值为16.73%~23.53%。结论:外源性bFGF能缩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13.
孟红旗  蒲凡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579-1581,1588
目的:探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脑缺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实验组:大鼠用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对照组:与实验组做同样手术,但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模后第7d、21d后,取出脑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7d及21d镜下海马区神经元排列规则,无明显神经元变性、液化性坏死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模型组7d后海马区神经元排列不规则,少量神经元胞核固缩、溶解或消失,可见点状液化性坏死及空泡形成,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胶质细胞少量增生。模型组21d,海马区神经元排列稀疏,胞核固缩、溶解或消失,可见点状液化性坏死,有较多空泡形成,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胶质细胞少量增生。结论: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能较好地模拟人类血管痴呆(VD)的发病机制,并从形态学上提供了VD患者海马区锥体细胞出现变性、死亡、丢失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Lactuside B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Lactuside B的抗脑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断头法,测定小鼠喘气时间;采用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测定大鼠脑组织的含水量、MDA、SOD和NO值。结果:Lactuside B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张口喘气时间;Lactuside B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后脑组织的含水量,其中高剂量组强于阳性药物对照组;Lactuside B各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后脑组织MDA的含量,升高SOD和NO的含量。该药高剂量组对NO的升高作用优于尼莫地平。结论:Lactuside B具有较好的抗脑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高剂量(2.24g.kg-1.d-1)、低剂量(1.12g.kg-1.d-1)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后3h、24h、72h、7d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通心络的作用。结果(1)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表达变化: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h缺血区BDNF mRNA表达略有上升,而24h表达下降,72h后又开始上升,至缺血后7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脑组织缺血区,BDNF主要在小神经元阳性表达,表达趋势与mRNA基本吻合。(2)通心络对缺血区BDNF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高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7d均有显著提高(P<0.01,P<0.05);通心络低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有明显升高(P<0.01,P<0.05);在缺血后7d,高剂组BD-NF mRNA的表达与低剂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在缺血后各时间点,通心络各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缺血区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BDNF高表达;通心络可增强和延长缺血区BDNF高表达,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探讨了尼维地平(Nilvadipine)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在氟烷麻醉下,由颈内动脉插入单尼龙线阻断大脑中动脉。阻断后1、2、3和4h,皮下注射Nilvadipine或其溶剂聚乙二醇。局灶脑缺血后1h,Nilvadipine投与组,神经缺损体征评分和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少。局灶脑缺血3h以内,Nilvadipine投与组,皮层梗塞灶、总梗塞灶体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定性分析后显示:额顶皮层梗塞灶边缘部即缺血性半暗区的缩小为主。Nilvadipine于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3h以内应用能缩小梗塞灶,可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17.
Qian W  Yao WL  Zhu C  Llu L  Gui LL  Liu ZH  Zhang C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867-870
目的 探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NPC)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移植细胞在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以及分化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脑缺血对照组、INPC移植组.缺血后3 d通过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分别将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INPC悬液注射到2组大鼠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缺血再灌注后对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细胞移植后1和4周分别随机处死2组大鼠各6只,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阳性细胞和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双阳性细胞,观察INPC在移植区域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 脑缺血对照组与INPC移植组比较,细胞移植前后各时点的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NPC移植组细胞移植后1及4周,均可在移植针道附近及缺血灶周围检测到聚集较明显的BrdU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植入细胞,并观察到BrdU染色阳性细胞扩散至全脑,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见部分细胞为BrdU、GFAP双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或BrdU、NSE双阳性神经元.结论 INPC可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鼠W illis环的解剖结构,为不同种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各随机等分成两组即分别为K1、K2、B1、B2组。K1和B1组经左心室灌注墨汁乳胶液约2m l,去骨取脑,观察颈内动脉及W illis环的结构。K2和B2组采用插线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 CAO)模型,术后1h和24h观察并记录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并切成2mm厚片,2%TTC染色,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梗死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良好,90%有完整的W illis环;而Balb/C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不良或缺失,90%W illis环不完整。昆明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仅波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4h症状轻,生存率100%;而Balb/C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波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24h症状重,病死率40%。结论:小鼠M CAO模型的梗死灶大小与W illis环的结构密切相关;昆明小鼠与Balb/C小鼠比较,更适宜制作永久性M CAO模型。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后依照再灌注时间点的不同分为2h、6h、12h、24h、3d及7d共6组.各时相点取材,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LN的表达变化,并使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LN的表达于再灌注2h开始降低,24h时达最低,第3日时开始回升.结论 LN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可能参与了再灌注损伤后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重塑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