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结合曲线拟合计算,推算角膜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对青年近视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进行分析。方法横断面研究。16~30岁近视受检者90例(90眼)行OrhscanII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45±2.75)D。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值Ft。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人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Matlab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分析。结果90眼水平方向鼻侧和颞侧2个区间平均Q值分别为-0.32±0.11、-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72眼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前后水平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1.299,P〉0.05;颞侧t=0.848,P〉0.05)。拟合后垂直上方、下方区间Q值平均值为-0.26±0.12、-0.21±0.23。结论采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拟合计算可以由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Q值和区间Q值。近视青年角膜前表面形态趋向于长椭圆,垂直方向较水平方向更趋向于圆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水平区间Q值规律及不同屈光状态与Q值的关系。通过拟合计算垂直方向Q值,得出360条半子午线范围的Q值,完成全角膜前表面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横断面研究。通过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得到84例儿童右眼(12例近视、45例正视、27例远视)360条半子午线Ft值,运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各半子午线Q值,分析角膜鼻、颞侧区间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及屈光状态对Q值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Matlab 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其中62例儿童右眼数据(10例近视、25例正视、27例远视)得到360条半子午线Q值,并分析角膜360条半子午线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结果 ①进行计算的所有半子午线所得到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或等于0.5。84眼鼻侧、颞侧区间Q值均在-1与0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2±0.16,-0.23±0.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7,P<0.05)。鼻侧、颞侧r0平均值分别为:7.85±0.24,7.83±0.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5)。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Q值与r0不存在相关性(鼻侧r=-0.077,P=0.487;颞侧r=0.001,P=0.992)。②近视组和正视组、近视组和远视组鼻侧Q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7,P<0.05),颞侧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F=0.204,P>0.05)。③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④对48只眼进行垂直方向Q值拟合计算。拟合前后水平鼻侧方向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分别为-0.45±0.16,-0.45±0.16,颞侧分别为-0.21±0.08,-0.20±0.10,拟合前后水平鼻、颞侧区间平均Q值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2.009,P>0.05;颞侧t=2.009,P>0.05)。拟合后垂直方向上方、下方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为-0.24±0.10、-0.17±0.08。结论 ①采用线性回归以正切曲率半径推算Q值的方法结果稳定可靠。研究对象角膜前表面趋向长椭圆形(prolate),鼻侧较颞侧区间显著,水平较垂直区间显著。屈光不正对Q值影响较小。②将360条半子午线Q值通过拟合曲线计算,Q值呈双峰状分布,峰顶分别为上方及下方垂直半子午线。③拟合计算后水平方向半子午线的非球面性均较垂直方向显著,垂直方向Q值向0靠拢。④采用MATLAB系统的曲线拟合计算全角膜Q值的方法证明是稳定可靠的。解决了垂直方向半子午线Q值的计算问题,使建立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探讨人眼角膜前表面360°子午线Q值规律性。方法中度近视无散光中国青年55人,采集0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上360条子午线、距角膜顶点0.3mm为间隔的点的前表面曲率值。建立以角膜顶点为原点的笛卡儿空间三维坐标,绕Z轴旋转坐标.形成新的三维空间坐标系。采集正切图的前表面曲率,代入方程376/F=4/a1^2[a1^2/4+(1+a2)y^2]^3/2,各解出一套二次曲线公式x2=a2z^2+a1z(前表面截痕),确定各切面偏心率Q值及截痕特性,并统计比较其差异性,从各子午线的截痕的曲线特征归纳角膜前表面曲面空间形态的数学表达式。结果55人0°和180°子午线上的平均Q值分别为-0.211±0.22和-0.138±0.20,90°和270°子午线上的平均Q值分别为0.243±0.28和0.224±0.24。水平子午线的Q值趋向于-1,垂直子午线趋向于0°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出来Q值的差异性,结果示在水平方向上的Q值没有差异性(P〉0.05),在垂直方向上的Q值有差异性(P〈0.01)。结论本研究分析了运用正切曲率半径值建立人眼前表面角膜数学模型的科学性,显示角膜前表面水平子午线方向非球面性趋向于长椭圆,垂直子午线方向非球面性趋向于扁椭圆.说明人眼角膜的非球面性特性主要由水平子午线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正视眼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其分布特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检查采集33例(65眼)正视眼儿童Obscan-Ⅱ角膜地形图数据和正切图的曲率数据,间隔1°分成360条子午线,在距离角膜中央4.5 mm内间隔0.1 mm取点,读出所有点的角膜前表面正切曲率值,依据二次曲线方程组和直线拟合方法,计算各子午线截痕的Q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左、右眼四个15°区间的Q值.结果 结果显示,65眼角膜前表面的四个15°区间Q值都呈正态分布,均为小于0大于-1的负小数值,即角膜前表面截痕呈长椭圆形态.右眼四个15°区间0值分别为:鼻侧(33眼)-0.3659±0.1064,颞侧(31眼)-0.2456±0.1015,上方(28眼)-0.2786±0.0813,下方(19眼)-0.2059±0.0704.左眼四个15°区间Q值分别为:鼻侧(32眼)-0.4529±0.1327,颞侧(27眼)-0.2249±0.0907,上方(26眼)-0.2939±0.0704,下方(18跟)-0.2321±0.0849.结论 正视眼儿童组角膜前表面双眼Q值均表现为依次从鼻侧、上方、颞侧至下方的小数值负性逐渐变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的非球面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使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采集38例高度近视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并导出角膜前表面正切图中的数据(θ,Ft,R),利用线性回归拟合法及坐标旋转技术,以正切曲率半径计算得到角膜前表面360条半子午线截痕的Q值,对水平主子午线上下45°范围数据进行研究.取研究范围内间隔15°的半子午线Q值(鼻侧315°、330°、345°、0°、15°、30°、45°,颞侧135°、150°、165°、180°、195°、210°、225°,总共14条半子午线的Q值).将研究范围划分为间隔15°的区间(鼻侧315°~329°、330°~344°、345°~359°、1°~15°、16°~30°、31°~45°,颞侧135°~149°、150°~164°、165°~179°、181°~195°、196°~210°、211°~225°,总共12个区间),并分别计算出每个区间的Q均值.将研究对象按等效球镜度数分成高度近视组(-6.00~-9.00 D,26例)、超高度近视组(-9.00 D以上,1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水平方向所取半子午线的Q值分别是:鼻侧315°为-0.17±0.05,330°为-0.22±0.06,345°为-0.30±0.09,0°为-0.36±0.08,15°为-0.37±0.10,30°为-0.32±0.09,45°为-0.26±0.10;颞侧135°为-0.26±0.11,150°为-0.34±0.12,165°为-0.36±0.12,180°为-0.38±0.12,195°为-0.41±0.12,210°为-0.40±0.10,225°为-0.36±0.11.水平方向所分区间的Q均值分别是:鼻侧315°~329°为-0.19±0.05,330°~344°为-0.26±0.08,345°~359°为-0.33±0.09,0°为-0.36±0.08,1°~15°为-0.37±0.08,16°~30°为-0.34±0.09,31°~45°为-0.30±0.10;颞侧135°~149°为-0.30±0.11,150°~164°为-0.35±0.11,165°~179°为-0.37±0.12,180°为-0.38±0.12,181°~195°为-0.40±0.11,196°~210°为-0.41±0.11,211°~225°为-0.38±0.11.Q值的区间(水平主子午线上下15°)均值,高度近视组:鼻侧为-0.34±0.09,颞侧为-0.35±0.12;超高度近视组:鼻侧为-0.31±0.08,颞侧为-0.34±0.13,两组间鼻侧(t=--1.058,P=0.297)、颢侧(t=-0.162,P=0.8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为长椭球面,即从中央到周边逐渐趋于平坦.且自水平主子午线向斜向子午线方向延伸时,这种趋于平坦的趋势逐渐减弱.屈光度对非球面特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分区测量不同屈光状态下成人的角膜Q值并分析其非球面特征在不同屈光状态下的变化。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患者200例以及正视成人30例,共230例。按右眼等效球镜度分成5组:正视组(30例)、低度近视组(52例)、中度近视组(58例)、高度近视组(57例)、超高度近视组(33例)。利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各组右眼角膜前表面鼻、颞、下、上4条半子午线在6、7、8及9 mm直径下的Q值,角膜前表面水平及垂直子午线的Q值,8 mm直径平均Q值,比较各组角膜不同区域的非球面性特征。对角膜前表面不同子午线的Q值、不同屈光组角膜前表面的Q值以及各组角膜鼻-颞侧Q值差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垂直子午线与水平子午线Q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角膜前表面垂直子午线较水平子午线变平坦趋势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1)。颞半子午线Q值各屈光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F=5.225,P<0.01),而正视组除与低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3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近视度数增加角膜周边相对平坦。各组Q值鼻-颞侧差值在不同直径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2、3.488、2.668、4.315,P<0.05),鼻-颞侧差值正视组大于各近视组,且随近视度数增加,差值逐渐减小。结论 角膜Q值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且受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它在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个体的周边屈光状态,从而影响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个性化切削手术应当考虑角膜子午线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正切图公式和弧矢图公式在非球面测试小珠前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计算中的差别和准确性。方法自身配对设计。利用莫尔金刚石车削机床加工制作不同前表面形态的非球面测试小珠共24个,用TalySurf粗糙度轮廓仪对其Q值和顶点曲率半径(r0)进行拟合。对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进行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查。采用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图一致性评价法,比较2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①用正切曲率半径和弧矢曲率半径计算所得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0°半子午线的r0均值分别为(7.73±0.09)mm、(7.72±0.09)mm,数值上与拟合值[(7.70±0.08)mm]比较接近,但两者与拟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弧矢图:t=2.95,P<0.01;正切图:t=4.45,P<0.01)。②用正切曲率半径和弧矢曲率半径计算所得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0°半子午线的Q值与拟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弧矢图:t=1.61,P>0.05;正切图:t=-0.87,P>0.05)。③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所得24个非球面测试小珠的0°半子午线Q值与拟合值之差的均值较弧矢曲率半径更接近0,且95%一致性界限的上下限范围更小。结论用正切曲率半径和弧矢曲率半径计算非球面系数均比较准确,但是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系数较弧矢曲率半径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角膜表面的非球面形态特性一直是眼科临床上一个受关注的课题。笔者阐述和讨论了用角膜地形图仪高度图数据建立角膜表面的模型技术,以及用角膜曲率半径值包括角膜地形图轴向图与正切图数据来计算角膜表面的Q值技术。提出应用角膜地形图正切图数据进行偏微分和拟合处理,计算半子午线截痕的Q值,以及采用坐标旋转技术计算出所有半子午线Q值的技术,解决了Q值计算的精确性和定位性问题。所有应用该技术的报道都表明样本研究的结果具有理想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我国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通过正切曲率半径计算各区域 角膜前表面Q值,分析不同屈光状态下各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的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 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期儿童 192例,以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按右眼等效球镜度(SE)分成中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正视组、低 度远视组、中度远视组这5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其角膜形态,通过正切曲率半径计 算鼻侧(315°-45°)、上方(45°-135°)、颞侧(135°-225°)、下方(225°-315°)这4个区 域角膜前表面Q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角膜Q值差异和各区域角膜Q值在不同屈光组间的差 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E和角膜Q值的相关性。结果:鼻、上、颞、下4个区域角膜前表面Q值 分别为-0.50±0.13、-0.62±0.15、-0.31±0.10、-0.42±0.18,4个区域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5.19,P<0.001),颞、下、鼻、上4个区域角膜前表面变平坦趋势依次增快。不同屈光组间仅鼻侧、 下方角膜前表面Q值存在差异(F=6.00,P<0.001;F=2.95,P=0.022)。随着SE的增加,鼻侧、下方角 膜Q值变小,呈负相关(r=-0.38,P<0.001;r=-0.16,P=0.031)。不同屈光组在上方和颞侧2个区域 角膜前表面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组的鼻颞侧Q值差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0.40, P<0.001),且随SE的增加,鼻颞侧Q值差异增大,二者有相关性(r=-0.42,P<0.001)。结论:学龄期 儿童各区域的角膜前表面Q值存在差异,不同屈光状态的鼻侧及下方角膜Q值、鼻颞侧差值均存在 差异,且均与SE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屈光度的儿童矫正屈光不正时需考虑各区域角膜Q值,以提 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人群术前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参数(Q值)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前瞻性研究。应用基于Scheimpflug照相原理的Pentacam HR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对75例近视患者右眼进行测量,患者分为低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和中高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系统分析角膜前后表面平均Q值分布特征,角膜中央不同角度范围Q值分布特征,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半子午线上Q值分布特征。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内Q值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该75例角膜中央30°范围平均Q值前表面为-0.17±0.09,后表面为-0.02±0.16。角膜前表面2组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均小于0,且2组对应角度范围内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0、9.963,P<0.01),2组Q20均大于Q30及Q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30及Q2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Q30趋近于0,Q25及Q20均大于0,Q30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国人低中度近视眼角膜Q值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Allegretto wave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检测122例(244眼)低中度近视眼角膜地形图,根据Lensfitting显示的不同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平均偏心率(8)计算平均Q值(Q=-ε^2),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22例低中度近视眼角膜平均Q值(30°、20°、10°)分别为:右眼-0.30±0.15,左眼为-0.31±0.14;-0.18±0.17,-0.18±0.16;-0.11±0.15,-0.11±0.15。左右眼Q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Q值与K值及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低中度近视眼角膜由周边区至中央区Q值增大,即角膜前表面形态为非球面,周边平坦而中央近似球面。  相似文献   

12.
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相泽  郑燕 《眼科》2011,20(5):322-325
目的 探讨青年近视眼患者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性(Q值)变化规律.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LASIK手术的青年近视散光患者423例(829眼).方法采用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对所有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检测,获得角膜Q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Q值、屈光度、角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O.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40、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O.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40、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致性。结论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ro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年近视患者的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的青年近视患者162例(162眼),平均年龄(27.0±4.6)岁,等效球镜度-0.75~-11.00 D,平均(-4.98±2.64)D.其中,低度近视组54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2.27±0.64)D;中度近视组55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54±0.79)D;高度组53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8.19±1.51)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检查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用偏相关分析RNFL厚度与患者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眼轴、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入选患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全周为(103.6±9.5)μm,上方为(128.7±16.8)μm,鼻侧为(67.8± 16.5)μm,下方为(125.9± 17.2)μm,颞侧为(91.9±16.9)μm.各RNFL厚度参数与年龄、性别、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无相关性,全周、上方、鼻侧、下方的平均RNFL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379、-0.297、-0.180 、-0.291,P<0.05),颞侧的平均RNFL厚度则与眼轴无相关性,鼻侧、下方的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233、-0.163,P<0.05),颞侧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度则呈正相关(r=0.159,P<0.05).结论 青年近视患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全周、鼻侧、上方、下方平均RNFL厚度随眼轴的增长而变薄,下方和鼻侧RNFL厚度随等效球镜度增加而变薄,颞侧平均RNFL厚度随着等效球镜度增加而增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Q值)及其与角膜球差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16例(116眼),年龄18~45岁,球镜度- 1.25~-10.75 D,柱镜度0.00~-3.50 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前、后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及角膜球差进行测量.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角膜前、后表面Q值与球差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建立角膜前、后表面相应范围Q值与球差的回归方程 结果 在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24±0.09 、-0.29±0.09、-0.33±0.09和-0.39±0.10;后表面Q值分别为-0.12-0.12、-0.21±0.11 、-0.30±0.10和-0.38±0.10.前表面Q值较后表面Q值偏向负值方向,6~8 mm前后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35、-6.68、-3.46,P<0.01).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后表面Q值均呈正相关(r=0.30、0.37、0.40、0.42,P<0.01).0值与球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6mm角膜直径下,前表面回归方程为SA=0.663Q+0.415,后表面回归方程为SA=0.159Q-0.177,前表面Q值为-0.60时,球差接近零.6~9 mm取值范围下,前表面Q值与与柱镜度均呈正相关(r=0.28、0.27、0.25、0.22,P<0.05).后表面7~9 mm范围内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18、-0.21、-0.24,P<0.05)Q值与年龄、性别、眼别无相关 结论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均呈长椭圆形,前表面较后表面的长椭圆形特点更显著.Q值与球差存在正相关关系,Q值越负,球差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