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探讨防治排斥反应的有效途径。方法 根据不同角膜病变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给予不同期的药物联合治疗,降低和控制排斥反应。结果 129眼中47眼(36.43%)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其中高危角膜病变40眼,非高危角膜病变7眼。有角膜新生血管者占89.36%。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经药物联合治疗,角膜排斥反应得到明显的抑制,有效率达63.83%。结论 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尤其高危角膜病变,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机率明显增加,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角膜病变及手术情况,尽早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明显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的高危移植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680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的124例134只眼高危移植患者术后排斥反应时间、排斥反应发生率及反应类型进行观察。结果 134只眼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在12%~75%不等,其中角膜植床严重新生血管化者的排斥率最高。排斥发生时间最早为术后13天,术后3~6个月为排斥反应发生高峰。排斥反应类型以内皮型和上皮型最多。结论 不同高危因素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同,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王丽超  周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413-1416

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角膜移植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免疫抑制剂在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许多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为了提高角膜移植成功率,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剂型、用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方面都做了卓著的研究; 同时在基因工程方面也有可观的进步。本文就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原因:前房的相关免疫偏离状态;血.房水屏障;角膜缺乏血管、淋巴组织;角膜中央区不含成熟抗原提呈细胞;房水中有大量免疫调节分子;眼前节有Fas配基表达等。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致敏和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反应两方面。相应的治疗措施应围绕三方面:(1)阻断宿主对异源组织抗原的敏感性;(2)诱导免疫耐受,使淋巴不激活或活性减低;(3)降低或阻断免疫效应因素对角膜植片的破坏。随着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新的治疗措施出现,特别是诱导免疫耐受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5.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有效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角膜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进行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时间,程度等,结果:123眼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46眼(37.4%),其中17眼发生不可逆的排斥反应,占排斥反应的36.96%;有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排斥反应41眼,占89.13%,内皮型排斥反应20眼,上皮型12眼,基质型3眼,混合型11眼,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术后3-6月发生率最高,占46.48%,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与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角膜受损及感染的程度,植片的大小,手术的次数以及手术的时机和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确立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防治策略。方法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8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论从分子水平减少供受体间的抗原差异,研制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创造免疫耐度的理论环境可能是控制高角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角膜的免疫赦免地位 ,角膜移植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 ,也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然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造成角膜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二次移植、新生血管化植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的免疫排斥发生率高达 6 0~ 90 %。而目前我国多数为高危因素的患者。因此 ,有效的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就成为角膜植片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所在。目前用于减少或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综合如下 :1 组织配型组织配型主要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配型和ABO血型抗原配型。在心脏…  相似文献   

8.
李琦  席兴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26-1129
角膜移植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然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导致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排斥反应的预防及其治疗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MMF)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观察MMF对大鼠角膜移植片存活的影响,并与阴性对照组和CsA治疗组相比较.结果 阴性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1.375±1.685天,CsA治疗组为18.625±1.598天,MMF治疗组为16.500±1.852天,CsA+MMF组为24.500±1.773天,均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延长.结论 MMF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显著地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的免疫排斥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重视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病盲人复明的最主要手段,但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医院也不断增加.而如何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提高植片的长期透明率,是摆在众多从事角膜移植医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持角膜移植术后植片长期透明的核心问题是重视术后随诊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本文主要从我国角膜移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措施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目前角膜移植术后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以达到减少角膜移植术后由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的再次致盲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取Wistar鼠4只(8眼)为正常对照组(A组),另取24只Wistar鼠作为自体角膜移植组(B组),最后取24只SD鼠和48只Wistar鼠行SD-Wistar鼠之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C组、D组),术后D组每日滴典必殊眼液(每日2次),共2周.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评估;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14天取材,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各组角膜组织内IL-3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为(10.13±0.44)d,D组为(18.00±0.66)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33 mRNA在A组和B组角膜组织中均有表达,C组角膜组织中IL-3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在D组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33可能参与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凋亡相关蛋白配体(FasL)双功能蛋白预防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为实验研究.建立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供体为C57BL/6小鼠(45只),受体为BALB/c小鼠(90只).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每组30只,A组即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B组即环孢素A缓释系统(CsA DDS)前房植入组,C组即10 μg/ml CTLA4-FasL双功能蛋白浸泡角膜植片组.术后比较3组间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并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4+T细胞,逆转录PCR(RT-PCR)检测CD80、CD8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mRNA,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查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4.3±1.3)、(58.0±2.8)、(106.3±17.5)d.C与A组、C与B组、B与A组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术后A组角膜植片中炎性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以CD4+T细胞浸润为主;B组角膜植片中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C组角膜植片中浸润的CD4+T细胞数量在术后7 d达到最多,之后发生骤减.RT-PCR检查可见在术后3 d A组和B组角膜和虹膜组织表达CD86 mRNA,术后7 d表达CD80 mRNA,而在相同时间点上C组均减弱表达CD86和CD80mRNA.术后14 d,A组发生排斥的角膜中可检测到IL-10、TNF-α、IFN-γ mRNA,B组和C组则检测不到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TUNEL检查显示术后7 d C组角膜和虹膜组织中分布着大量发生凋亡的单核细胞,而A、B组均未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 CTLA4-FasL双功能蛋白既能阻断T细胞活化所需的CD28-CD80/CD86共刺激信号途径,又能诱导T细胞凋亡,通过双重作用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4.
徐健  接英  陈钰  潘志强 《眼科》2009,18(5):351-355
目的检测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功能,探讨该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4只BALB/C小鼠作为供体,28只C57BL/J小鼠作为受体。方法无菌取C57BL/J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成5×10^6/ml的混悬液,分别与SEB和刀豆蛋白A(ConA)体外共培养,MTF法测定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EB和ConA体外活化的淋巴细胞在第0、6天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3+NK1.1+NKT细胞百分比。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J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并分别结膜下注射0.05ml培养6天的SEB活化的淋巴细胞悬液(浓度1×10^+个细胞/m1)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状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SEB、ConA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前OD570cm值均为0.15±0.01(n=6),共培养后第3天为0.25±0.07和0.59±0.06,第6天为0.43±0.07和0.35±0.05。SEB组培养后的淋巴细胞中CD3^+NK1.1+NKT细胞由0天时的(1.21±0.19)%升高到(5.67±0.25)%,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由(0.37±0.06)%升高到(0.98±0.12)%。活化淋巴细胞结膜下注射后小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28.60±3.75)天,而生理盐水组为(22.13±4.91)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E染色显示对照组植片中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结构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植片中可见新生血管。而实验组植片仅轻度增厚,基质板层纤维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长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小鼠角膜植片中CD4^+和C  相似文献   

15.
王启明  赵心悦  王智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12-1815
目的:探讨鼠角膜碱烧伤后VEGF-C/D的表达和意义,以及新生淋巴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取不同时间段角膜进行电镜观察,观察角膜血管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3、5、7、14、28 d角膜组织VEGF-C/D及VEGFR-3的表达;并在角膜中仅有血管(A组),同时存在新生血管及新生淋巴管(B组),新生淋巴管消退期(C组),角膜新生血管消退期(D组)以及正常组(N 组)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比较不同角膜植片的排斥反应指数( rejection index, RI)值及存活时间。
  结果:电镜观察发现,在碱烧伤后第7d时鼠角膜出现新生血管,未出现新生淋巴管,在碱烧伤2 wk时出现新生血管的同时出现淋巴管,5wk时无明显的新生淋巴管,8wk时新生血管逐渐消退;大鼠角膜组织中 VEGF-C/D 及VEGFR-3的表达从第3 d开始明显上升,并于第5 d达到最高峰。角膜移植后N、A、B、C、D组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4.25±0.62、9.35±1.02、5.06±1.13、8.71±0.83、9.44±1.05d。组间比较发现,B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显著性缩短(P<0.05),A、C、D的存活时间均显著性延长(P<0.05)。
  结论:角膜碱烧伤后存在VEGF-C/D及VEGFR-3的高表达,而且新生淋巴管能加速高危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角膜上皮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近交系F344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穿透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保留供体上皮、去除供体上皮和保留受体上皮的同基因及异基因组。术后观察排斥发生时间,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VEGF、CD4、CD8、RT1B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同基因移植组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去除供体上皮组VEGF表达较保留供受体上皮组增多(P〈0.01)。异基因组均发生排斥反应,保留受体上皮组植片存活时间较其他两组延长(P〈0.01);植片中CD4、CD8和RT1B抗原的表达亦较其他两组少(P〈0.01)。结论上皮在诱导排斥反应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受体上皮可以明显延长穿透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赵莺  柳林  刘银平 《眼科研究》2005,23(5):469-47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D)对鸵鸟-兔异种角膜板层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眼作为受体,新鲜的鸵鸟角膜为供体,将其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兔移兔对照组)、B组(鸵鸟移兔非处理组)、C组(鸵鸟移兔组,THD每日200mg/kg灌服,早晚各1次,持续4周)、D组(鸵鸟移兔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日1次,持续4周)。于术后2、3、4周各组取角膜植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于术前、术后1、2、3、4周各组取相同兔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动态变化。结果C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例在术后1周增高,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减低,而其余各组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C组植片一直保持透明,无新生血管生长,仅见个别炎细胞。其余各组炎症均比C组重。结论THD能抑制异种角膜板层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异种移植物的存活。但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