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经验。朱莹教授在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将暴泻辨证分为寒湿证,治以燥脾、淡渗为法;湿热证,治以清凉为法;食滞证,治以疏利为法。将久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以甘缓、燥脾为法;肝气乘脾证,以疏利、甘缓为法;肾阳虚衰证,以温肾、固涩为法。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相似文献   

3.
对腹膜透析的五种并发症,提出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腹腔感染治以清热解毒法,腹痛腹胀,治以健脾、行气止痛法,肺部感染治以温阳化水、涤痰泄浊法、低蛋白血症治以健脾固肾、益气涩精法,贫血治以培补脾肾法。  相似文献   

4.
正"隔二隔三之治"最早见于《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用于注解著名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其注文述:"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总结注文提到的具体治法可知,脏病治其脏乃正治法(文中之治肝法),治所生之  相似文献   

5.
介绍叶景华辨治肾病蛋白尿的经验。认为肾病蛋白尿的发病以脾肾虚损为本,外感风、湿、热等六淫之邪为标;从治风、治湿、治瘀的角度,灵活运用宣肺、补脾、调肾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卢秉久教授采用疏肝理脾法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经验。卢秉久教授提出酒精性肝病的辨治应重视肝脾两脏,并主张以五行生克理论作为依据,采用疏肝理脾法予以治疗。临证分为3期论治:酒痞期治以健脾利湿,解酒消毒;酒癖期治以利湿消积,化瘀解毒;酒臌期治以扶正祛邪,健脾祛湿。强调遣方用药须做到治标兼顾治本,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治脾法之范围与标准,对《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病证从证、法、方、药方面进行较详尽的剖析,并列举《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脾胃及非脾胃系统疾病之证治,阐明张仲景治疗杂病重在治脾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吴银根温阳法分期治疗哮喘学术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虚寒盛是哮喘的基本病机,指出温阳法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以温肺化饮法和温补脾肾法分期治疗哮喘,发作期,温肺化饮治其标;缓解期,温补脾肾治其本。  相似文献   

9.
赵天才  杨景锋 《河南中医》2012,32(7):795-799
就《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释了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各种不同观点;在临床研究与应用部分,一是列举了医家对该理论在《金匮要略》全书中的运用体现,有治肝补脾法、治心补肺法、治脾温肾法、治肺调肝法、治肾调心法;二是从肝病实脾治法、肝虚酸甘焦苦治法、“四季脾旺不受邪”三个方面列举了现今医家对该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血证论》是晚清名医唐容川的代表作之一,其阴阳水火气血理论精辟概括了气血生化过程,提出治血治气皆以治脾为主,治脾时分清阴阳,其中补脾阴法是其独创,遣方用药不忘补脾气,使血得统摄,这是唐氏诊治崩漏的主要思想。补脾摄血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妇科崩漏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小儿哮喘缓解期从脾肺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是一种顽疾,古人谓“宿痰内伏”以致反复发作,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尤重于肺肾二脏,提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例。笔者多年临床见证以脾肺气虚证最多见,故从脾肺治,尤重于脾,着眼于健脾益气固卫,深感该法对哮喘患儿缓解期的巩固与根治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从升阳举陷法、调肝健脾法、脾肾双补法三方面入手,探讨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即肝、脾、肾三脏同治同调,以治脾为关键,并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佐证,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乐德行教授对其辨治有独到的见解,将慢性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归纳为肝旺脾虚型、脾虚湿盛型、寒热错杂型、脾肾两虚型4类,临床上常从调和肝脾法、健脾胜湿法、升阳举陷法、补脾益肾法四个角度立法辨治,验之临床,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15.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秦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693-1694
内外标本法兼治吸入物致敏病症,即,季节性气传致敏花粉用其法治疗风寒袭鼻、风湿壅目、肺脾气虚证;常年性气传致敏物用其法治疗风寒袭表、肺气失宣、脾肾亏虚症。发作期治其标,缓解期治其本;祛邪重在祛风散寒,扶正重在固表;用药常分别以补益肺脾肾三脏入手,配以温阳、益气、化湿之品;久病入络治当活血化瘀通络,亦可与益气、温经之品;外用药使药效直达病所,内服药使脏腑调和,气血通畅,阴阳平衡以全其功。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医家李中梓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论治泄泻,执简驭繁掇菁撷华凝炼出“治泻九法”,为后世治泄泻之典范。本文基于“治泻九法”,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结合发病时间及病机变化规律来论述放射性肠炎的分期治疗。治疗全程应将升提中气、疏利气机贯穿始终,以复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放射性肠炎急性期以湿热互阻、水湿壅盛为主,急则釜底抽薪,以清凉、淡渗、甘缓为先,方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平胃散、小建中汤加减;慢性期以脾肾两虚、气阴两伤为主,缓则培本固脱,以温肾燥脾、酸收固涩为重,使用乌梅丸、四君子汤配合四神丸收效甚佳。本文剖析九法,数法并用,师古而不囿古,以期论述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声生教授临床善从脾论治病证,提出脾以气虚为本,以气郁为先,以气滞为渐,以湿困为标,以气机升降失司为常态,将治脾诸法统称为"理脾法",提出理脾以理气为核心,理脾之功能,理气血阴阳之虚实,理脏腑之寒热,故理脾以补脾气为基础,配合疏肝行气、消积导滞、运脾化湿、芳香醒脾诸法,旺脾以恢复脾脏功能,斡旋中焦以调畅全身气机。依据张教授"脾为之使""脾阴""脾劳""醒阳""脾之阴火"等观点,归纳其理脾十法,即补脾气、滋脾阴、温脾阳、升脾气、醒脾困、运脾滞、消脾积、化脾湿、泻脾热、固涩法。从理脾法定义、重要性及内涵,阐述张声生教授理脾法临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58-159
调和寒热法,是指将寒凉与温热异性药物合并使用组成调和寒热剂,治疗寒热错杂病证的论治方法。调和寒热法是论治脾胃病的最佳方法。本文介绍医案四则,总结袁红霞教授以调和寒热法论治脾胃病的经验。袁教授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要原则,审症求因,辨证施治。病位偏上以痞满为主,治以和中消痞;上下不相交通以腹中痛为主,治以和中止痛;阳气不足,营气郁滞以小腹、脐周痛为主,治以温阳清热;肝阳馁弱,升降失调以腹痛、胃痞兼腹泻为主,治以扶阳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20.
介绍王霞芳教授以通腑导滞法、清利湿热法、清心泻脾法和养阴清热法辨治小儿口疮的临床经验,并各举医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