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aphy,0CT)探讨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4l例42眼CSC患者进行检查,对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色素上皮脱离高度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5种测量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39只限,色素上皮脱离15只限。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增厚,但视力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无显著相关。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及追踪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马国嫣  李冬  王禹  解聪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74-1675
目的:观察黄斑区盘状水肿和囊样水肿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的不同。方法:对经过散瞳后直接、间接检眼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已确诊的32例致黄斑区盘状水肿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及28例致黄斑区囊样水肿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盘状水肿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增厚,神经上皮层隆起和色素上皮之间为液性暗腔,色素上皮层光带变薄,或伴有1处或多处的色素上皮层隆起,下方为液性暗腔。且色素上皮的脱离是局限的。囊样水肿表现为神经上皮间有1个或数个液性暗腔,呈蜂窝状,表面组织菲薄,伴有神经上皮层脱离、增厚。结论:盘状水肿主要是神经上皮层的脱离,神经上皮层间无明显改变。囊样水肿主要是神经上皮间形成蜂窝状液性暗腔。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光损伤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对视网膜的损伤包括热灼伤、光化学损伤和机械损伤三种方式.因为眼内组织色素分布的差异,蓝光主要在神经上皮层吸收,主要引起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绿光在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吸收相近;黄光主要在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浅层被吸收;红光则作用得更深,主要引起热效应;而高能量的激光可以引起机械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46例(4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对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可清晰显示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36例38眼占总眼数的76.17%)、神经上皮层并色素上皮层脱离(8例8眼占总眼数的16.67%)、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2例2眼占总眼数的4.17%)3种表现。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OCT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性。该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性连锁隐性遗传三种类型。其典型特点是:进行性夜盲,视野向心性缩小,晚期可影响中心视力。眼底表现:从赤道部开始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周围色素鞘,视盘呈腊黄色,色素上皮萎缩致使脉络膜血管暴露。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血管狭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晚期病例可见  相似文献   

6.
张青蔚  张风  马凯  马彦 《北京医学》2002,24(1):45-46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32例(34只眼)进行检眼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OCT检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只眼的OCT图像中,均有色素上皮反光强弱不等及色素上皮下可见高反射组织的表现,并可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及色素上皮层脱离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结论 OCT诊断技术可对CEC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陶丹  麦选诚 《医学综述》1998,4(11):596-597
<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1866年首先由Von Graefe报道,病因不明,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屏障功能受损,浆液从脉络膜血管层通过受损的色素上皮进入视网膜下,形成后极部视网膜的盘状脱离,主要临床表现为双眼或单眼视力减退,好发于25岁~40岁的健康男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71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990~1997年)所有病例均要据其临床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本病为局部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性增加,色素上皮缺损,浆液由脉络膜经玻璃膜进入色素上皮下,再穿过色素上皮缺损处渗漏到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造成盘状脱离,本病原发部位在色素上皮下,玻璃膜而非视网膜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65例,急性期(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内)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结果急性期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三种不同形式。恢复期末次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15例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结论OCT能显示CSC患者的病变直观的图像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对随访病情的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11.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分期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5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综合FFA及OCT特征分为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合并色素上皮层脱离(晚期),辨证为水湿上泛型,脾虚挟痰型,脾肾虚,湿浊困阻型,肝肾不足型,分别用五苓散,香贝养荣汤,参苓白术散及明目地黄汤加减。结果: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2例。结论:结合FFA及OCT特征分期辨证施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独到之处,为笔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诊断为渗出型AMD163例15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 larization,CNV)的眼底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54例55眼符合PCV,分别占本组CNV患者163例157眼的33%和35%。除1例为双眼发病外,其余均为单眼。男性36例36眼、女性18例19眼,经统计学分析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t=1.847,P〉0.05)。年龄47~75岁,平均61.8岁。网膜下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后极部,39眼可见橘红色病灶,其中34眼合并黄白色脂质渗出,13眼合并玻璃体积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v,FFA)显示:22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2眼网膜下出血联合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9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联合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8眼仅表现为网膜下出血遮蔽伴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而无色素上皮和或神经上皮脱离;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位置:黄斑区32眼,混合区(黄斑区+血管弓区、黄斑+乳头旁、视盘旁+血管弓区)7眼,血管弓区5眼,视盘旁区3眼,中周区1眼,7眼未显现斑点样高荧光。结论 PCV多见于老年病人,大部分为单眼发病,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明显,通过临床上见到的后极部大片网膜下出血性合并橘红色病灶和(或)黄白色脂质渗出以及FFA所显示的脉络膜斑点状或花簇状高荧光及其位置,可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5.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一种常见亚型,PCV的典型特征是脉络膜内层息肉状病灶和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 BVN),后者渗出、出血,往往会造成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积液等体征,如果不积极治疗,将会反复发作,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最终将导致视力的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一旦继发玻璃体积血,治疗较棘手。文章整合了国内外最新手术治疗进展,对PCV继发玻璃体积血的原因及不同手术方式治疗PCV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按病因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脱离后的视网膜得不到脉络膜的血液供应,色素上皮层游离、萎缩、脱离,部分无法正常工作,大脑接受从眼部传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导致视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现报道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导致视网膜大面积脱离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193 nm准分子激光切削脉络膜获得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联合移植片。方法:将胚胎21-24 d胎兔眼球冰浴下去除巩膜、前节和玻璃体,环钻制成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脉络膜复合体。将复合体脉络膜面向上,平铺于7 mm圆形明胶片上,置于底衬白色的培养皿中。采用193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术(PTK)模式发射,切削区域直径为6.5mm,能量范围80-130脉冲(pu lses),以肉眼下切削区域可透见映衬其下的白色为宜。将切削后的标本浸泡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3 d,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取材近后极部的标本见130脉冲切削脉络膜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基底处,残留薄层脉络膜,并见正常复合体的移行带;而80脉冲切削则残留较多脉络膜组织;取材近周边部或赤道部标本,用50-80脉冲切削可去除脉络膜组织。结论:准分子激光切削脉络膜可获得较好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联合移植片,避免了用酶消化对视网膜神经上皮的破坏。本实验胎兔眼取材近后极部激光切削以〈140脉冲为宜,取材近周边部或赤道部标本以50-80脉冲为宜。对不同的供者组织和取材部位,需摸索采用不同的切削点数而获得相同的切削深度。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按病因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脱离后的视网膜得不到脉络膜的血液供应,色素上皮层游离、萎缩,脱离部分无法正常工作,大脑接受从眼部传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导致视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现报道单眼轻微外伤后致完全性视网膜脱离1例.  相似文献   

19.
<正> 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措施是封闭裂孔,同时用机械办法将色素上皮层贴近脱离的神经上皮层,使之再一次粘连在一起。常用的方法有应用高分子化合物如涤纶布、硅胶、硅海棉等在球壁顶压裂孔,使裂孔外的球壁向玻璃体腔陷入,其结果除促成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重新粘合外,也以此来缩小玻璃体腔而达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色素上皮-脉络膜分期与视神经浸润的关系,于光镜下观察297例原发视网膜母细胞瘤摘除眼球的组织病理切片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玻璃膜和脉络膜的变化及视神经浸润的情况。将视神经浸润分为视神经无浸润(NO),筛板前浸润(N1),筛板浸润(N2),筛板后浸润(N3)4其.结果显示,NO占61.95%,N1占21.21%,N2占10.78%,N3占6.06%。在视神经浸润度为N0-N2时,色素上皮-脉络膜分期也处于1期和Ⅱ期,此时视神经和球壁的局部屏障尚未破坏,肿瘤细胞转移率仅为0.73%,而视神经浸润破坏筛板屏障时(N3),色素上皮-脉络膜分期也达到Ⅳ期,此时肿瘤细胞转移率高达11.76%。因此,随着视神经浸润度的加深,色素上皮-脉络膜分期的程度也加重,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可能性也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